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天高任飞翔——小园所里的大区域

作者:徐晓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5-06-24

  以幼儿自主、自由、自选为主要特征的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课程,然而对于小园所、小空间如何开展区域活动却是困惑诸多小园所的难题。
  
  教工幼儿园作为一所典型的“小”园所,面临着同样的困惑与难题,其开展区域活动的探索是伴随着三年的研修历程逐步从无到有,从初步构思到逐步完善的历程。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尝试到失败,在失败中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不断探索、蜕变、升华的过程。其发展历程可以从教工幼儿园研修组老师三年的研修作业中看出清晰的脉络[1]。
  
  一、开展区域活动历程回顾
  
  教工幼儿园是建立于1979年,改建于1998年的平房结构幼儿园,占地面积仅605平米,活动室面积不足50 M2,且集学习、生活为一室。在这样一所小得不能再小了的“袖珍”幼儿园,如何开展区域活动也就成了长期困扰教师们的难题。
  
  2012年4月开始,尝试借鉴姊妹园已有的班级区域活动经验,在班级内分割小区域开展活动,但由于空间小,影响幼儿常规教育、生活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2012年9月后,固定每周二、四下午,开展了以分组式的“区域活动”,但无法满足幼儿自主、自由、自选的需求。
  
  2013年7月远程研修中开始构思,并在2013年8月以出现在幼儿园工作计划中。于2013年9月着手实施,首先将之前用作休息室的二楼空间还给孩子,在家长的参与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区域设置所需的橱柜等,开辟了趣多多乐园和快乐书吧,安排每班每周活动两次。
  
  2013年12月,在确定各班区域活动内容之后,尝试开展“大区域活动”。所谓大区域,是从活动空间上相对班级区域的设置而言。指根据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小的实际情况,打破班域界限,将每个班设置成一个大活动区,共享活动空间的区域设置方法。如利用现有四个班级活动室分别设置了以科学探索为主的“奥妙探索屋”、以艺术教育为内容的“快乐音乐吧”、以发展幼儿空间建构能力为主的“奇趣建筑屋”和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创意手工坊”等四个大活动区,加上由二楼综合活动室改建的“趣多多乐园”(包括趣多多餐厅、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四个小活动区)和快乐书吧,全园共有六个室、九个活动区供幼儿选择。
  
  但此时仅仅是以交换活动空间为特征的集体教学,如大班幼儿到中班玩音乐,中班幼儿到大班玩科学,小一班到小二班做手工,小二班到小一班玩建构。交换空间的集体教学并没有让幼儿真正从区域活动中获得乐趣。
  
  2014年4月,在园领导安排下,教学副园长带一名教师赴杭州参观学习,回园后,借鉴杭州西湖区文鼎幼儿园的做法,着手制定大区域活动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5月7日开展了第一次能够让幼儿自主、自选、自由活动的具有实质意义的大区域活动,获得了初步成功。
  
  二、大区域活动实施办法
  
  本着幼儿自由、自主、自选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所长,构想并组织实施了“两固定、两打破、一流动”、“大带小”或“结伴同行”的大区域活动方式。
  
  ㈠两固定:即固定区域指导教师、固定区域活动时间
  
  ⒈固定指导教师。每个区域固定一位教师进行指导。教师根据个人兴趣或所长选择要指导的区域,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如对音乐教育比较擅长的老师可选择中班的快乐音乐吧;对科学教育活动感兴趣的老师可选择大班的科学探索区……
  
  ⒉固定区域活动时间。统一安排在周三下午同一时间全园同时进行,以行政手段推进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㈡两打破,即打破班域界限,幼儿可以串班活动;打破原固定的班级指导教师,幼儿可到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接受其他班级教师的指导。
  
  ㈢一流动,即区域活动时,全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区域进行活动,展开全园无障碍“流动式”的区域活动。
  
