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主题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成长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0-12-29
【内容提要】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实施新世纪主题探究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发现孩子们在成长,而且还感受到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本文从主题探究课程的特点为切入点,着眼于实际操作时怎样解决问题。从“学会观察理解幼儿、捕捉幼儿兴趣需要、与幼儿平等对话、反思教学效果、提高知识驾驭能力”五方面对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世纪主题探究课程  瑞吉欧精神 观察理解  捕捉兴趣需要 平等对话 反思教学   知识驾驭   预设与生成
【内容】
近年来,我们尝试开展了新世纪主题探究课程。我们认为我们的探究过程是教师不断认识孩子和自己的过程,是教师和孩子共同学习和建构的过程,更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
当今,中国幼教界出现了许多热门话题,如“早期阅读”、“双语”、“蒙台梭利、瑞吉欧教学法”、“整合课程”“读经”等。从这些热门话题中,我们领悟到那种传统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被淘汰,而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成长。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讨论对话、协作学习的支持性环境,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这种观点倡导教师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找到新的教育契机,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瑞吉欧精神时时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去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主题探究活动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强调儿童的自主性等都给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和解读幼儿,成为孩子探究式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求教师在幼儿产生问题情境时有更为准确的回应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捕捉有效的信息以及积极的促进和推动能力等等。
一、学会观察理解幼儿
学会观察理解幼儿,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学会解读幼儿。
幼儿是本难读的书,虽然我们无法读懂这本书的全部,但是我们仍然应尽最大努力,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学会解读幼儿。
幼儿有其自己的理论。在成人看来,这些理论是很“天真”的,有时甚至是很“荒谬”的,但是它反映的却是幼儿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例如:我班孩子就有关主题活动《我的好伙伴》进行了这样的一次讨论:
茜茜:我的好朋友是旋旋,有一天我画画时,我的笔不小心掉在地上,她看见后立即帮我拾起。
好好:我的好朋友是罗以清,我们训练时每天在一起。我练体操时她不停的在一旁数数……
孩子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以自己的方式解释着客观世界。在幼儿的这个年龄阶段,以成人的方式对他们传授所谓正确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不能被他们所理解,有时反而可能压抑他们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首先要会解读幼儿,才能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教育。
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我们要将自己的视线与儿童的视线持平,这样才有可能与儿童进行平等对话,这是挖掘儿童,解读儿童这本“书”的前提。
二、学会捕捉幼儿兴趣、需要
我认为,学会捕捉幼儿的兴趣、需要,在主题探究课程的实施中主要是把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当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约翰。尼莫教授形象地提出了“罐头课程”之后,人们提出了“生成课程”的概念,而生成课程作为后现代课程的产物,是对现代课程的一种继承、反思与超越,它继承了现代课程的计划性、目的性、超越了它的僵化性,并赋予它灵活性、生成性。
为此,在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领域,不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在理念层面上认同了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大家深深懂得,在课程活动之前要进行认真的预设,但在课程活动中不仅仅服从于预设,而是要在观察的前提下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激发及时修正、改变预定方案,及时调整课程预先设计好的计划与路线,生成新的课程内容。那么,在主题活动中,如何能更有效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呢?
