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教学中培养幼儿“学会创造”的能力——以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为例

作者:葛晓穗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传时间:2014-09-30

    创造力的培养已成为学前期的重要教育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再次强调了这一点。除此而外,《指南》与我国之前的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相比,更加强调的一点是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笔者通过对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的长期研究,探讨幼儿是如何学习创造的,从而归纳出幼儿“学会创造”的方法。
    由于各方面原因,集体教学活动一贯都是我国幼儿园的常规活动。虽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遭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反对,但笔者认为不仅仅是为了便于老师看管而将幼儿聚在一起“圈养”,既然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就要充分发挥集体学习的价值,团结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社会建构论把知识的获得落实到基于共同体中各成员间的对话或交流这一微观社会关系层面上,即知识的建构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鉴于此,笔者在对大量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案例的研究中,关注教师与幼儿、幼儿之间的互动,关注如何培养幼儿在集体中学习的能力。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前一个“有”,就是在集体中建构出来的,集体中的各种思维的碰撞,使得创造之火生机蓬勃。
    幼儿在创造性学习中的“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语出鲁迅先生,即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鲁迅的拿来,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当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创编动作时,我们鼓励幼儿大胆地“拿来”。从哪里拿来呢?对于幼儿来说,日常生活中所做、所见是最易迁移的素材。
    1.回忆过去
    幼儿生活的环境刺激会给幼儿头脑中印下很多表象,记忆的发展为他们日益丰富的心理世界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许许多多残留的表象,就成为幼儿创作的素材。教师若能给予恰当的提取线索,就能帮助幼儿再现从而进行模仿。一般来说,我们给予幼儿提取的线索是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电视书籍等媒介这样三条线索。
    例如,在一个《一起去山谷》的韵律活动中,我们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和好朋友到了山谷后做了什么。在老师的启发下,幼儿从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电视书籍等媒介三条线索出发,想出了无数种动作。这些动作可以总体分为两类:一是人类生活动作,包括工作、学习、常规生活、娱乐中的动作,如洗衣服、刷牙、骑车、打球等;二是一切非人类的动作,如动物的各种姿态、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2.观察当下
    观察他人的动作,也是我们在活动中一贯对幼儿提出的要求。有时老师会要求幼儿在自己做动作的同时,也要留心同伴在做什么动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当即兴快速创编律动时,可以“拿来”别人的动作。提取别人动作的要素,再按照自己的想法重组,在别人动作的基础上创新,这也不失为创作的好方法。
    但这就需要幼儿有较强的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是完成学习的一个重要保证。在本研究中,教师使用了以下一些方法来帮助幼儿发展观察力:
    第一,明确任务目的。即规定观察时应该从被观察的对象中寻找什么,使观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例如老师要求幼儿观察某高级榜样“他做下雨动作的时候手是怎么扭动的,是从哪一边扭动到哪一边呢”。
    第二,用语言表述。语言作为一种手段,可用来表示被认识事物及其每一组成部分的成分和特征,可以对观察对象与已知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和作出评价,同时语言参与知觉还有利于思维活动,因此语言的参加可以提高知觉的质量。①例如老师请小朋友把高级榜样的动作用语言描述出来,要求详细说出“他用什么(身体部位),在哪里(方向),做了什么(运动方式)”。
    第三,及时总结。对于幼儿观察到的及时加以概括总结。这种概括和总结可以是由教师语言的强化,例如“他们的动作都是对称的,在左边做一次,然后在右边做一次”;也可以通过幼儿本身的律动来进行,例如老师请全体幼儿都来练习高级榜样的上下肢配合的模型化动作。
    学习如何评价和利用评价帮助创造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学业、行动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估价并确定其价值的过程。②本研究中的学习如何评价,就是要幼儿学习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判断。学习利用评价,就是要幼儿能够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改善自己的行为。
