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后的求助
作者:张韫 来源:上海思来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上传时间:2011-05-12
上海“11·15”重大火灾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正当人们纷纷讨论消防能力、问责事故责任、善后安置等问题的时候,我却近距离地接触了一个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女孩,她让我能够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火灾带给我们的思考。
11月18日下午,火灾后的第三天,我接到了某幼儿园丁园长的电话。原来,她幼儿园里的一个女孩在火灾中不幸失去了妈妈和奶奶。女孩的爸爸、外公和其他家人都不知道如何开口告诉小女孩这个噩耗,希望寻求心理援助。
当晚我接到了女孩外公的来电,他向我描述了女孩的情况,其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女孩的外公说以前女孩妈妈外出旅游或出差,女孩每天都会要求给妈妈打电话,说想妈妈。唯独这次,她一直没有提出要找妈妈。
鼓励提问与思考
为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她减轻悲伤,成人也可鼓励孩子多提问。当孩子提出“妈妈还会回来看我吗”“妈妈没有东西吃会不会饿肚子”之类的问题时,这正是孩子的心理状态开始好转的信号——她不再一味悲伤,而是开始思考。当然,成人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仍然要保持坦诚与清晰,不要语焉不详。
于是我赶紧约女孩的外公第二天来办公室见面,因为从经验判断,女孩很可能已经从家人的脸色与情绪中感受到了悲伤的气息,隐隐约约知道悲剧的发生,我们需要赶快采取行动。
第二天,女孩的外公、姑姑与姑父一起来到了我的办公室,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疲倦和悲伤。“我们该如何把这个事实告诉孩子呢?我们真怕说得不好会弄巧成拙,是否能请您来现场?”女孩的家人渴望得到支持。
“我很愿意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有陌生人在场不太合适。为了让孩子有最大的安全感,告诉她事实时应当尽量邀请她最亲近、最信任的长辈到场。”女孩的外公等三人点点头,我们很快就商议确定了五六个女孩平时亲近和喜欢的人到场。
营造安全信任的环境
告诉孩子事实时,请孩子最熟悉、最依恋的亲人到场,是为了营造一个对孩子而言最有信任感的人际环境,他们可以是亲戚或长辈,也可以是老师、邻居、保姆,如果孩子有喜欢的宠物,不妨也安排它在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其最大程度地获得安全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安排其他低龄儿童在场,现场的悲伤情绪可能对他们不利。
“当大家聚齐之后,您要负责告诉他们,为了帮助孩子接受事实,渡过难关,所以不管自己有多么悲伤和难过,都要克制,要让孩子在大家身上感受到乐观与坚强。”
“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向她传达不幸的消息。”我说,“不妨就从火灾说起,告诉她家里发生了火灾,许多邻居都在火灾中遇难了,其中也包括妈妈和奶奶。”
“这么直白地说,她能接受吗?”女孩的姑姑担心地问道。
“向孩子告知亲人去世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坦诚,这样她虽然会在短期内很悲伤,但却不会有郁结的情绪,也不会留下阴影。所以请一定要告诉她真实的情况,不要修饰与隐瞒。”这种做法与我们传统的想法不同,所以我进行了刻意的强调。
面对创伤,接受事实
过去我们总倾向于使用唯美的语言向孩子解释死亡,如“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去天堂做客了”等,生怕使用直接、正面的回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事实上,孩子的感知和情绪是相当敏感的,他们能从各种表象中猜测出已经发生的不幸。如果成人一味对不幸的事实压抑、隐瞒,孩子会感到这个话题是“禁区”,久而久之“禁区”便会成为心理阴影。最理想的处理方法是坦诚相告,虽然孩子会在短期内感到巨大的悲伤。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悲伤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长时间的回避与担忧则是消极、有害的。
对成人而言,一次性坦诚相告也能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如果我们今天选择含糊其辞,而日后孩子突然询问“妈妈怎么还不从天堂回来呢”,更会使成人不知所措,无言以对。
“她听到消息以后会怎样表现呢?”女孩的姑父考虑到了后续问题。
“她有可能会哭闹,也有可能很平静,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反复告诉她,尽管妈妈和奶奶不在了,但其他亲人都会始终陪着她,与她一同成长。这个过程中最好能引导她提问,也可以让她知道成人很悲伤,告诉她我们也希望得到她的关心。这两种做法都能够转移她的注意力,使她不会在悲伤中陷得太深。”
释放悲伤
孩子在第一次得知噩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各种表现,如放声大哭,什么反应也没有、呆呆地愣在那里等。这和孩子的年龄、性格等都有关联。心理动力学的理论认为:任何情绪都是一股能量,一个人若产生了某种情绪,他必定会释放这股能量,只是方式不同。因此孩子在现场即使有看似出格的表现往往也是正常的,成人要给予充分理解。但在场的其他长辈尽量不要一同哭泣——因为群体性的哭泣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情绪活动。
“我家离幼儿园很远,所以我们想让她转到我家附近的幼儿园来上学,这样合适吗?”女孩的外公急切地问道。
“妈妈和奶奶的去世,对她而言已经是个难以接受的生活巨变,这时如果要她马上经历另一个重大的变化,对她的心理创伤是雪上加霜。所以,建议您宁可把她留在家里一段时间,也不要贸然让她转到另一所幼儿园。”
提供支持,不要轻易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
孩子之所以会对亲人的死亡感到恐惧,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可能预知自己的生活即将发生大的变化。而生活中的重大改变对于孩子也是创伤,如搬家、换幼儿园、换保姆等。重大不幸的事情发生后尽量不要改变孩子的生活,即使有所变化也要尽量控制在最小程度内,使孩子感受到成人对他的爱与关怀不会改变,能放心和有安全感。
交谈中女孩的家人倾诉了许多想法,我也反复提到几点重要的方法与原则。
两天后,我接到了女孩外公的电话,说女孩一切正常,情绪也比较稳定。我听后感到很欣慰,真心地祝愿她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帆风顺。
引发孩子的同理心
亲人长辈也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悲痛,告诉孩子自己也希望获得她的安慰,她也有责任关心长辈。如果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正常情绪,成人也有必要告诉他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顾及身边的其他人。
参与纪念,不要尘封回忆
事情发生后成人也有必要让孩子知道成人在忙些什么,也可让孩子参与到纪念性活动中,而对于那些不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成人也应当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她不会有被遗落的感觉。
有时成人会认为,对于悲伤的事情,减少回忆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以免睹物思人,徒增伤悲。但心理学家提倡的做法是不要回避任何与逝者相关的话题,还建议经常性地与孩子一同回忆与逝者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可以通过照片、录像、明信片、图书等各种记录回忆的载体。在回忆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体会到逝者生前对她的爱,体验回忆中的快乐。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一个小幼师的求助迷失阅读人气:805
- 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市北斗星咨询阅读人气:792
- 伟大背后的泪水~彩虹~~阅读人气:1000
- 震灾后,一组“最”短信逐花而居阅读人气:918
- 达尔文博物教学揭示中国在自然...lingyan阅读人气: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