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有趣”,未必有效

作者:王珏  来源:昆明市第一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1-04-12
【镜头回放】在中班数学活动“接着数”中,教师T主要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数扑克牌游戏。教师T准备了有1~10数字的10张扑克牌,他任意抽取其中的一张,让幼儿从牌上显示的数字起一直数到10 。比如,教师若抽出的扑克牌上的数字为5,则幼儿应从5开始数到10为止。
第二环节:幼儿自主探索“接着数”的方法。教师T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让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自主探索“接着数”的方法。
第三环节:学习新的“接着数”的方法。教师T出示“蘑菇”教具,引导幼儿根据“蘑菇”上的圆点学习“接着数”。具体地说,教师T发给每个幼儿一个小“蘑菇”,每个“蘑菇”上有不同的圆点数。让幼儿先目测出自己“蘑菇”上的圆点数,再用“接着数”的方法数数,接着再与同伴互换“蘑菇"数一数。
第四环节:“捉害虫”游戏。教师T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请幼儿捉大树上的害虫(多点瓢虫)。在辨别害虫时。教师T要求幼儿用“接着数”的方法快速捉虫。
【镜头评析】在第一环节中,教师T以“数扑克牌”游戏导人“接着数”这一新的学习活动,既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接着数”概念变得浅显易懂。但是,在第二环节中教师T提供了过多的新材料,致使幼儿过度地关注材料的新颖性。他们大多只是兴奋地玩着材料,并没有运用材料去探索“接着数”的方法。在第三环节中,教师T提供了自认为有趣的小“蘑菇”操作材料,让幼儿先目测“蘑菇”上的圆点,再接着数数。但是幼儿由于缺乏目测的经验和能力,难以目测出“蘑菇”上的圆点数。因而,这一新的“接着数”的方法对幼儿是无效的。在第四环节中,幼儿在比赛中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他们只顾自己忙着“捉害虫”,却忘了要用“接着数”的方法去“捉害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运用什么有趣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什么新颖的教学材料;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但从上述教学活动来看,教师虽然运用了许多“花样”,却没有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既有趣又有效呢?
1.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活动的难度和高度。但绝不能超出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幼儿难以跟进教学活动。比如,在第三环节中,教师T提供了操作材料“蘑菇”,让幼儿先目测蘑菇上的圆点数,再从圆点数开始接着数10以内的数。由于幼儿缺乏目测的经验和能力,不能目测出蘑菇上的圆点数。因而,这一教学环节看似有趣,其实无效。
2.探索是幼儿自主、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在自己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建构活动。但是在第二环节中,教师T却主导了幼儿的探索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探索活动在本质上强调的是过程,是体验和经验,而不是同一的结果。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T为了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很多新的材料,致使幼儿过度地关注材料的新颖性,而没有运用这些材料去探索“接着数”的方法。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游戏法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实现或巩固教学目标,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者输赢的争夺。在第四环节中,教师T设计了“捉害虫”游戏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延伸活动,旨在帮助幼儿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虽然游戏富有趣味,但由于一些幼儿还不明白游戏要求,甚至还未掌握“接着数”的方法,所以不少幼儿显得迷茫而被动,或犹豫着不知道哪一个瓢虫是“害虫”,或来不及数清楚瓢虫背上的圆点就匆忙取下。在看似有趣、热闹的游戏环节,却难以达成游戏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恰当运用游戏法,则会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中班语言活动“飞呀飞”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巧妙地引入了“帮小动物飞上天”的游戏。教师先设置问题情境“如何帮助小动物飞上天”,借以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然后,教师让幼儿自主玩“5种交通工具和5种动物配对”的游戏。由于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已被调动,所以幼儿能够轻松愉快地融入到游戏之中,并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帮小动物飞上天”的问题。
编辑:cicy
 

上一篇:教育反思中的问题及策略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如何才能写好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新手幼师成长记
新手幼师成长记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艺术——如何妙写幼儿评语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