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在幼儿团遭遇“野”孩子
作者:赵红梅 来源:北京大学幼教中心 上传时间:2013-05-16
中班男孩阳阳“出了名”的调皮,上课时会突然嚷嚷,午饭时把餐车当成滑板车,午睡时对睡着的小朋友大声唱歌,偷偷把同伴的被子和拖鞋扔出窗外,还边扔边说:“一袋面粉,两个鸡蛋,正好做一个煎饼果子!”最近,丫丫妈妈向我反映:丫丫回家老是说阳阳又搞破坏了,还说某某小朋友也学着阳阳一起捣乱。我真怕丫丫也跟着学坏。”据我了解班上有类似想法的家长并不少,一方面担心自己孩子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是担心孩子的发展会受到阳阳的不良影响。
在幼儿园集体教育的环境中,孩子难免会遇到各种类型的伙伴,有特别乖巧优秀的,也有调皮捣蛋的,甚至在大人眼里“野蛮成性”的。相对来说,很多家长都不希望、也不喜欢自家孩子身边出现阳阳这样特别调皮的“问题”孩子,尤其是中班幼儿的家长。
家长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中班孩子大部分在4岁左右,刚刚学着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会非常在乎朋友之间的相处。4岁孩子对朋友的概念往往是“一起做同样的事情”。在幼儿园里,中班老师常常会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营造“榜样”,特别树立一些好的范例,鼓励小朋友们模仿学习,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另一方面,班里也会悄然出现一些孩子们自发模仿的“榜样”,比如阳阳这样的孩子行为也非常具有影响力,其他小朋友经常会受其“带动”做出类似行为,表面上看就是家长担心的“学坏”。
殊不知,无论正向还是反向的例子,都对孩子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使是反向范例,只要控制在中度以下的程度,比如孩子时常讨论,甚至偶尔模仿、比较,也一样能起到正向作用。因此,家长真的不用过于担心那些“调皮”孩子,不要过于干预孩子的同伴交往,更不要强制孩子选择好孩子交往、和“野”孩子“断绝来往”。这样往往只会适得其反,更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仅排除不了不良影响,还极有可能加剧孩子的“不良”行为。
遇到案例中的类似情况,身为家长的我们首先需要沉住气,明确以下几方面,然后再有效地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一、环境终究是外因
我国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句。家长往往基于上述考虑,十分在乎孩子上哪个幼儿园、在哪个班,甚至和什么样的同伴在一起,为的就是给孩子选择一个优质的外部环境。其实,环境固然重要,但终究是外因,作用再大仍然不是决定因素。虽然无法和成人相比,但孩子绝不是没有分辨能力,任由他人影响的易感动物。更何况,成人的自控能力和行为准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社会生活的逐步历练。
很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有不好表现时,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影响,当自己“果然”在孩子身上发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时,更会异常焦虑,担心得不得了。家长的心情和顾虑可以理解,但却很不明智。
小班时,孩子们多是各玩各的,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很少。到了中班,儿童对同伴交往更加渴求,更需要进行真正的同伴互动,但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在分辨是非、解决冲突和自控能力方面又往往比大班儿童差很多,因此常常有人说中班是“最闹腾最操心”的年龄班。中班儿童的调皮捣蛋和攻击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不能在自己孩子出现调皮等行为时,马上联系外因,归因为“野”孩子带坏了。
和小班不同,中班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维的能力,内心能够分清好与坏。与之矛盾的是,由于强大的好奇心和较弱的自控力,他们又会做一些违背社会和内心标准的事情,感受一下“破坏和违背”带来的快乐感觉,尤其是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控”时,他们更容易有种挣脱“束缚”、挑战权威的心思,但同时也体验着内心的“负罪和内疚感”。如果父母耐心跟孩子沟通,就会发现他们确实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兴奋和好奇才跟风瞎闹的,并不是分不清是非。
“野”孩子存在的班级中,大部分孩子会“免疫”,只会有小部分孩子跟着闹。这其实是在提示家长,孩子内心有“闹”的需求,只是平时没那么强烈地表现出来,在“适宜”的环境里“闹”的潜质就会被激发。这说明,孩子内心的行为准则还没有建设牢固,还需要父母加强“管控和监督”。如果我们进一步追踪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现,在老师和家长的提示引导下,孩子的模仿往往只是暂时或偶尔的,不会形成永久性的行为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不认识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那终生都无法对孩子放手。而事实是,我们不可能为孩子选择所有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完全远离不良诱惑生活在真空里。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看到孩子的特点或是弱点所在,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坚固的行为模式,抵御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孩子提供终生受益的家庭教育支持。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我们家长对待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二、环境丰富更助成长
