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的思考

作者:包文霞  来源:镇江市润州区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09-11-10

 

为了探讨有效的韵律活动教学方法,我园对大班韵律活动《花儿朵朵》进行了研讨。教师A和B分别承担了执教任务,她们都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熟悉音乐,充分感受音乐的韵律美,能用动作大胆表现音乐。但不同的是:教师A要求幼儿动作协调、整齐、优美,教师B要求幼儿动作生动、有趣、有创意。教师A不但给每个幼儿准备了色彩艳丽的胸饰,还将自己装扮成春姑娘。教师A以一个“风摆杨柳”的造型开始了她的教学,她宛如导演般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幼儿进行模仿、跳跃。教师B没有准备任何道具,活动一开始她就要求幼儿认真倾听音乐,让幼儿回答“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要求幼儿自由结伴,讨论如何将音乐编成故事,以及可以用哪些动作来表现故事;她还启发幼儿如何用简单的线、点、圈等符号记录动作,制成简单的图谱,并引导幼儿根据图谱自由表现动作。
分析:教师B的教学虽然没有教师A的华美、炫目,但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思维活跃,表现积极,且创编动作和绘制图谱充分发挥了幼儿创造的天赋,提升了幼儿的音乐素养,真正体现了韵律活动的教学价值。
思考一、寻求灵活的教学方法,打破机械的教学模式
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往往把现成的舞蹈作品教给幼儿,较少注重幼儿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教师所重视的往往是幼儿技能的训练,所采用的常常是“示范一模仿一练习”这样一种机械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既忽略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又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还违背了音乐教育要尽音乐艺术之可能、发挥音乐之优势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在《花儿朵朵》韵律活动中,教师B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她采取了替换法、联想法、游戏学习法、图谱表现法、多通道参与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教师B用图谱表现法将复杂、枯燥的舞蹈教学变得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便利了幼儿的学习。如她启发幼儿用能理解的符号,把复杂的队形简化成一目了然的“图谱”,使幼儿根据图谱学习集体舞,并让幼儿分组使用图谱创编各种队形,从而使幼儿在主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思考二、树立注重过程的教育理念,摒弃注重结果的功利思想
在韵律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追求舞蹈动作的整齐、规范、统一,而忽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教师A就将本应是幼儿创造性表现的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活动,使幼儿在被动的服从中丧失了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其实,幼儿对做的“过程”比对做的“结果”更感兴趣。因为做的过程给幼儿带来了无比的满足和精力的释放,幼儿的许多创造性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活动过程中。教师B的做法恰恰适应了幼儿的这一需求,调动了幼儿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幼儿创造的潜能。可见,在韵律活动中,教师不能过多注视其结果,而忽视活动中幼儿创意的表现。也许,幼儿的表现是凌乱的、幼稚的,但却是幼儿创造火花的闪现,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和细心呵护,使之燃烧得更亮、更旺。
思考三、培养源于内部的探究兴趣,淡化过分强调的外部刺激
在韵律活动中,教师不必过多地注重外部的新颖刺激,以免养成幼儿的依赖性,一旦刺激消失,幼儿便无创造兴趣可言。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幼儿内部的对活动探究的兴趣,并接纳每一个幼儿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自由度的创意。如在大班韵律活动《爆米花》中,教师启发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粒米。在微波炉中变热、膨胀,接着让“米粒”和“米粒”之间互相碰撞、翻滚、旋转,最后,“爆米花”在翻腾中听到音乐的结束拍。立即保持造型静止不动。这节韵律活动教学虽然没有新颖有趣的教具,但却始终使幼儿兴趣盎然,长久地专注于舞蹈动作的创编,尤其是表现米粒之间的动作时,几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夸张的舞蹈动作。这种源于幼儿内部的探究、创造兴趣,既能让幼儿深入到韵律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动作的趣味,又能产生积极的内部需求,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编辑:cicy
 

上一篇:把脉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不作为”现象

下一篇:教育反思:研究老师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新手幼师成长记
新手幼师成长记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艺术——如何妙写幼儿评语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