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投资是什么

作者:关颖  来源:  上传时间:2017-06-23

  当今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不惜重金买学区房、上高价提高班、特长培训班,以为钱花在孩子身上就能让孩子学业优秀,有好的前程。把孩子和钱交给别人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作用,放弃了家庭应成为孩子的优质资源,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投资”究竟是什么?是每一位家长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钱花了,孩子是否就进了“保险箱”

  在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中,有一个情节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虎妈”毕胜男为了孩子进重点小学,执意要买学区房。在找公婆借钱时一番感人肺腑的举例,打动了本来反对此事的两位老人,她以父亲教育自己为例说出父亲的名言:“最好的投资对象,就是人!”因为父亲当年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自己。最后,公婆答应了借钱给胜男买学区房。

  在这里,毕胜男偷换了概念,她投资的其实只是房,是人为地让孩子晚一年上学才能得到的入学资格,并不意味着有了这笔投资孩子就进了“保险箱”,就具备了成才的必要条件。

  由于两代家庭倾其所有买学区房,在很大程度匕提高了大人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胜男要求女儿茜茜“一定要对得起每个爱你的人”,“一定要对得起这个房子”,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此相联系,胜男和罗素的冲突不断升级。茜茜为爸妈经常吵架是因为自己,加之姥爷的误导,孩子一直坚信只要自己能考试第一,爸爸妈妈就会像以前一样恩爱。多重重压之下,茜茜得了儿童抑郁症,不说话了、不能上学了,这才引发了大人们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也从反面证实了投资学区房的副作用。

  父母想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好学校”名声好,设施好,教师水平高,升学率高……但是这些优势资源对不同的家庭、不同学习状况的孩子来说,未必都能够达成理想的目标。大人们的从众心理、赌博心理、急于求成的心理很可能促使自己做出盲目选择,使得对孩子的教育结果适得其反。

  买学区房或择校是要花钱的,可能还是一大笔钱,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要承担的压力也不同。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父母可以心甘情愿为孩子节衣缩食,降低了自身的生活质量不说,孩子也为此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很容易产生对父母的负债感,学习成绩一旦不好,总有—种对不起父母的感觉,还可能在同学之间的攀比中增加自卑感。也有的孩子觉得家里有钱,即便学习成绩不好上好学校也是理所当然的,反而放松了自己的努力。这些不良心理都会成为孩子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障碍。

  其实,即便是进了好学校,并不意味着就是进了“保险箱”。无论学校整体水平如何,学生的成绩都有好中差,而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学校的差异,而是父母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北京四中是我国著名的重点名校,校长刘长铭长期关注和研究家庭教育,他说:“刚出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造成的。”他认为:“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而且,我国当下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教育的均衡发展。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以及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等具体措施。从长远看,义务教育改革的结果会使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也就意味着买学区房或择校对孩子而言,其积极意义也在不断消减,家长要三思而行。

  孩子的成长需要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孩子有价值的投资并不是金钱可以换来的,并不是上个名义上的重点学校、上高价培训班这样的短期行为,而是长辈们对孩子自身需求的尊重。也就是说,为孩子投资应考虑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大人的需要。

  事实上,学校只是孩子学习的外部环境,如果孩子不愿意择校,择校后不能激发他自己的学习热情,再好的学校也无助于学习成绩提高。每个孩子对择校的态度是不同的,自身状况对“好学校”的适应程度也有差别。是当“鸡头”还是当“凤尾”,应该跟孩子一起进行利与弊的分析,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父母花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培训班也是一样。如果孩子没兴趣,家长的强制只能让孩子更加抵触。

  人们都明白“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的道理,任何一种选择的结果都有得与失。对父母而言,关键是要知道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当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学习成绩、考级证书等也许关系到孩子升学时对学校的选择,但绝不是孩子的全部。有的孩子经过十几年的拼搏上了重点大学却倍感失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反思走过的路,觉得在学习的重压下失去了童年应当享受的快乐,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缺少作为一个健全人的社会生活能力。而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失去的东西是补不回来的,反而还会成为走上社会以后发展的障碍。

  无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怎样不尽如人意,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安排的、为孩子花钱的还是父母自己。是注重当下还是注重长远?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还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这类问题想明白了,或许父母们就会少一些纠结,对是不是一定要花钱择校、买学区房、上高价课外班、强迫孩子练特长做出理性的选择。无论如何,父母们的选择体现了自身的教育价值观,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这其中的关键是以孩子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才是最有价值的,而不是父母的需要。

  父母“投资”自己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在《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父母自身转变带来的孩子的积极变化。

  “虎妈”胜男面对患了抑郁症的女儿,放下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放下自己内心的纠结,带着茜茜到农场放松身心。农场的生活条件虽然清贫,但别有一番天地,茜茜在农场生活得很开心,终于开口说话了,恢复了活泼可爱的精神状态。

  “猫爸”罗素在父亲点拨下,明白毕胜男才是自己此生不离不弃的爱人,也懂得了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和父亲应有的胸怀和担当,战胜了初恋情人的情感诱惑,挽回了即将破裂的婚姻,与胜男重归于好,让孩子重新感受到了父母的恩爱。

  在《虎妈猫爸》的大结局,茜茜的姥爷,这个曾经靠打骂逼迫女儿学习、对外孙女出狠招儿、以“必胜诀”催学生玩命学习的老教育工作者,也明白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失误。他发自肺腑地说:“从今天开始,我会敬畏每一个小生命,因为每一个小生命都是神圣的、独特的。”转变了自己的认识,也换来了孩子和全家人的欢乐。

