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作者:王莲欣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2-04-07
近几年,我园教师认真研读了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理论,尝试以语言教育研究为切入点,开展了“语言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索活动,我们力求在不断学习、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使“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使语言教育真正与幼儿的生活相融合。
一、理念:运用“三研”、“三法”导读,尝试理解“生活即教育”思想
在最初学习和研读张雪门先生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导读方法,力求对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内容进行初步的理解。“三研”、“三法”的导读方式,帮助我们渐渐领会了张雪门“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内容。
1.“三研”——研相同、研不同、研问题
研相同,即研原著中哪些理念、方法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的提法相同或相似。比如,张雪门在《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中提到:“课程须合于儿童的能力,儿童的能力是由于生理的发展,因生理发展的情形不一,所以每个人的能力也不一。幼稚园不能用同样的材料和方法。”这里提到的“儿童的能力”正是《纲要》提出的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纲要》中提到: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及学习方式,选择有效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教育方法。张雪门先生在19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幼儿教育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来实施,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研不同,一方面研原著中提到的教育方法与旧式教育有哪些不同,通过仔细比较,教师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张雪门提出的教育方法的独到之处。比如在《两种活动的比较》中,张雪门通过与学生讨论三个旧式教育的案例,指出了旧式教育的缺点和不足,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引导教师将原著中提到的教育案例与当前的教育方法做了对比,并讨论怎样避免旧式教育观念在自身教育实际中出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们也研原著中提到的教育方法与当代教育有哪些不同。比如,在阅读《几种提问方法》、《两种经验的关系》等文章后,我们引导教师将原著中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与我们当代教育进行对比,批判地继承教育思想中的精髓。
研问题,即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引导教师进一步改进工作。比如在学习《幼稚园的一日》这篇文章后,组织教师讨论“幼稚园里应如何建设一个丰富的有价值的经验背景,使儿童充分得到谈话的机会”;在学习《两种经验的关系》这篇文章后,组织教师讨论“如何利用区域活动本身的特点,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等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问题,使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在实践中自觉地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
2.“三法”——对接法、行动法、引伸法
对接法。将原著中不容易读懂的语言与现代语言相对接,与《纲要》理念对接。如张雪门在原著中提到:“课程的实施必须经过‘有价值的行动’,有价值的行动第一须有目的,第二须有计划,第三须有实行,第四须有评价。”这里提到的“目的、实行、评价”,确实与我们现在的提法有差异,在阅读原著后,我们认真思考现在的教育状况,将以前的语言与现代的教育语汇做了对接,更好地理解了行为课程的理念。这里提到的“目的”即预设教育目标,“实行”即对教育计划的实施,“评价”是对自身的教育要及时反思。教育语言的对接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如,也使我们对开展行为课程的研究有了更多自信。
行动法。在“课程须合于儿童的经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们不但注重深入理解原著的内容,还结合工作进行实际的练习和甄别,积累工作经验。比如我们结合当前的教育内容,选择适合纳入当代课程的内容,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附9月活动内容)
引伸法。课程须合于儿童的兴趣,这句话,张雪门先生在原著中提到:“……他们对不会的事情是没有兴趣的,对太会的事情也是没有兴趣的……”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更适合呢?我们认为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延伸,使教育家的观念更有利于指导当前的教育实际。学习后,我们达成共识,将教育家的理念尝试进行了一些深入挖掘:课程选择的依据既要是幼儿初步了解和熟悉的,又不能太过于熟悉,要源于幼儿的生活、高于幼儿的生活,完全陌生的内容和过于熟悉的内容都不适合幼儿。课程的内容要从幼儿生活的点滴挖掘有教育价值的部分,应是动态的、变化的,能够引发幼儿兴趣的。
9月活动内容

自然环境
自然现象
凉风初起、天气渐凉、天黑渐早
植物 
果树结果(梨、葡萄、枣等
动物
蚊子叮咬、蜻蜒飞舞,蟋蟀鸣叫  
节气 
白露、秋分  
社会环境
节日 
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  
家庭
给老师送花、晒被子、采摘、郊游、采购过节用品   
商店
典当行、超市、百货商场、农贸市场、加油站、水果摊    
职业
医生、警察、炊事员、教师、收银员、售货员,司机、售票员
幼儿园
开学、装修改造、师德座谈会、预防接种  
社区   
街道文体表演、晨练、健康讲座
儿童 
游戏
滚铁环、跳绳、攀岩、电脑游戏  
疾病
手足口、流感、艾滋病

