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
作者:刘曲 来源: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上传时间:2012-08-14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儿园、小学、家长等各方面十分关注的问题,小学阶段一直将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作为学校和一年级任课教师的工作重点,而这个问题也是幼教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关注与改进。
摒弃知识至上,追求能力为先
在幼小衔接问题上,以往的做法多是片面重视幼儿的知识准备,在大班开设与小学课程相类似的课程,如学拼音、做数学题、写字、读课文等等,更有甚者,直接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用于大班下学期的教学。笔者亲眼看到某幼儿园的教学内容竟然是小学三年级的数学知识,认识<(小于号)和>(大于号)。另外,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各种小学预备班趋之若鹜,也使得这种知识导向的做法愈演愈烈。
在知识准备的问题上,其实一部分小学教师并不反对这种行为,有的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多学一些知识,会为小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十分反对完完全全地学习与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一模一样的知识。过度关注知识上的准备,提前将一年级的知识全部学完,切切实实地演绎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这种做法不但不会减缓幼儿入小学的压力,相反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果。一方面,它使得本该享受幸福童年的幼儿,匆匆结束了童年生活,背负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它会严重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行为,以至于直接影响到幼儿上小学后学习的习惯与效率。笔者曾走访了几所小学,就该问题向几位一年级的教学组长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全部学完的幼儿,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在学习上没有感受到任何挑战,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思考等不良学习习惯。而等到一年后,幼儿再学习新知识时,“习惯早已养成,难以改掉,”慢慢地会形成“厌学、弃学”等现象,让学校和家长更加为难。
另外,有的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阶段的专门教学训练,直接灌输给幼儿错误的知识和不正确的习惯,使得幼儿一入小学就面临着各种改错的压力,影响了幼儿学习的热情。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多小学明确提出反对幼儿园教授跟小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笔者访谈的小学中,就有一所大学附属小学明确向附属幼儿园提出禁止向幼儿教授拼音。原因是他们发现幼儿在幼儿园所学的拼音写法和读法与小学有很大的出入,更正起来十分困难,其中一位教师这样说道:“与其浪费大量时间更改,不如一开始就什么都不教,这样反倒更容易教学。”
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储备,更重要的是能力素质的衔接。它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尤其是幼儿心理上、习惯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准备。所以,关注幼儿心理上的独立、生活上的自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自信心的形成、交友方式的运用等能力素质的提升远远要比知识上的准备来得重要。因此,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一定要走出知识至上的误区,注重全面提升幼儿的能力素质。
摒弃突击衔接,追求循序渐进
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看起来似乎只是6~7岁幼儿(即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这种理解,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大班下学期时才开展衔接工作,安排小学式的课表、桌椅摆放上进行调整、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到幼儿园做动员等等。而小学方面似乎也颇为关注一年级上学期小朋友的适应问题,笔者调查的几所小学中,几位教师都特别提出了一年级上学期的新生入学工作是重中之重,认为做好这学期的工作,就做好了幼小衔接工作。这种只在某个具体时间阶段有一些行为调整的做法是必要的,但这种突击式的衔接工作,对于幼儿的小学适应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从幼儿园这个方面来说,其实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就应明确自身的任务: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扎扎实实地把握好幼儿的每个年龄阶段目标,使其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在幼儿三四岁时就应关注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为幼儿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不然,将幼儿的能力培养都压在最后一段时间,集中训练,突击强化衔接,使得幼儿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难以适应,对小学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幼儿园应将入小学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与阶段,落实在每个学期的教育目标当中去,循序渐进地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全面的准备。
从小学这个方面来说,尤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小衔接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一年级幼儿的当下适应问题。其实,6岁、7岁或者8岁幼儿的能力又差了多少呢?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将5—8岁这一时期归为一个教育阶段。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并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小学二三年级前都应该视为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小学应给幼儿一个充分的时间去适应生活,去调整自我,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适宜的成长环境。
摒弃各自为政,追求三方互动
幼小衔接工作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它还涉及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工作,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可以说,幼儿园、小学、幼儿家长都在为幼儿人小学的适应问题进行努力。但是,现实中却存在着三方各自为政的情况,互动沟通较少,难以形成合力。
多数情况下是幼儿园单向地向小学靠拢。我们看到,幼儿园积极地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在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作息时间等方面主动向小学靠拢,尽量地与小学接近。但小学却很少主动与幼儿园联系(笔者访谈的小学之中,只有一所关系较为密切的某单位的附属小学和幼儿园联系较多,但主要还是幼儿参观小学,其他小学几乎都不与幼儿园联系)。笔者了解到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上很多小学都较为关注小学生常规的养成,如很多小学教师反映,幼儿的行为习惯较差,常常出现上课随意走动、不举手回答问题、告状行为频繁等等,一年级教师的工作重点就是帮他们养成良好的常规;另外,教师的工作重点就是关注幼儿学习任务的完成,如教师们反映部分幼儿出现不按时交作业、不写作业、上课时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教师将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等等。而小学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前的生活方式、个性特点等考虑较少,出现了幼儿园“一头热”的现象。
家长是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的生活能力提升、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形成等都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幼儿教育阶段的过渡期,家长和幼儿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笔者曾听闻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时出现了失眠、焦虑、紧张等情绪。目前,幼儿园、小学与家长的联动成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应积极配合,以幼儿为中心,三方彼此沟通、有效互动,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独立性,又要在某些方面保持一致性与连续性,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一方面,三方要及时沟通,相互交流,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生活方式的转变方面,多吸取对方意见;另一方面,三方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合作,如幼儿园和小学共同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场所、举办家长学校、及时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或者是学校的做法等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幼儿开展衔接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教育阶段的顺利转变。
幼儿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虽然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但人的发展不会因为由一个阶段变成另一个阶段就发生骤然的转变。因此,幼小衔接工作绝不能离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来空谈。开展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为其提供适宜的衔接环境,既不能一味地“小学化”“知识化”,也不能忽视日积月累,急于求成。要发挥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协作的作用,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幼儿的智慧,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以及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性格。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快速实现幼小衔接的秘密紫玫瑰阅读人气:951
- 幼小衔接的教育与研究欢乐童年阅读人气:1257
-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史邦友阅读人气:1313
- 幼小衔接学习能力与行为训练指...学能教育阅读人气:1350
- 把握幼小衔接爽阅读人气:759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如何利用“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枫叶红阅读人气:2757
- [教师工作]幼小衔接班孩子怎么快点学好认...爱你水蜜桃阅读人气:1027
- [教师工作]适合大班幼儿学习的幼小衔接课...meili@xinqing阅读人气:4830
- [园长管理]幼小衔接是什么?普罗旺斯阅读人气:510
- [教师工作]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冬雪夏至阅读人气: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