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融合民族民间音乐的综合艺术教育策略

作者:王丹  来源:中华女子学院  上传时间:2010-09-15
民族民间音乐的启蒙特性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下面以《阿细跳月》活动为例,探讨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选择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1.应选择具有游戏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应尽量选择具有游戏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才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阿细跳月》活动中,把跳竹竿的游戏与音乐紧密结合,幼儿既能欣赏音乐,又能愉悦身心。
2.应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阿细跳月》这首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在这个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从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中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3.必须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重新配器、制作或剪辑处理。许多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配器很成人化,曲子较长,结构较复杂,幼儿不容易理解,教育活动也很难适用,需要深刻分析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重新制作。如《阿细跳月》把原来较复杂的音乐进行剪辑,重新制作,使音乐变得短小,强弱对比突出,幼儿容易理解,教师组织活动也便于操作。
二、创设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动场景
1.创设与音乐相适应的环境氛围。创设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场景,营造愉快的音乐氛围,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开展音乐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在《阿细跳月》活动中,教师准备了民族服饰、竹竿舞课件等,营造出一种舞蹈和游戏的气氛。
2.创设与民族民间音乐相适应的整体教育环境。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渗透教学内容,比如在社会领域课程中让幼儿欣赏民族音乐舞蹈,对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与民族艺术形式有所了解,让幼儿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采用生动有趣的多通道教学手段
1.视觉参与的图画与图谱教学。图谱是音乐活动中幼儿喜欢的一种使音乐形象化的教学图像,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结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音乐作品完整的印象。如《阿细跳月》中跳跃的节奏图谱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幼儿看着图谱就能说出或跳出相应的节奏,使难懂的节拍和节奏型变简单。
2.动作参与的体态律动等游戏教学。体态律动与游戏都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运用于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中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在《阿细跳月》活动中,节奏节拍与乐句的理解是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幼儿分组律动与游戏的办法,帮助幼儿理解乐句,感受乐曲的节拍与节奏。
四、运用节奏语言表现民族民间音乐美
幼儿在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随音乐的节奏摇头、拍手,用表情、肢体等“节奏语言”表达自己听音乐时的直接感受,教师要重视启发幼儿这种节奏语言的表达。
1.说出来的节奏语言。当教师借助多感官感知的手段启发幼儿感受、理解音乐时,幼儿往往能用形容词、短句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美的感受。《阿细跳月》的音乐中,最明显的节奏型是“titita”,我们可以将这种节奏语词进行改编,语言可以更接近幼儿生活。幼儿会随着民族民间音乐的欢快节奏说出来,有关感受的节奏词汇会不断丰富,语言表现力与节奏感受力会不断增强。
2.动起来的节奏语言。幼儿天生好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达感受。《阿细跳月》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民族舞蹈动作表现乐曲中的节奏,从而感悟音乐的变化和特点,提升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3.看得见的节奏语言。图谱使用之后,教师可利用儿童用书帮幼儿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进行创意活动。幼儿喜欢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面表征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创造性地表达对《阿细跳月》音乐美的理解。此外,操作打击乐也可以表达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
五、形成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可以通过亲子音乐会让民族民间音乐成为家园共育的途径,利用家长及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如请家长和幼儿共同进行《阿细跳月》跳竹竿的活动和游戏。家长在运用民乐和孩子进行亲密接触中增进了亲子感情,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有效提升了幼儿感受、表达民族民间音乐的能力。
民族民间音乐来自于生活,来自干民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生活音乐化,让音乐生活化”的理念,可以随着民族民间音乐的综合艺术教育渗透给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民族音乐文化种子。
编辑:cicy
 
 
 
 

上一篇:哪个跑道更快——对一次有关摩擦力的科学探索活动的反思

下一篇:幼儿教学方法:怎样对孩子进行意志教育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