  这部电视剧的结局是美好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大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反思:当人们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觉得自己就是一心为了孩子好而不顾孩子的感受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在给孩子的成长帮倒忙;当人们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生活而不注重自身转变和自己与家人关系的和谐时,其实是在不知不觉地制造孩子的问题;人们倾其所有为孩子买学区房、花重金上各种高价培训班,所付出的努力越多,给孩子的压力越大,孩子内在的动力越小……

  真正明智的父母并不是看重那些物化的、外在的投入,而是“投资”于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才能满足孩子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为自己“投资”要静下心来学习,做一个明智的学习者

  学习,不只是孩子的事。把对学习的“投资”更多用在自己身上,比一心盯着孩子所产生的教育效益更大。

  要领一:学习、了解社会环境、学校要求,不断转变观念,适应新变化。家庭教育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认识今天的事物。尤其是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孩子生活背景的变化,只有了解才能融入。

  要领二:向孩子学习,读懂孩子这本“书”。家庭教育是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成功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彼此积极互动的基础之上。真正了解了孩子的权利和需求,以孩子为本而不是以家长为本,认识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才能有助于孩子成长,否则必然会给孩子帮倒忙。同时父母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他们束缚较少,他们的创新思维往往超过成年人。所以,父母没必要固执己见,向孩子学习才是真正成熟和睿智的标志。

  要领三:在实践中学习,享受“成长”的乐趣。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父母们通过课堂、书本学习的是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而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反复实践中,才有可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教育能力,这是父母能胜任子女教育的主观条件。不依赖以往的经验、别人的经验,善于动脑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是一种内在的成长,体现父母的教育智慧,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效果。

  要领四:善于利用多渠道,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学习。当今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学习资源,对父母而言,见多才能识广,把握更多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才会善于辨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乐于花时间充实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动脑筋提升自己,是以自身的成长促进和引领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

  ●为自己“投资”要下工夫修炼内心,把培养孩子的眼光放得远一点

  父母内心的修炼是—个长期的过程。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面对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如何以孩子的长远利益为重,保持淡定的心态,对父母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领一:放平心态,调整自己对孩子期望的“度”。要以孩子自身的需求和状况而不是以自我想象为标准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值,不为眼前一时一事的得失所左右,既不能期望太低或者对孩子没有期望任其发展,也不能违背孩子的成长特点和意愿强行要求、拔苗助长。父母的期望让孩子通过努力“跳一跳,够得着”是最佳结果。

  要领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改变急于求成心理。放手让孩子“犯错误”,把孩子犯错误、不成熟当作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结果,把对孩子的要求分解为不同阶段、方面循序渐进地提出来,让孩子有机会在不断实现近期目标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对孩子来说,无论是赢是输、是成功还是失败,也无论是大事小事,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体验。引导孩子有尊严地面对不完美,学会败不馁,首先需要父母有输得起的心态,同时懂得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孩子才能在“犯错误”中获得成长。

  要领三:克服从众心理,不与别人的孩子攀比。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把功夫下在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激发孩子潜能上,避免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指责自己孩子的缺点,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多探索、不盲从。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孩子会出现自己独特的兴趣、意愿,也会主动寻求更高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做的是因势利导,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而不是固守自己的想法不放。

  要领四:合得“放权”,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对于自己的事有了主张,就有发表意见、做出决定的权利。实际上,成年人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应是为孩子成长提供支持、创造条件,而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也不应当把成人社会不适于孩子的东西强加给他们。父母适当“放权”,把孩子事情的决定权、选择权交给他们自己,把要求孩子不能、不许做的事情,变成孩子自己的机会,有益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意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事无巨细管孩子的劳顿,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为自己“投资”要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不吝啬情感投入

  本来,家就是家庭员彼此陪伴、共同生活的场所,亲子之间的互动性强是家庭教育的特点之一和最大的优势所在,有陪伴才能彼此了解、彼此理解,父母的言行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

  要领一:与孩子的积极互动中实现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不是盯着孩子写作业,不是坐在孩子身边玩手机,不是事无巨细地对孩子指指点点。积极的互动是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共情,与孩子共同探讨价值观和行为选择。这比单向说教更有积极的教育效果。

  要领二:保障共同时间,亲子共学、同乐。父母对子女爱的元素是共同时间,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作为自己生命的—部分,就不会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远离孩子。有了共同时间,大人孩子可以共同营造学习氛围,彼此的肢体语言才有可能感悟得到,相互之间才能说出欣赏、感谢、期待、道歉的话语,亲子之间才有可能共同做事、相互学习、沟通,并由此撞击出智慧的火花,获得愉悦的心情和共同的劳动成果。

  要领三:精心营造和谐的家人关系。无论父亲还是母亲,无论以怎样的态度、方式对待他人,都给孩子打下深刻的烙印。积极而全面的人际互动、合作、平等、相互支持是孩子产生安全感和亲和力,形成正确的角色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土壤,而对抗、冲突无疑会对孩子造成直接或隐性的伤害。把功夫下在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上,对建立家庭关系具有直接作用,不仅决定家庭是否幸福,也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这样说来,父母真的为了孩子好,大可不必在投资学区房、择校、上培训班之类难以左右孩子未来的事情上过于纠结了,“投资”于自己才是靠谱的。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以生命孕育生命、以生命影响生命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也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对他影响最深刻的事。亲子之间的积极互动,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摘编自《家庭教育》(杭州)20172上.2127

  摘自:《家庭教育导读》2017.05

  编辑:cicy


关键词:价值投资

上一篇:倾听,让你和孩子的心离得更近!

下一篇:培养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