我们会尽量保护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希望跟相同阶层的人接触,拒绝接受人的多样性。我们希望孩子跟“好”孩子交朋友,藏在我们内心的信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常常让我们有时显得非常计较和世俗。比如,有的家长会请求调班,要求老师让“野”孩子离自己的孩子远一些,更多家长会告诫自己的孩子和“野”孩子保持距离,尽量不要一起玩,更别交朋友。听到这样的话,有些孩子会顺从父母,形成对朋友挑三拣四的交往原则;也有一些孩子会充满迷茫,不解父母的用心,偷偷和“野”孩子来往。父母的告诫并没有帮助孩子掌握更高水平的交往技能,影响了他们的同伴关系,甚至对日后踏上社会的人际关系也有不良影响。
2010年,一项对72名3到5岁学龄前儿童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经常允许和邀请身有残疾的同伴参与游戏的孩子们,具有更好的包容性,心理理论能力更强,更能体谅和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这样的研究结果启示我们:鼓励孩子与不同发展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同伴交往,不但不会妨碍孩子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发展。相比其他年龄段,中班儿童正处于认清自己、掌握社会行为规则、习得交友技能的敏感阶段,从这一点上说,同伴环境越丰富,越有助于孩子形成清晰一致的行为标准,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抵御不良影响,明辨是非。
三、“近墨”可以“不黑”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人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善、调整或选择环境,对环境产生影响,而更多时候我们是在适应环境,包括孩子。当孩子身处“不良环境”时,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度焦虑和抱怨外界上,我们更应该积极地把握时机,历练孩子。
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
首先,引导孩子分辨是非。
中班孩子的肢体、语言和思维都是最为活跃的,反应速度快,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家长要在生活中多为孩子提供机会,观察他人的合作、帮助等亲社会行为。当孩子出现不好行为时,只要是中等程度以下,尽量不要处罚孩子,能让孩子醒悟就让孩子醒悟,帮助孩子理解和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孩子的行为由他人的外部控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道德约束。
当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同伴的“出格”行为时,我们不要拐弯抹角地暗示这些行为不好,而要直截了当地评价,尽量客观描述。家长一定要记住,只是针对这种行为,而不是全盘否定那个孩子的一切。
其次,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行事准则。
事实上,中班孩子也不会简单地、不假思索地模仿他们看到的行为。相对于小班,较大年龄段的中班孩子开始发展出构成他们所观察行为基础的概括化原则。在生活实践中,他们会通过观察了解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更容易得到奖赏,开始学习和推理自己的行为规则。
如果孩子模仿“坏”的行为,明确告诉孩子那样做为什么不好,向孩子解释遵守行为规则的原因非常重要,切忌简单评价“好”或“坏”。父母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教会孩子懂得说“不”,不盲目跟风。
再次,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尽管“野”孩子爱闹腾,常有“出格”表现,但他们并不一定会受到同伴的拒绝,有时还很受班上某些孩子的欢迎。如果自家孩子和“调皮”孩子特别能玩到一起,那么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正面言行影响小伙伴,这样不仅能规范他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进一步规范孩子自己的言行。因为孩子一旦能够用某种观念监督他人时,往往说明自己已经完全认可正常的行事准则,并会坚定不移地严格遵守。这也为孩子提供了一次抵御不良影响、坚持自我、提高自信的实战机会。
最后,鼓励孩子多发现同伴的优点。
面对那些调皮的孩子,老师一般会通过挖掘优点来引导所谓的“野”孩子,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逐渐消退负面行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一些朋友表现“过分淘气”,不像常规意义上的“好孩子”,那么不妨和孩子一起多找找这些伙伴的优点,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优点上。
对别人有更全面的认识。案例中的阳阳虽然有明显的缺点,但也有优点,比如会自己编儿歌,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多角度观察同伴,不局限在一两件事情上,更能促进孩子的良性发展。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一个胆小孩子的案例分析欢惜儿阅读人气:2330
- 案例分析快乐如疯阅读人气:1674
- 孩子为何在幼儿园和家里表现不...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332
- 孩子为何在幼儿园和家里表现不...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241
- 案例分析:有趣的鸭子星星糖阅读人气:1830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案例分...mengmeng阅读人气:1899
- [教师工作]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产生矛盾...达瑞尔阅读人气:428
- [教师工作]孩子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有矛...喵喵的铃铛阅读人气:347
- [园长管理]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判若...喵喵的铃铛阅读人气:314
- [园长管理]孩子在幼儿园一天都做些什么?惊叹号!阅读人气: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