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社会活动的实施原则与策略

作者:吴一红  来源: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6-01-07

     [摘要]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是个体成长必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幼儿园集体社会教学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让集体社会活动真正从教师本位走向幼儿本位,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实施集体社会活动时必须坚持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坚持社会行为导向,重视幼儿的自我体验和自主调节。
    [关键词]社会教育;集体社会活动;幼儿园社会教学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尽管各种研究凸显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价值,幼儿园也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多有探索,但多年来幼儿社会性发展仍然是一个不断被回溯和讨论的问题,可见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依然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1]限于现实条件的制约,多数幼儿园多采用集体教学活动的方式开展社会教育,这使得集体社会活动成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然而,以往的集体社会活动容易陷人两重困境:一方面是说教困境,即教师把讲道理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导致社会活动枯燥乏味;另一方面是形式困境,即教师为了不再说教,尝试将故事、音乐、表演等手段引人社会活动中,但没有内在逻辑的拼凑又使得活动空有热热闹闹的场面,而与社会教育目标相距甚远。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幼儿园集体社会活动实施的原则与策略。
    一、幼儿园集体社会活动的实施原则
    幼儿园集体社会活动必须坚持儿童立场,[2]立足于儿童的已有经验设定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方法路径。同时,集体社会活动是指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这决定了集体社会活动还必须通过激发幼儿与人交往的基本情感和体验,才能引导幼儿学会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一)以已有经验为基础
    奥苏泊尔认为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才能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发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提示教师应把幼儿的已有经验作为设计教学路径的基础。比如在大班集体社会活动“文明礼仪”中,教师原来设计的教学路径是从观看空姐工作视频开始,讨论什么叫礼仪,然后让幼儿说说生活中的礼仪。空乘礼仪远离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使得礼仪变成一个抽象概念,幼儿被动接受知识。经过园本研讨,教师将教学路径修改为:第一步,观看师生问早、拿取餐具等日常生活情景表演,让幼儿说说被人礼貌对待的感受;第二步,讨论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受人欢迎的,并画下来;第三步,将所画的内容梳理成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等“八礼”;第四步,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八礼”;第五步,让幼儿说说自己实际生活中能做到哪些礼仪,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第六步,教师出示记载卡、五角星,告诉孩子每天可以用五角星记载自己的礼仪行为,一个月后再说说自己的进步。如此修改后的教学路径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切人点,重视幼儿对文明礼仪的已有理解,引导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对文明礼仪的更深认识。
    (二)以社会行为为导向
    从心理结构的维度来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应是社会知识、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者的协同发展,但以往的社会教学路径倾向于以社会知识为导向,以社会标准讨论幼儿的某些行为,用提问的形式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出示蕴含对错的图片,引导孩子区分正确与错误的社会行为,并讨论对错的原因。这种教学始终围绕着社会知识打转,忽略社会情感的激发、社会行为的培养,导致幼儿知行脱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大多数是从社会行为的角度进行表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集体社会活动时应以“社会行为”为导向,让幼儿在实践行动中自主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这样的自我建构才是完整的、充分的,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知情合一。为此。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设置具体的活动情境,或者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说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方法的适宜性。教师还可以从孩子们的表现中抽取典型行为,以其为榜样,为其他幼儿树立包含具体行为的典型,这不仅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而且符合幼儿爱模仿的心理特点,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园集体社会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幼儿的亲身体验