  ㈣大带小或同伴结伴,即中大班幼儿帮带小班幼儿一起参与区域活动,负责活动时小班幼儿的上下楼安全,引领小班幼儿学习如何参与区域活动,并在小班幼儿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因中大班幼儿人数较多,在无小班幼儿可带的情况下,鼓励剩余的部分幼儿相互结伴活动。
  
  三、大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4远程研修再研区域活动课题,聆听董教授讲座,观看实地教研视频,从“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反观我园开展大区域活动的情况,发现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㈠存在的问题分析
  
  问题一:区域材料的投放
  
  1.缺乏层次性。材料投放年龄段层次不明显。尽管教师在区域材料的准备上注意了层次性,如创意手工坊中,每次为幼儿准备的材料,注意了材料的数量、大小在年龄层次上差别。但由于开展的是大带小活动,每个活动室在材料的投放上要兼顾三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这也给各活动室在材料的投放上带来困难。
  
  2.材料的可操作性较差,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不大,比如趣多多乐园的娃娃家里的材料,有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但不具备操作性差,导致幼儿流动性较大,不能深入游戏。
  
  3.材料投放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与补充。
  
  4.材料投放前,没有调查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只是教师单方面想当然进行投放。
  
  问题二:活动时间的规定性和有限性
  
  董旭花教授在讲座中提醒我们:反省幼儿园生活中的孩子们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可以自主选择和安排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幼儿在园自选时间与在园总时间的比例。
  
  幼儿每周在园总时间=每天按照9小时计算(上午8点至下午5点),每周2700分钟。
  
  幼儿自选活动时间=每周每班平均两次小区域活动,时长约30分钟,共60分钟;一次大区域活动,时长60分钟;按照每天30分钟户外自选活动计算,幼儿在园每周活动中可自主选择和安排的时间时长计约270分钟。
  
  自选时间与在园总时间比例=270/2700,也就是说一周内,在园幼儿自选活动与在园总时长相比,比例仅为十分之一。
  
  正如董旭花教授所说:“丧失自由的孩子们的个体自主性发展从何而来?”这是需要我们思索和探究的严峻的问题。
  
  问题三:区域活动开始时间不长,老师普遍对如何指导区域活动感到迷茫。
  
  为基本保证每个幼儿能够参加每个区域的活动,我们规定班级大区域三周一个主题,如“奇趣建筑屋”分别进行了“海底世界”和“机器人”的搭建;“创意手工坊”则开展了粘贴、制作等活动。作为以“自主、自由、自选”为特征的区域活动,教师应不应该规定活动内容,如果不规定内容,应该如何提供相应的材料?
  
  再比如建筑屋内的指导,是有目的的让幼儿从掌握最基本的建构开始,还是提供材料任由幼儿自由自主搭建?
  
  由于大区域活动的“流动性”特点,参与建构屋活动的幼儿多是“大带小”同伴之间的互动合作,极少有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如何指导?
  
  问题四:活动内容与空间有待进一步开发。
  
  在全园大区域活动时,幼儿园的会议室、教师办公室等基本是闲置的;此外,二楼平台户外活动区此时也处于闲置状态,是否开发,开发后的人员如何安排也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问题五:区域活动的评价问题等。另外,个别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基本组织流程还不是十分清楚。
  
  ㈡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基本上是凭借已经经验,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进行投放,缺乏对幼儿兴趣需要的细致观察、了解与掌握。
  
  其次,区域活动情况的不可预知性和效果的不确定性。由于我园空间极小,区域活动开展至今不到两年,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经验不足,许多事情还在探索中。长期以来,习惯了的集体教学方式的老师们,突然面对相对开放的区域活动和幼儿自主活动,不可预知的状况让老师感到无措,不知该如何去指导,是全面全体指导,还是分散个别指导;而活动效果的不确定性,则使老师产生了无形的压力。
  