1、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有价值的判断
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曾说:“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因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很多,教师不能漠视,但也不能被幼儿的兴趣牵着鼻子走。关键是要学会判断幼儿的兴趣中是否具有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价值。在一次集体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张老虎追小兔子的画面,请小朋友帮助想办法。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对“该不该让老虎吃兔子”产生了分歧,并由此展开了讨论。看到这种场面,作为教师并没有打断孩子争论的话题,迅速判断出幼儿所感兴趣事物的价值之所在,并生成相应的活动“老虎该不该打”。这个活动能使幼儿更加关心生态保护的问题,其价值甚至比预设的还要高。
2、随幼儿有价值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目标和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预设课程以外的事物,如果教师能机智地处理、有效地把握,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计划性与随机性有机统一,做到时时有目标、处处有孩子,就不仅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并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使课程寓于过程之中,寓于生成之中,寓于师幼的互动之中,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例如:我班幼儿初入园时,班上有几个孩子天天哭闹,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常规,还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情绪。
我知道,幼儿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快乐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呢?我针对本班孩子的情况,生成了健康活动《我开心》。活动持续了一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参与性。本活动旨在通过让孩子体验有关保持快乐情绪的方法,初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使我们意识到,作为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起点”,使预设的教学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经验与生活。
三、与幼儿平等对话
我认为,与幼儿平等对话,关键是在合作学习中师生的共同建构。当幼儿处于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时,当幼儿有足够的机会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共同讨论时,幼儿对个领域知识的建构会更迅速、有效和深入。在这个集体中,幼儿可以得到物体的吸引和刺激、成人的帮助和传授以及同伴的启发和评价,所有这些都会激发幼儿新的灵感,提高他们的他人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可以认为,幼儿在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知识的个体建构的同时,也在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进行着知识的共同建构。
我们发现,当我们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合作的学习环境时,很多有意义的建构活动就会以令人惊奇的方式发生。因此,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地为幼儿创造有益于他们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的环境。
例如:我们看到幼儿在一段时间里对操作报纸很感兴趣,就提出许多与报纸有关的问题,与幼儿一起讨论和研究,生成了主题活动“纸的用处大”。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社会教育资源,参观“长江日报”宣传栏,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动机。他们将收集的各类报纸装饰在活动室,并创作了许多有关报纸的作品,如帽子、纸棒、望远镜等等。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地给予幼儿赞赏和鼓励。应该说,教师的行为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动机。
我们发现,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学会与幼儿商量,学会与幼儿协作,学会欣赏幼儿的任何进步。只有这样,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才有可能发生。
四、学会反思教学效果
学会反思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学会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记录幼儿的行为,这样才能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并让幼儿从教师所记录的材料中汲取养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同时也对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建构个人教育实践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教学有意义,却是十分困难的。难就难在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怎样有效的把握教、不教、强化、命令、引导、耐心等待的策略呢?怎样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有意义起来呢?我们认为记录能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研究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反思平台。对教学过程的观察记录,能使教师清楚的看到幼儿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来回追溯,能使教师在反省中认识到他们实际能做什么和他们确实做了什么;反省他们做的事情那些是有价值的,那些是没有价值的;思考他们怎样才能做的更好。
如在“有趣的鞋子”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根据参观鞋城的感受,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后,进行了多样化的表达与表现,设计出一双双各种各样的神奇的多功能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场面十分热闹……
五、提高知识驾驭能力
提高知识驾驭能力,其目的就是在鹰架教学过程中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不是独自发展的,他们的发展是与社会、文化、语言等因素密不可分。维果斯基认为,幼儿是深受已经掌握了心理工具的成人和能力强的同伴所提供的导向和中介影响的。他强调成人介入的重要性,强调成人为儿童提供心理工具,使儿童能有效地作出反应,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有效的“鹰架教学”必须是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事实上,整个的教学过程是成人与儿童间的“责任迁移”。在学习过程开始时,成人的责任是为儿童提供复杂的干预和大量的“鹰架”,给予儿童一定的指导,包括为儿童提供正确的示范;提醒儿童不能遗忘;减少或简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儿童能够操作;保持儿童追求目标的兴趣;指出儿童的现实行为和理想行为之间的差别;控制挫折,演示儿童正在进行的行为的理想状态等等。
通过探索,我们渐渐体会到了教师与幼儿之间所存在的“责任迁移”,在强调幼儿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同时,教师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更为积极的作用。那就是说,教师不要等待幼儿自然发展,而要通过鹰架教学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样做,对于教师是一种挑战,因为他既要懂得幼儿学与做的能力,为幼儿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支持,还要懂得何时撤消“鹰架”,把学习、参与、内化的责任给予幼儿。一旦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有极大的创造性,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玩具总动员”的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孩子们由于缺乏经验,无法让玩具动起来。于是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电池、木板、小棍”等辅助材料,立刻,有的幼儿将电池有模有样地摆弄,有的把模板搭成一个坡度,把玩具从高处滑落……教师的帮助使幼儿的作品变得更有生气了,“玩具总动员”的现场诞生了。整个游戏中,教师始终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借助开放式的提问,及时地关注着幼儿的反应,并不断调整着教学策略,随时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使师幼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在这里,我想引用瑞吉欧的老师提出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弹性的设计为幼儿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注释: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陈红梅:《新世纪幼儿园主题探究课程说明》,2003年8月,《新世纪幼儿园主题探究课程教师手册》第5—7页。
〔3〕卡内基基金会的《为国家做准备:21世纪的教师》
〔4〕陆明凤:《透视童真》,东华大学出版社
 编辑:cicy
 

上一篇:换个角度看问题 换个位置来思考——浅谈我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培养

下一篇:在学习中绽放自己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