有效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策略:提前入园与混龄体验
作者:徐建华 来源:湖南省株洲市芦淞教育幼稚园 上传时间:2016-01-07
[摘要]小班幼儿入园时分离焦虑强、一日常规及学习秩序很难建立是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实践证明,如果每年6月让秋季即将入园的小龄儿童提前入园生活一个月左右,并在大龄儿童的带领下稳定情绪、融入集体生活,将能有效缓解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并在一个星期左右实现入园适应,这为平稳迅速地实现婴幼衔接、从家庭喂养向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科学过渡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案。
[关键词]混龄教育;分离焦虑;新生入园
能否合理疏导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减少其入园初期的混乱、尽早建立良好的一日常规和教学秩序是考验一所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小班新生平均年龄3岁左右,绝大部分自理能力较差,依恋情绪明显,分离焦虑现象严重。在传统的人园模式下,大批处于分离焦虑期的小班儿童同一时间人园,给小班第一个月的保教组织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常常是一个孩子哭闹,其他几个孩子跟着哭闹,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少部分幼儿甚至还会出现做恶梦、性格突变、生病等异常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面对入园适应这个传统难题,关键还是要有科学的方法,笔者所在幼儿园尝试另辟蹊径来解决此问题。
一、对入园适应问题的再思考
在传统幼儿园教育理论中,入园适应是一个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问题,因此其解决路径也相对被动,认为让幼儿在新环境中多适应一段时间就可以了。…然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人园时的心理活动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离开亲人、进入陌生的幼儿园是儿童心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正常情况下,3岁儿童与母亲的短暂分离都会造成分离焦虑,使儿童出现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消极情绪体验,更何况持续的、每天8小时的分离?最新的认知神经研究表明,对于1~6岁的儿童来说,与主要抚养者(如母亲)的分离是冲击儿童安全依恋、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心理事件。如果处理不当,粗暴地实行亲子分离,会使儿童骤然产生强大的不安全感,有时甚至会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对其未来的成年生活造成不良影响,这提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园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其实,从实践中我们也能看到,分离焦虑重的儿童确实会在人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比较明显的生理反应,出现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即使分离焦虑比较轻的儿童也普遍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反应,如烦躁、注意力分散、情绪低下等。由此可知,对新人园幼儿来说,人园适应不是简单的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是如何舒缓亲子分离焦虑,如何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的重要心理事件。只有从这种儿童心理健康的高度重新认识入园适应问题,幼儿园才能开展“用心理手段解决心理问题”的尝试,这也是笔者所在幼儿园探索新的入园教育模式的理论前提。
二、“提前入园、混龄体验”新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目标内容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中,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中共同学习和生活。[2]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倡采用混龄分班的方式进行儿童教育,认为“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儿童也是这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认为儿童需要通过与同伴和环境的互动来促进学习,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个体永远不能把他的运算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更是强调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一起学习、生活、游戏的重要性。在混龄教育中,年长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年幼幼儿解释或表现,年幼幼儿通过模仿和合作可以超越自己的原有水平。[3]依据这些理论,笔者所在幼儿园尝试构建了“提前入园、混龄体验”的新模式,试图帮助幼儿更好更快地解决入园适应问题。
该模式的目标是有效缓解幼儿分离焦虑,做好婴幼过渡的心理抚慰,培养幼儿愿意上幼儿园的积极情绪,并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和一日作息,顺利从家庭喂养过渡到集体保育教育;其具体内容是:把每年秋季将入学的120名3岁左右新生分成8~12人一组,在夏季学期的最后一个月放人情绪稳定的大、中、小班中,开展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体验活动。在这一个月中,这些班级都实行混龄教育,学习游戏活动主要以小组形式分年龄段进行,安排少量大带小的混龄集体活动;生活活动以“一带一”个别学习的形式进行,即新幼儿在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哥哥或姐姐与他进行“一带一”的情绪安抚、生活照顾和集体适应;运动活动以集体形式进行,但在内容和难度上会进行有年龄梯度的合理设计与安排。
三、“提前入园、混龄体验”新模式的实施策略