  第三,在安全形势日趋紧张的今天,带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大区域活动给组织者带来极大的安全压力。目前,六个活动室(9个活动区)至少需要教师六名,如果继续开发会议室(或教师办公室,两者选其一)及二楼平台户外活动区,至少还需要两人。
  
  四、依托校本研修,深化区域研究
  
  针对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教学园长作为教学管理首先制定了改进措施,并与全体教师共同商议调整《大区域活动实施方案》。
  
  ㈠变关注指导为环境教育
  
  受集体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活动方式,老师们普遍感觉区域活动中不知应该如何指导,看到幼儿区域中的“破坏行为”、没有任何“结果”的过程、活动中争抢角色等现象,教师迫不及待想走过去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针对自选后的“集体教学”这一现象,老师们反复观看专家录像,学习相关材料,意识到: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仍在于环境的创设上,没有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环境没有真正起到引领、引导的作用,意识到这个问题,研修组及时调整活动方案,9月一开学,就着手构思大区域的环境创设。
  
  ⒈有序活动,规则先行。为充分凸显各班级大区域的特点,让视觉材料成为引领幼儿主动参与、有序参与的环境,老师们重新更换了观察类材料,并调整了摆放位置,让参与者“未进其室,便知其容”。如利用活动室室门或室外墙壁,用图文结合式的引导语或区域活动规则,让幼儿在没进该区域之前,就先了解到该室的活动规则,明白进入该室后应该如何操作。
  
  ⒉关注年龄特点,提供层次材料。全园“大带小”活动模式,给操作材料的提供带来难题,在同一区域中,要同时提供适合三个年龄段幼儿特点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全体幼儿需要。如益智类拼图,既要考虑小班幼儿思维形象,数学认知经验少,拼图不宜过于复杂,数量5以内比较合适;中班5-10块,而大班则要在10块以上。为此,利用9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收集、整理所需操作材料。
  
  ⒊习惯养成,图示说话。为让每个幼儿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同时减少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说教。教师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收纳箱、置物架上贴上相同的标识,既让幼儿学会一一对应,又让幼儿懂得物归原处,养成良好习惯。
  
  时至今日,投放适宜的材料,让环境说话,用环境引领仍是我们在大区域活动中继续研究的课题。
  
  ⒋观察记录,生动有趣。户外种植区是一个长期的观察学习过程,从2013年9月开辟至今,油菜、菠菜、辣椒、西红柿、土豆、小麦,既有蔬菜,也有适宜冬季种植的粮食作物,如何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教师们多方学习,制作了生动形象、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特点的植物生长观察记录尺,如小班生肖尺,中班图形尺,大班刻度尺。
  
  ㈡五星评价促合作、专心
  
  自由活动的空间,自选活动内容的快乐,不受任何约束楼上楼下的活动,大区域活动让大孩子懂得了责任,让小孩子感受到关爱,让孩子得到了真正的快乐。
  
  随着大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自由活动的空间让部分孩子“串区专业户”,整个活动时间,有部分幼儿蜻蜓点水般从楼上到楼下,从这个室到那个室,六个室转了一遍,没在任何一个室专心工作。针对此现象,老师们集思广益,多次商讨后,确定限制幼儿每次活动区数量,活动前,明确要求:每次活动最多玩2个区域。请担任区域入检员的幼儿监督,凡在当天活动日期下已盖有两个区活动印章的幼儿,不得再进入第三个区活动。
  
  同时,在每个区增加指导教师评价环节,评价重在幼儿坚持性和合作,而淡化幼儿操作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视幼儿坚持性和合作情况,分别给予3、4、5颗星的奖励。
  
  五星奖励机制的实施减少了幼儿盲目串班的现象,让幼儿懂得做事情之前要有计划性,思考后再行动。
  
  ㈢“趣多多”里“烦恼”多
  
  集中一室的“趣多多乐园”自创设以来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超市购物、餐厅吃饭、医院看病、娃娃家里休息,一条龙式的活动方式满足了幼儿好奇心,也符合幼儿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
  