    我们评价,是为了把握我们所持有的愿望或目标在幼儿身上实现的程度,并依据幼儿的掌握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向。这种评价的内容,首先是教师的逻辑,但必须转化为幼儿的逻辑才能达到目标,即将这种外部评价内化为幼儿的“自我评价”。幼儿通过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而成为自律的学习者。教育最终必须走向自我教育,而支撑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根基就是自我评价。③对他人评价,也是幼儿内化了评价之后的一种表现。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影响幼儿作出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幼儿缺乏评价的标准,从而导致幼儿的评价有模糊、空洞的特点。例如老师问:“你们表演得好不好?”幼儿答日:“好。”老师:“好在哪里?”幼儿:“好看。好玩。”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评价能力。
    第一,向幼儿提供评价的维度和标准,丰富幼儿的评价词汇。当幼儿缺乏标准时,他的评价往往是一种直觉的判断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反思。④这里,评价的维度又与关键概念体系相连。所谓关键概念是指对掌握某个课程领域内容所必要的中心概念或理论。⑤例如在韵律活动中的关键概念就有动作跟随节奏、动作的高低层次等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构成了关键概念体系。关键概念体系在集体互动中被建构起来。在一次《赶花会》韵律活动中,老师请幼儿对自己的表演作出评价时,一开始幼儿只能说出“挑战成功、很开心、很好玩”,于是老师引出关键概念——动作跟随节奏。在以后的韵律活动中,幼儿会自己使用这个概念来评价自己和他人,例如会说“他没有跟随节奏”“我跟随节奏了”。在后期的活动中,幼儿已逐步建立了“对称、模型、高低层次”等概念词,丰富了关键概念体系,进而能用这些概念词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当幼儿建立了这些评价维度和标准,对于他们创造力的发挥更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们有了更丰富的创意线索,创造出的动作表现水平也越来越高级。
    第二,增加评价机会,即时作出评价。幼儿的评价能力是需要锻炼的。让幼儿作出评价应该是在当时的情境中立即反馈,否则幼儿的回忆可能会不清晰,使得评价有误差和想象化。一次活动之后,笔者问幼儿“你刚才做小鸟飞有高有低吗”,幼儿坚持说“有”,其实他并没有,笔者本是想强调一下让他做出有高低层次的飞行动作,他却已经不能清晰重现刚才的表演了。在创造性律动中,教师最应该抓住的评价时机就是当幼儿充分自我探索后,其中有部分幼儿的行为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时,教师就应该组织集体讨论,发挥高级榜样的教育价值。总结归纳评价的维度。
    第三,小组间相互评价。集体互动中,幼儿通过聆听、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利于提升整体的评价能力。在一次活动“小雨和花”之后。我们又再次做了活动的延伸,在延伸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相互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了丰富的评价维度,同伴间真诚的相互评价,提高了幼儿的评价能力。除此而外,老师会要求幼儿:“你说了他不足的地方,也要给他建议呢,你还要说说他的表演好在哪里”。“别人夸奖了你,你要谢谢他”。这样一种情感支持的氛围营造,有益于幼儿良好学习态度、品格的养成。
    我们要求幼儿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评价,就是希望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分工角色(表演者和评委)、承担责任、共享成果。来自他人的评价,可以巩固学习的内容,可以发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不足,可以认清价值的方向。例如在活动《狮王进行曲》中,有“评委”指出“他演的狐狸不够狡猾”,于是扮演狐狸的孩子更加努力地去夸张出狡猾的样子。从别人的评价中找到了追求的方向。总之,通过评价,幼儿更加喜欢创造,更加会创造了。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重要的是让幼儿学会创造的方法,善于在集体形成的肥沃土壤中自我成长。这也就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①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64
    ②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l:657
    ③钟启泉.教育评价——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7(6)
    ④王海英.智慧的跷跷板[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12
    ⑤葛晓穗.幼儿园韵律活动关键概念体系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编辑:cicy

上一篇:小剧团中的强弱“较量”

下一篇:以音乐指令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环节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