我们首先为每位新生制作了个性化的体验日志,要求教师对每位新生每天进行6个时段的情绪观察记录(人园、学习活动、进餐、午睡、游戏活动、离园)和一个活动实况记录(学习活动、生活活动、运动活动、游戏活动中的某一个活动场景图文记录);在一个月内要完成对每位新生的“入园焦虑现状分析记录表”,其中包括幼儿焦虑症状实录、焦虑持续天数记载、焦虑类型、幼儿园教育策略、家园教育指导策略等内容。通过观察与记录主要是为了获取关于幼儿焦虑情绪具体表现、焦虑期长短、焦虑出现的时间规律、缓解焦虑有效策略等方面具体的数据,从而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与此同时,我们会每周组织保教人员进行一次“混龄体验专题研讨会”,即各班轮流介绍本班幼儿分离焦虑状况(包括焦虑类型及人数)、混龄教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案例、新发现及困惑等。
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开发并实施了“新生入园28天”的园本混龄课程,专门用于新人园幼儿第一个月的教育。该课程以单元主题形式呈现,分为四个主题,每周一个。每个主题分为主题综述、一周教育活动安排表、家园共育策略、7天的教育活动方案等。就7天的教育活动方案来说,其中前5天是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包括区域学习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后2天是家庭教育活动方案,包括亲子阅读活动、亲子户外游戏活动、家庭生活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家庭教育活动方案是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的延伸和补充,以避免出现2+5=0的情况。同时,我们努力保证活动形式的多元、开放、兼容。其中,混龄体验有小组、个别、集体、亲子、一带一大带小混龄、集体混龄等多种活动形式。[4]在混龄班级的一日活动中,各种活动的安排充分考虑了年龄差异性。如在活动时间方面,幼儿进餐、午睡时间有差异(小龄幼儿进餐时间提前15分钟,午睡时间延长30分钟),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也都长短不一;在活动形式方面,合理调整活动结构,减少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安排,大班由每天两节集体教学活动减为一节,另一节更换为区域活动。小龄幼儿每周只安排两节集体教学活动,其余均为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低结构的区域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每天增加至两小时以上,让幼儿在大量的自由活动中获得心理的抚慰和适宜的发展。
在这种新模式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供丰富多元、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幼儿需要的操作材料,在孩子活动时进行观察和适时介入指导,既实现小龄幼儿情绪稳定和适应集体生活的教育目标,又促进大龄幼儿在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性方面的良好发展,使混龄班级中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
另外,我们还通过主题家长会、园长讲座、主班教师谈话等途径进行了家长教育,使家长对孩子新人园分离焦虑既有理论认识,又明确知道家长该如何与幼儿园携手陪伴孩子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由此形成了有力的家园教育同盟。如我们制作的《新生人园体验日志》要求每周交接一次,即周一早上家长交给教师,周五下午离园教师发给家长,入园期间教师详细记录,双休日期间家长负责记录,如此教师和家长均能从体验日志详细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情绪、活动状况,以及家园双方的想法和建议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师和家长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基础。此外,我们还要求教师每天要与新生家长进行一次电话或当面交谈,反馈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表现,指导家长配合教育。对于个别情绪极端的“极力抗拒型、忧郁内向型、尿床型”幼儿,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和上门家庭指导,帮助幼儿尽快熟悉教师、适应幼儿园生活。这些家园沟通举措有效地帮助孩子缓解了分离焦虑症状,缩短了分离焦虑期。
以前,新人园小班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需要3~5周,实施“提前入园、混龄体验”新模式后,新人园幼儿实现情绪稳定、基本适应平均只需一周。可见,“提前入园、混龄体验”的人园教育模式确实能够有效缓解新人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症状,明显缩短其分离焦虑期,增强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是科学有效的婴幼衔接教育模式,值得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纪红霞.入园适应相关因素解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黄茜.混龄教育对轻度自闭症儿童行为的改善[J].学前教育研究,2014,(4).
[3]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2).
[4]王滨.幼儿园混龄教育背景中的幼儿异龄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摘自:《学前教育研究》2015.12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新生宝宝入园焦虑解决策略之一翘翘阅读人气:1180
-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1252
- 如何缓解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分离...空谷小鱼阅读人气:657
- 幼儿园新生入园准备彩色和弦阅读人气:1570
- 新生入园奏鸣曲庸懒女人阅读人气:1055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如何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撒撒娇阅读人气:534
- [教师工作]新生入园应办什么手续?大胖猫阅读人气:314
- [园长管理]如何应对幼儿入园焦虑症??mengmeng阅读人气:1285
- [教师工作]新生入园,孩子哭闹怎么办?眼睛猫阅读人气:397
- [教师工作]新生入园接待liliu阅读人气: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