  四个小区域,有三个带有消费性质,从创设以来,是否引入“钱”这一媒介,教师们之间存在分歧,颇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小,没必要让孩子过早接触钱的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购物就应该有钱,这是生活现实。幼儿的游戏应该来源于生活,再现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两种观点僵持不下,历经近一年时间,2014年10月15日购物币首次尝试出现在“娃娃超市”。购物币的突然出现与使用让担任收银员的幼儿应接不暇,10元、5元、1元的兑换也让孩子不知所措。指导教师不得不参与担任收银员的工作,收钱找钱,忙得不亦乐乎。因为要付款购物,超市里热闹非常,等待付款的孩子们手拉手排成了长龙,秩序井然,没有你拥我挤,加塞混乱,购物币的出现掀起了“超市购物潮”。
  
  幼儿对“购物币”的喜爱,和井然的排队购物,让我们意识到:购物币让幼儿的角色更加真实,是幼儿所需要的。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购物币怎样获得?怎样使用更贴近幼儿生活?每周两次的小区域(每班每周两次趣多多乐园活动)活动用不用购物币,怎样用?
  
  带着一系列问题,老师们展开了又一次讨论,商议决定:将五星奖励机制与超市购物币结合起来,一颗星兑换一元购物币。幼儿在其他活动区工作,然后用所得的小星星兑换购物币,在趣多多乐园里的超市、医院、餐厅进行消费。
  
  在哪里兑换呢?——增加“银行”,于是,一个新的区域——趣多多银行诞生了。
  
  ㈣“火爆”的趣多多银行
  
  2014年10月29日,趣多多银行“挂牌”成立。“大带小”区域活动一开始,银行“柜台”前,就人群爆满,热闹非凡,一时秩序失控,你拥我挤,争先恐后兑换购物币。这场面,宛若80年代股市开盘的情景。
  
  面对如此“火爆”的场面,银行“经理”(指导教师)灵机一动,采取应急措施,“拉”上一米线维持秩序,幼儿园园长也过来帮忙一起维持秩序。兑换完购物币的孩子们高兴地手拉手走上二楼趣多多乐园,还没有兑换购物币的孩子们则耐心等待着……
  
  随着银行的“诞生”,老师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班级开展趣多多乐园小区域活动时,用不用购物币,怎样用?设不设银行?如何处理小班幼儿5元、10元购物币的找零问题?如何增加区域活动时间,保证每天都有区域活动等问题?大区域的探索仍在路上,校本研究无休无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积极探讨,商议对策,初步打算:
  
  1.针对小区与活动购物币的使用问题:设立趣多多银行,担任超市、医院、餐厅的工作人员,通过劳动获得星星奖励,然后用奖励兑换购物币,当顾客、病人等进入超市购物、看病、吃饭,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服务与被服务,照顾与被照顾等。
  
  2.针对小班幼儿大额购物币找零问题:增加1元购物币给小班幼儿使用,大区域活动时,小班幼儿如使用大额购物币,可在大班幼儿指导下使用。
  
  3.根据幼儿兴趣、需要,将进一步增加大区域活动时间,设想由周三一次增加到每周2-3次。
  
  4为保证幼儿大区域活动安全,我们继续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来园做义工,共同维持秩序,参与大区域活动的指导与实施。
  
  五、区域活动研究成果
  
  ㈠已有成果:
  
  1.区域活动视频资料,包括研究过程资料、开展活动资料;
  
  2.大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照片资源包;
  
  3.区域活动研究文献资料报;
  
  4.大区域活动实施方案、过程反思资料等。
  
  ㈡预想成果
  
  1.大区域活动模式在小园所进行推广的活动资料;
  
  2.大区域活动模式的组织、开展经验介绍文集;
  
  3.区域指导案例文集及过程性的视频、照片、文本等资料。

上一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均衡发展

下一篇:正确认识四个关系,搞好园本教研制度体系建设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