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要关怀孩子的心理养成
作者:应彩云 来源: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8-28
幼儿教师喜欢运用竞赛游戏的形式,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确实,好胜心会驱使孩子“拿出浑身解数”投入其中,并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于是,竞赛游戏便经常性地以“我们现在比比,看谁……”的句式,让“强者”斗志昂扬,“弱者”沦为观众。
我曾经用绘本《方格子老虎》设计过一次关于学下棋的集体活动。
绘本《方格子老虎》的故事情节是:虎爸爸和虎妈妈为了在小老虎身上画竖条纹还是横条纹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小老虎便在自己的身上画上了爸爸喜欢的竖条纹和妈妈喜欢的横条纹,成了方格子老虎。方格子老虎不仅使爸爸妈妈很快和好了,而且还让伙伴们在自己的方格子身上,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借助故事中小豹和小熊趴在方格子老虎身上玩“三联通”的情节,我和大班上学期的孩子玩起了“三联通”。
第一回合:了解“三联通”的玩法。我问:“你们玩过‘三联通’吗?”孩子们有的玩过,有的没玩过。我说:“不管玩过还是没玩过,我们现在一起玩玩。”就这样,我和全体孩子成为了竞赛双方。这时,尽管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还很懵懂,却被竞赛的架势激起了热情。这种热情正好助推我的教学。
活动时,我并不仅仅满足于孩子的认知,还细腻地把握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起伏:当孩子对游戏玩法感悟灵敏时,我便“失利”,让孩子在胜利中期待“再来”:当孩子对游戏玩法“反应迟钝”时,我便“胜利”,让孩子在“失利”中心有不甘地思索玩法,仍期待“再来”。
第二回合:巩固对“三联通”的认知。幼儿自由结伴,两两竞赛,无论尚属懵懂的还是已经明晰的,都加入“实战”。
我将孩子的座位分成赢队和输队:“赢的坐这儿,输的坐那儿。”这曾令同事们不解:这不是明摆着表扬一方、打击另一方吗?这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吗?
做幼儿教师以来,有个问题经常在我脑海中萦绕: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学知识和学做人,哪个更重要?事实上我们无法断定孩子将来会成为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但我们希望他们都幸福。我希望在我的课堂里,知识技能是培养孩子适应共同生活、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的抓手。此时的“赢队”和“输队”,便是心理教育的铺垫。
当孩子坐定后,我再次明示:“赢队在哪里?”“这里!”赢队精神抖擞:“输队在哪里?”“这里。”输队神情一片委靡。
面对预见的现象,我笑了。“哎!你们还想玩吗?”“想!”我娓娓道来:“我给你们四个字——‘愿玩服输’,因为比赛总有输赢。再说我们不会永远输。因为我们还将比下去!”
我又一次鼓劲:“输队在哪里?”“这里!”孩子们重振斗志。
第三回合:团队竞赛“三联通”。赢队和输队比赛,赛场挪到了地面上的九宫格,团队成员代替桌面上的黑棋和白棋。
我给了大家5秒钟时间:“请你仔细看清自己的队友,如果和队友在这里(指地面)站成直线,你就赢了。”其实,这对孩子来说挑战不小,因为不仅要会玩“三联通”,而且要记住自己的队友。
作为集体活动的主持者,我决定帮助输队赢得“胜利”,因为无论是输队还是赢队,都应该有机会体验“愿玩服输”。于是,我做了输队的教练,赢队也在队友中选出一位教练。由于增加了分辨队友带来的挑战,教师指导的输队胜算较大,竞赛的心理体验就能做到面向全体。
一轮结束后我仍然明示:“谁是赢队?谁是输队?”结果与前一轮正好相反。于是,我再次强调“愿玩服输”,可输队的孩子说:“再玩!您不能当教练。”
再玩——正中我的下怀:“这次玩,没有教练。就是队友也不能帮忙,只能靠自己!”于是,更大的心理挑战开始了:孩子可能在缄默中,眼睁睁地看着队友葬送了本该赢得的胜利,但我相信孩子能从中感悟:无论遇到怎样的队友,我们都必须面对现实,毫无抱怨地面向未来。
孩子们的玩耍在继续,各种心理体验也在继续。
总之,教育教学活动中竞赛游戏形式的运用,不仅能激起孩子认知的热情,更蕴涵着心理教育的契机。孩子可以不会“三联通”,却不能丧失团队合作的良好心理。因为健康心理养成所构架的人格雏形,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竞赛,勿忘孩子的心理养成。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心理?城北木子阅读人气:1283
- [教师工作]孩子的恐惧心理怎样解决?艾妮@宝宝阅读人气:2659
- [教师工作]怎样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花语阅读人气:768
- [教师工作]老师怎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喵喵的铃铛阅读人气:465
- [教师工作]小孩子的东西总不见怎么回事惊叹号!阅读人气: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