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反馈中调节教师的行为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8-05-28
我园具有一支思想观念新、师德修养好,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回临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园长如何将这支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之成为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有力保证,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在深入第一线中发现,尽管我园进行的市级课题“幼儿自主性发展初探”的理论研究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工作中,-些教师的教育行为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痕迹。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时有发生;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在处理幼儿纠纷时,习惯以正面说教的方式解决幼儿的矛盾,使幼儿经常处于被动教育的地位。
2、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活动时,常常以“指挥员”、“调度员”的口吻进行简单化、操作式的指导,忽视幼儿的主观意愿和主体作用。
3、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包办代替的教育行为已经习惯成自然,还觉得自己是关心、爱护幼儿,忽视幼儿自埋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分具体情况过多地使用直接指导法、演示法,抑制了幼儿的想象、创造,忽视了幼儿自后心和自主性的培养。
5、教师忽视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个体需要的研究,影响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之,教师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
以上现象说明,教师教育观念的内化并产生相应的教育行为、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个薄弱点,也是我园“幼儿自主性发展”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怎样使先进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最终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成了我园师资自培工作的核心。刚开始时.我不放过每次发现的问题,一一和教师个别交谈、指出,有时也通过评课活或业务学习进行评析,但收效较慢。
分析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被动地接受领导的意见,在心理上往往处于对立党委,因此主观上转变的动力不足;二是园长和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探讨,虽然教师感情上容易接受,但效率较低;三是如果教师缺少主观上的积极思辨,而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接受意见改进工作上,那么教师仍难以将教育观念内化,并举一反三地自觉渗透到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的新方法,使教师将转变教育行为作为自我完善的需要。经过尝试,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一--变园长要我转变为我应该这样转变。转变的依据是,教师必须观察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改变,调整教育行为。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捕捉典型事例,拍摄成录像,组织幼儿和教师观看、讨论、辨析。我们将教师们在日常教育中,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培养和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典型做法进行录像。例如:“洗手时的冲突”,我们把教师处理幼儿冲突的几种做法扣幼儿的反应逐一录制(第一种做法:教师放手不管,这点点小事还要来告诉老师啊,你们自己去解决。幼儿吵个不了了之。第二种做法:教师充当“和事佬’’,一点点小事,原谅别人算可幼儿觉得事情没有解决,心里不痛快。第三种做法:教师充当“判官”,简单了解一下情况,批评双方都有不对,并正面说教一番,要求幼儿互相赔理道歉,可幼儿觉得道理没讲到各自心里,嘴里道歉,心里却不服气。第四种做法:教师启发引导双方说出各自的想法,同时学习倾听了解别人的想法,最后两人都意识到错怪了对方,心甘情愿地表示了自己的歉意,从中培养幼儿自己解决小矛盾的能力。)
我们组织大班幼儿观看录像井讨论:你最喜欢老师的哪一种做法。小朋友普遍喜欢第四种做法,一位小朋友说:“老师这样做很公平的厂另一位小朋友说:“这样做可以让小朋友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了。”教师从幼儿的观点中,了解了幼儿对老师的教育方法的评价,从而促使教师更自觉池把幼儿的愿望作为调整自己行为的依据。我们组织教师观看、思考、辨析,教师看着这些从生活情境中捕捉来的镜头,很是感慨。这些习以为常的做法,看似都是正面的耐心说服教育,但其中反映的是怎样的教育观念,又隐含看怎样的教育价值是值得大家细细思辨的。采用情境性的案例分析,每个人以一种局外人的观点,冷静地观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了解幼儿的感受和反应,就更容易以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客观且合乎情理的判断,而这时的辨析更体现了教师的参与性与自觉性,更具有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内涵。“假如足我,我将怎样做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成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完全不同于园长单方面评价所产生的效益。幼儿园孩子年龄小,有时他的主观感受难以通过语言清晰地表达。这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流露都是孩子的内心表现。也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胆小不愿开口说话,常常以哭声表达自己的愿望,作为幼儿教师就更需要有一个母亲般的眼睛,敏锐而细致地捕捉孩子的神态情绪,通过观察,分析孩子的行为态度来理解孩子。小班幼儿刚入园不适应新环境时经常有哭闹现象,我们引导教师去分析一下,引起小班幼儿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仔细耐心地了解,读懂孩子的各种哭声,只有针对性进行个别疏导,才能真正解开孩子心头的“疙瘩”。
二、组织教师研究幼儿动的学习过程,把握师生互动的内涵。
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理论上都接受了许多新观念,但在实践转化中却难以把握。反映在教师只注重单方面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影响.全副精力都集中于如何完成自己预定的目标,而往往忽视接受来自于幼儿反馈的各种信息。因此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组织教师看课评析,着重引导教师研究幼儿动态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方式,从而为不同需求的个体提供适宜的教育,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如体锻活动中,中班有些胆子大、弹跳能力强的幼儿敢于在3"4只叠起的轮胎上跳上跳下,而同样是中班的昊昊小朋友,因胆小,缺乏自信不喜欢运动,且弹跳能力弱,紧张得不敢上的尝试。一位教师的做法是,伸出双手热情地鼓励昊昊和大家一样勇敢地跳,老师会保护你的。昊昊紧张得脸色发白,腿发抖,两手冰凉,尽管在老师的搀扶下抖抖索索地跳了过去,但她神情发呆,再也不敢尝试了,可这位老师还在一个劲地鼓励她再来一次。另一位教师的做法完全不同,对已流露出胆怯、退缩情绪的幼儿,引导他先在平衡的地面上跳圈,然后鼓励孩子自己选择他以为敢跳的高度进行练习,不强求一律,同时观察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动作表现和情绪神态的变化,及时调整难、易度,并给予支持性的激励,使他克服紧张情绪,体验成功的喜悦,增添了自信,再逐步提高难度。孩子们对尝试新本领乐此不疲。
以上两位教师都发现了孩子的情绪变化,但第一位教师没有重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主体意愿,更没有采取适合个体差异的措施,而一味地按自己预定的目标,统一要求进行指导。孩子体验的是加倍的紧张和畏惧,试想,盲目的鼓励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吗?第二位教师通过观察,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了活动环境和活动材料,给予幼儿小步递进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孩子得到了愉快的体验,重建自信,更乐意面对新的挑战了。大家认识到,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利于幼儿积极、主动、有效的发展,不仅要研究教育方法,更应该研究幼儿动态的学习过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以观察幼儿入手,从幼儿的各种反馈中(包括语言、行为、情绪、神态等各种表现形式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的所思所虑和心理需要、自觉分析自身教育行为的适宜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育措施。
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同时对园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长需要有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判断,找到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实践、改革的突破口,创造出更多的科学、有效而便于操作的师资培养的新方法来。只有通过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使儿童观、教育观内化,才能实现教师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发展的最终目的。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从幼儿教师的工作心态谈领导策...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745
- 幼儿教师的苦恼浅浅笑靥阅读人气:2168
- 幼儿教师的几大副业彩色和弦阅读人气:1858
- 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幼儿教师的待...janis阅读人气:2964
- 一个从保健医生转为幼儿教师的...雨戏鱼阅读人气:179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怎么样让老师体会到幼儿教师的...雪阅读人气:1362
- [园长管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哈哈呵呵阅读人气:3097
- [教师工作]幼儿教师的烦恼怎么解决?静夜清风阅读人气:1528
- [园长管理]体育教师想在幼儿园工作小朋友的李教练阅读人气:1390
- [教师生活]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shiyx04阅读人气: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