二、实践:在一日生活中渗透语言的指导,通过多维途径,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实践张雪门先生“生活即教育”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幼儿的语言教育离不开一日生活,教师应从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幼儿的语言倾听、理解和表达能力。针对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的不同特点,我们充分挖掘不同活动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作用,实施了适宜的指导。
1.针对生活环节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宜的语言指导,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生活环节是发展幼儿语言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通过一日生活教师可以自然地渗透语言,创设幼儿学习、运用和建构语言的条件。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包括来园或离园、进餐、盥洗、入厕、喝水、起床)中,我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在园的每一段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渗透语言教育。我们针对不同生活环节的特点,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积极应答幼儿,发展他们的语言水平。如来园环节,教师注重与幼儿的个体交流,多运用引导性语言和激发性语言,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进餐环节,通过小广播里面的“午餐介绍”和教师轻声提要求等知晓性语言、要求性语言,丰富幼儿的生活语言,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盥洗和喝水环节,教师运用儿歌渗透文学语言,并通过正面的评价等评价性语言、提升性语言,使幼儿丰富生活经验,为自主运用生活语言打下基础。由于教师注重在生活中运用规范、丰富的语言与幼儿进行交流,注重语言指导的针对性和渗透性,使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环境得到了优化,提高了幼儿语言学习的质量。
2.在游戏活动中创设表达情境
结合不同活动区的特点,指导幼儿学会恰当地表达。活动区中,幼儿不但与环境和材料互动,还要与同伴互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会与人合作,因此,活动区非常有利于幼儿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交往技巧。教师充分利用不同活动区的优势和特点,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指导游戏。如,引申提问法——建筑区中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丰富幼儿表达的内容,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大胆地表达;辅助归纳法——科学区中运用,帮助幼儿描述游戏过程、梳理游戏经验,并引导他们用清楚的语言表达出来,辅助的手段指动作、图示、表格、照片等;材料暗示法——在娃娃家,通过有目的地投放游戏材料,引发幼儿的表达兴趣,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和交流;质疑法——在益智区中,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过程提出疑问,引发幼儿说出原因,提高幼儿表达的逻辑性,等等。
关注阶段差异、个体差异,开展有层次的语言指导。教师充分利用活动区游戏宽松自主的氛围,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幼儿语言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指导,使幼儿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学会了表达,提高了表达的水平和能力。如小班娃娃家游戏中,教师针对小班幼儿初期、中期和末期语言发展的不同水平,分别创设了“娃娃家的客人”、“愉快的生日聚会”和“边玩边说快乐多”三个主题游戏情境,重点分别解决不能应答教师和同伴的问话、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不能主动与人进行交流的问题。每一阶段的主题游戏中,教师也能够利用角色的身份,用不同的语句引导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交流和表达,为小班幼儿敢说、爱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使幼儿体会到了语言交流和交往的乐趣。
在户外体育游戏中有意识地渗透口语表达方面的指导。在丰富的户外体育游戏中,教师也运用了适宜的策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户外体育游戏中的语言教育注重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运用不同内容的提问,激发幼儿大胆表达、学习表达方法。游戏前渗透游戏规则,并提出表达的内容;游戏中通过递进式提问拓宽表达的范围、加深程度;游戏后通过描述游戏过程彼此交流,学会倾听,丰富语言经验和游戏经验。如组织小班体育游戏《大风和树叶》等游戏时,教师注重通过多变的游戏材料引发幼儿表达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并且在游戏结束后说一说“自己怎么玩的”,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和模仿,为幼儿自主运用语言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宽松、真实的游戏氛围中促进了幼儿大胆表达,使幼儿做到敢说、有机会说。
3.在过渡环节中树立发展语言的意识,关注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
为了将语言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在幼儿进餐前、午睡前、喝水与户外活动之间、晚饭后到离园之前等许多过渡环节,也渗透了对全体幼儿、对个体交流的不同方式的语言指导,通过师幼之间简短的沟通与交流,逐渐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园教师从倾听、表达和礼貌交往三个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良好的倾听习惯包括:听别人讲话时眼睛要注视对方,能够专注、耐心地听,不东张西望;能够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良好的表达习惯包括:说话时语音清晰,用词恰当,语句基本完整,说话流畅,声音自然,态度大方,语速适中。如果达到了基本要求,教师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表达技巧,如说话的语调得体,能够根据场合的不同调整音量,能适当运用肢体语言等。
同时,在一些过渡环节我们也选择了一些幼儿了解和熟悉,但又不太会玩的一些内容,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体会语言表达的乐趣。如在进餐前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发现幼儿对翻绳游戏非常感兴趣,常常有两三个幼儿坐在一起玩翻绳,还有很多幼儿喜欢玩双人的翻绳游戏。但通过观察和交流教师发现,幼儿在讲述翻绳方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有的不敢表达,有的说话口罗嗦,还有的讲述不够准确和清楚,于是教师利用过渡环节的点滴时间,运用不同的语言与不同幼儿进行交流,给予了他们语言表达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4.在立体、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萌发幼儿真善美的情感,深刻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张雪门先生说:“人生最高的理想是真善美,而故事却把这三种特性交织于具体行动中间,使幼儿听了不知不觉而渐渐地奠定了最基本而最理想的人生观。”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选择了一些适合幼儿的经典故事,丰富幼儿的文学语言,萌发他们真善美的情感。但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由于幼儿生活阅历少,往往缺乏理解经典作品所需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作品主题内容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努力进行了新的尝试,拉近了经典作品与幼儿原有生活经验的距离,不但使幼儿丰富了想像,也真正激发了幼儿真实的情感,感受了经典文学的魅力。比如,在开展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育活动时,教师发现让幼儿感受凄美的故事意境是一个难点。现代的孩子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得到成人无微不至的呵护,缺乏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挨饿受冻的直接经验。于是教师巧妙地创设了立体、生动的故事情境,将环境、教学材料、背景音乐与故事内容巧妙恰当地融为一体,通过环境的渗透使幼儿与环境互动,从视觉上、听觉上都亲身感受和体验故事的特殊情境,理解小女孩当时的心情。教师首先在元旦来临之前与幼儿一起将活动室布置成具有新年气息的环境(圣诞树、拉花、悬挂雪花等),然后运用自制的活动道具(可翻合的墙角,透过墙壁可看到炉火烤鹅,披着金发、赤脚的小娃娃等)来呈现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所处的环境,营造凄美的意境。活动中,教师还选择了《圣母颂》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欣赏活动始终,为故事渲染气氛,让幼儿沉浸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感受故事凄美的意境。教师讲故事时,幼儿仿佛置身于那个寒冷而又漆黑的冬夜里,体会小女孩孤独而又无助的心情。这种方法解决了幼儿没有生活经验难以理解故事内容的问题,创设了生活化的语言教育环境,使语言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编辑:cicy

上一篇:表演游戏中发挥幼儿主体性的策略

下一篇:带孩子“玩转”语言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