    幼儿主要通过实际生活和活动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尤其在涉及到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时更是离不开体验,因此为了保证社会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需摈弃“灌输”“填鸭”等教学手段,让集体社会活动成为幼儿自主体验的过程。
    1.坚持以正面体验为主。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周围人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在观察了教师们组织的大量集体社会活动后,我们发现很多活动细节都违反了正面体验的原则。如在行为规范类的集体社会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发现问题,经常拍摄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如踩踏花草、破坏玩具、插队等,孩子们在看了这些图片、视频后,只知道不能这样做,而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甚至有的孩子会出于好奇心而模仿错误的行为。可见,根据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性这一特点,教师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创设积极、正面的环境,为幼儿的自主成长确立正确方向。
    2.坚持以内在体验为主。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幼儿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由此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结果和体验又会反过来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即带来益处和愉快体验的行为会增强,带来坏处和消极体验的行为会减少。[3]在集体社会活动中,有些教师把这样的过程简单地理解为“奖励”,但其实质是幼儿的自我强化,教师要善于关注如何激发幼儿产生这种正向的、积极的内在体验,以此帮助幼儿内化正确的社会行为。
    3.坚持以深度体验为主。为了加深幼儿的体验,很多教师都会在社会活动中设置实践环节,但遗憾的是,这些实践环节普遍存在纸上谈兵、蜻蜓点水等弊端。教师应认识到,实践活动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学习主体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对活动所隐含的意义形成深刻领悟与感受的过程。为此,教师首先要给幼儿真实的体验,避免纸上谈兵,即应将活动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在形式上像个社会活动。那种只能让幼儿获得虚假体验的表演式社会活动完全不能给孩子们带来深刻的体验与感受,是教师应竭力避免的。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善于创设条件,让幼儿身临其境,体会符合真实社会需要的行为,体验真实社会互动带来的真切感受。其次,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体验,避免蜻蜓点水。以大班社会活动“关心残疾人”为例,第一次开展活动时,教师请幼儿戴眼罩走了一会,然后让他们说说对黑暗的感受。结果大部分幼儿都觉得挺好玩,无法体会到盲人的不便。经过园本研讨,教师将之改为创设一条被杂物占领的盲道,先请幼儿睁着眼睛走一遍,然后请幼儿戴上眼罩走一遍。如此对比之后,幼儿纷纷表达自己戴上眼罩走时的不快体验:“我觉得有点害怕,不知道会踢到什么东西”“我很紧张,怕摔跤”“我要提醒我的爸爸妈妈,不能把车停在盲道上”,等等。正因为体验是充分的、深入的,幼儿才能自发地感受到应该怎样尊重和帮助盲人。
    (二)重视幼儿的自主调节
    社会性发展是主体在亲历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结构、行为模式的过程,这种生长极具个人特征,他人无法替代,因此教师指导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也不能用同一个模具定型所有幼儿,[4]而应着眼于唤醒幼儿内在的生命力,引导他们自我调节,从而实现自主成长。
    1.学会聆听。真正聆听幼儿并不容易,首先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有限,表达时经常出现零散、跳跃的现象。教师应放下权威姿态,抑制住包办替代的冲动,专注而有耐心地听幼儿谈话,让幼儿成为讲述者、教师成为倾听者,是对幼儿莫大的鼓励,有利于幼儿从容地整理并调节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敏锐理解幼儿语言背后的内心世界。
    2.学会尊重。社会领域的某些内容具有很强的辩证性,比如“谦让”与“维护自身权利”、“竞争”与“合作”等,因此社会活动有时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各种意见,让幼儿自己判断,这样有助于幼儿在思考、实践中逐步确立自身的行为准则。
    3.学会交谈。教师的话语对幼儿有着强烈的暗示作用,为了避免幼儿盲从权威,失去自我调节的机会,教师应特别注意与幼儿交谈的方式,避免直接评判幼儿,而能用询问、讨论的方式展开交谈,尽量启发幼儿自我判断、自我纠正。
    4.学会等待。幼儿如同各种各样的花朵,每一朵都有不同的花期。教师在集体社会活动中的指导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认识到有些问题不一定非要立即解决,可以给予幼儿继续在实际生活中自我调整的时间和空间。总之,所谓“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幼儿园集体社会教学策略多种多样,教师始终要把握好儿童立场,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活动的需要灵活、艺术地实施教学,为幼儿的自主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9一1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8.
    [3]虞永平,张辉娟,钱雨,蔡红梅.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93.
    [4]江旭琳.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幼儿发展评价的价值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7).
摘自:《幼儿教育》2015.12
编辑:cicy

上一篇:浅谈幼儿园环保教育

下一篇:幼儿交往障碍成因及其心理辅导策略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