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撒谎行为及其对策
作者:赵尚松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上传时间:2005-02-28
裤子上满是水渍,小刚(系化名)硬说他没玩过水;嘴边明明沾有巧克力的痕迹,小红(系化名)却偏偏不肯承认吃过巧克力。诸如此类的谎言让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年轻的父母伤透心神却又倍感迷惑。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撒谎行为?我认为弄清楚幼儿撒谎的动机,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暗示”型撒谎这是一种由于成人语言暗示而引发的幼儿撒谎。现实生活中属于这一类型的幼儿谎言屡见不鲜。譬如,见到孩子满身污泥,家长质问:“是不是邻居家的孩子弄的?”看到家里的花瓶碎了,就责问孩子:“是不是小保姆打坏的厂……成人不正确、过于武断或直觉式的归因,总把自己的孩子往好处想,不能冷静地、公正客观地对待既发事实,而幼儿由于道德观念模糊,生活经验匮乏,极易受到成人的语言暗示,撒谎也就在所难免了。对于上面两种情况,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如果家长改口问:“你是怎么弄脏衣服的?”“是谁弄坏花瓶的情况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对于“暗示”型撒谎行为,父母应当明白这不是孩子的过错。幼儿本来是很纯洁的,但由于家长不正确的语言引导而使孩子误入“歧途”。
(2)“幻想”型撒谎幼儿兴趣广泛但不稳定,认知活动和思想发展都不够成熟,容易将自己想像的世界和实际生活混同起来,说出一些与事实不合的“异想天开”的话来。例如有的孩子听别人说昨晚做了一个梦,就说自己也做了梦,而且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其实他根本没有做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不应该把这些天真幼稚的想像斥责为撒谎。另外,孩子因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与理解,这就容易导致说话与事实不相符。如一父亲让儿子去看炉上的水开了没有。儿子跑去一看,听见水正“呼呼”地响,就回来报告说“水开了”。哪知父亲过去一看水并没有开,于是生气地训斥儿子:“你怎么骗我?水根本没开!”实际上孩子并非有意撒谎,而是由于不知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常识导致判断上的失误。
对于此类谎言,父母不必担心,因为它只是儿童身心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不成熟的产物,纯属无意撒谎。当发现孩子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相符时,我们不能急躁,更不能断然认定孩子在撒谎,而要通过分析了解,把儿童的无意撒谎与有意撒谎区别开来,采用引导谈话法,帮助儿童从虚幻的世界里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儿童细心观察,准确表达的能力,教育儿童在记忆和表达客观事物时,不随意添上自己的主观想像。
(3)“自卫”型撒谎有一名4岁的女孩将妈妈才买的一对新头饰摆弄散了,就随手丢进了纸篓里。几天后,妈妈到处找都找不到,就问孩子:“你看见我买的新头饰吗?”孩于说:“头饰坏了,我把它扔进丁纸篓里。”妈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马上厉声追问了一句:“你说什么?”孩子一看母亲的脸色“由晴转阴”,马上无所适从地改口说:“不知道。”这个小女孩就是在“说真话要吃亏和受惩罚”的片面认识影响下,为了逃避责任,进行自我保护而撒谎的。
面对这类撒谎的孩子,父母应当清楚体罚决不是纠正孩子撒谎的“灵丹妙药”。相反,越是怕受皮肉之苦,孩子就越想撒谎,越要编瞎话来欺骗你。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自卫”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类型孩子的撒谎是我们大人给“逼”出来的。对此,我们应鼓励孩子勇于认错,并使他感到不会因为认错而受到惩罚,如果孩子承认了错误,讲了真话,就应该对他的诚实予以肯定与表扬,并心平气和地帮助他纠正错误。这样才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养成诚实坦白、勇于认错的良好习惯。
(4)“模仿”型撒谎有些孩子撒谎,说穿了就是父母或老师教的。例如:带孩子上公园或乘车,为了节省票钱,故意让孩子变得“矮”一些。有客人来电话或拜访,父母因故不愿应酬,让孩子说其不在家,于是就有了那句可笑而又诚实的谎言:“我妈妈说她不在家。”老师有时高兴,对学生许诺某日去郊游,学生一听欢呼雀跃,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却又找借口说不去了。这时,孩子心中便有了不平衡感,他们认为连自己一向尊敬的师长也说谎,说谎可能不是件坏事。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渐渐泛化到孩子们的言行中去了。
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克曾说:“撒谎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很盛行,要使儿童不看到、不听到别人撒谎是很困难的。孩子经常看到、听到别人撒谎,又怎么不学呢?”为此,我们父母应以身作则,切不可为了达到某种暂时的目的而欺骗孩子,对孩子撒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对孩子说真话,耐心地讲清道理。此外,对孩子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做到言而有信。万一忘记或无法兑现时,也应该向孩子道歉并说明原因,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5)“品质”型撒谎这类孩子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教人相信。如一男孩在邻居家玩耍时,看上了人家一辆精致的玩具小汽车,心里痒痒的,于是趁别人不在时就偷偷地将小汽车拿回家去,回家后却对妈妈撒谎说是从外面捡来的。这是由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又克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于是便用谎言来逃避父母的批评,达到占有某种东西的目的。
对于此类谎言,父母既不能当众训斥、打骂孩子,又不能放任不管、顺其自然,而应从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孩子实话实说,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及其危害性,并逐步形成“知错就改”的良好习惯。平时我们可采用“道德两难法”来进行教育,即通过讲道德故事,给孩子提出两种不同的道德判断,这两种道德判断既相互对立又似乎都具有合理性,然后让孩子在两种判断中选择一种并说明理由。在此基础上家长加以分析,帮助孩子认识哪一种道德判断是正确的,以此来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增强其是非辨别力,这样就可避免或杜绝此类撒谎。
- 相关博文:
- 3岁幼儿的说谎行为平凡而不平凡阅读人气:671
- 如何对待孩子的撒谎行为Ann、阅读人气:918
- 幼儿说谎行为艾妮@宝宝阅读人气:951
- 如何看待小班幼儿的行为问题暖风阅读人气:1071
- 论文: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trancy阅读人气:871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花语阅读人气:1033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快乐天使阅读人气:840
- [园长管理]如何巧妙的告知家长幼儿的缺点...mengmeng阅读人气:1695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的规...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007
- [园长管理]寻适合幼儿的拼音或英语书籍mengmeng阅读人气: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