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探析
作者:吕耀坚 张佳瑜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上传时间:2010-04-26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是指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从问题的类型、难度、梯度等方面选择最佳教学问题的过程。问题设计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通过设计问题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可以调整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知识的建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试图分析幼儿园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改进教师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不强
所谓针对性与指向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应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为幼儿而设计。然而,在当前的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学问题必须因目标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基本原则往往无法体现。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与指向性,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较少考虑幼儿的意愿。这样的问题难以引起幼儿的共鸣,不易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行为,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很难形成。
2.设计的问题层次不清楚,数量偏多
教学问题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主要问题也称关键问题,是指因不同阶段教学程序的目标而形成的教学问题。不管哪种类型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有某种递进关系的教学程序展开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程序应该有自己的过程性目标,它需要以问题的形式向教学对象展示。教师对关键问题的设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次要问题也称临时问题,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主要问题时,根据现场情况临时生成且与主要问题有一定关联的问题。次要问题的合理运用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很多教师由于教学设计素养不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作用认识不清,因此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设问缺乏层次、整合不够、重点不突出、罗列问题等倾向。教学中出现逻辑不够严密、缺乏生气、思路不清晰等问题都与设问的主次不分有关。
高密度的问题设计已经成为目前幼儿园活动组织的重要特点。设计的问题多,必然会导致质量不高。设计的问题过多会减少幼儿发现、体验的机会,导致幼儿被动地跟随。
3.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当,问题表述欠清楚
问题的适宜性是指问题是否符合幼儿的能力、经验以及年龄特点。与问题的难易程度直接相关。设问过难可能导致幼儿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还可能导致在教学中出现“启而难发”的局面,造成教学活动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设问过易又可能导致幼儿无须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从而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表述具体以及符合幼儿的认知与经验是幼儿园教学设计的重要特点。但是,在当前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秋天树叶都怎样了”“这段音乐怎样”之类的问题很常见。这些问题表述模糊,不利于幼儿准确提取问题的答案。如果教师对答案事先有预期,幼儿就更难回答了。
4.问题的类型比较单一
问题的类型单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封闭式问题多、开放式问题少,解释性问题多、操作性和示范性问题少。
封闭式问题要求幼儿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而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能给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
过多的封闭式问题不利于幼儿表达观点.产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启发和诱导都是在封闭的控制系统内进行的,塑造的是幼儿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教学就会呈现机械化倾向。适量的、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开放式问题则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行为的发生。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较集中于封闭式问题,较少出现开放式问题。这其实也体现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的一个倾向,就是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得,忽视幼儿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体验的获得。
二、对教师改进教学问题设计的建议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幼儿年龄特征及其认知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问题。
1.加强与教学目标间的联系
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材料,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例如,教师针对名画《盲女》的欣赏活动制订了两个教学目标:能大胆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领会画面的自然风光之美;能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时的沉静,并对盲女的境遇产生同情。教师围绕目标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看了这些景色,你们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盲人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将目标有效地展现在活动中,而且这些问题针对性强,能启迪幼儿思维,使幼儿排除干扰因素,理清自己的思路。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做到的。小班、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性,他们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思考。因此,为小班、中班幼儿设计的问题宜简单、具体。如在小班音乐活动“春天多么美”中,教师范唱一遍后可这样设计问题,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春天到了,什么花开了?树叶变成什么颜色了?什么动物醒来了?”到了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3.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对教师而言,能设计关键问题,就能较好地抓住教学活动的“魂”。例如,教师在语言活动“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中设计了三个关键问题:“猜猜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看看图片,想想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喜欢城市还是乡下?为什么?”这些问题对幼儿的思维起到了一个统领的作用,教师据此掌握了整个活动的主线:让幼儿充分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初步感受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引导幼儿观看图片,猜出故事的情节;拓展幼儿已有的经验。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构建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帮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认知结构。以美术欣赏活动“游到森林里的鲸鱼”(几米作品)为例,教师在展示欣赏作品后,先后设计了以下问题:“画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幅画与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这幅画是谁画的?”“几米叔叔常常画一些奇怪的东西,他画的大象可以飞到天上。鲸鱼宝宝在大海里呆久了,想出来玩,你们想带它到哪里去玩?”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欣赏作品,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保持问题的适当难度是提高问题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幼儿的水平应有清楚的了解和准确的估计,设计的问题应适合幼儿思维的发展水平。若问题的难易程度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可以使幼儿在解决问题时产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
4.多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要恰当地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多提一些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例如,“假如你是一颗小水滴,你要到哪儿去?你要做什么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并不要求幼儿给出固定的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同时激发幼儿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师要多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所谓启发性,即能引起幼儿认识中的矛盾,使问题处在幼儿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能促使幼儿积极探索与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思维活跃、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幼儿勤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启发性,帮助幼儿联想,引起幼儿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当然,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给予幼儿多角度、多方式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美术欣赏活动“游到森林里的鲸鱼”中,教师设计了“你们想带鲸鱼宝宝到哪里去玩”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帮助幼儿展开了大胆想象:“我想带它和小鸟一起玩。”“我想带它到游乐场。”“带它和云一起玩。”“带它到幼儿园。”等等。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存在的问题...sky的微笑阅读人气:1290
- 2011年9月:幼儿美术教学...小陶123阅读人气:1023
-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秋水依叶阅读人气:2461
- 第二学期4月:浅谈多媒体课件...上官飞雪阅读人气:1101
- 教学案例《乡土材料——毛豆在...trancy阅读人气:122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快乐教师阅读人气:2466
- [教师工作]教学活动中,孩子聊的很起劲怎...地瓜收到阅读人气:493
- [教师工作]小朋友平时做活动的问题tudou209阅读人气:400
- [园长管理]语言活动如何提高问题的针对性...雪阅读人气:1481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快乐天使阅读人气: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