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

作者:肖湘宁  来源:原广东深圳市教育局教研室幼教教研员  上传时间:2013-12-18

      认真读了“执着的小雨”的故事,我对这位教师在做抉择时能够想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保护幼儿的积极性”感到欣慰,这说明幼儿以及他们发展的需要已在她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而她没有把自己的日程安排或计划看作是幼儿必须服从的。事实上,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满足幼儿实际需要与完成活动计划之间的两难抉择,而一般来说,教师很容易选择要求幼儿服从活动计划。这位教师在幼儿的请求下终于同意了让幼儿单独留下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这是很好的,但也可以看出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这样做是好的,反而对自己的做法抱着怀疑的态度,其内心是很矛盾的。如何看待和解决这样的矛盾呢?我想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应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其具体差异不仅反映在他们各自的学习风格、心理气质上,还反映在他们各自已经形成的行为习惯和内部积累的经验上,这就决定了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是很难满足个体的需要的。美术活动尤其如此。美术作品是幼儿对情感、想法、经验、体验的一种表达,充满着个性特征;幼儿的美术表现技能也是参差不齐的,不论是用色、画线还是构图。这样说来,美术活动是不宜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的。“执着的小雨”的案例描述正反映了这一点:“时间慢慢过去了,我准备让幼儿收拾收拾,以便进入讲评环节。大多数幼儿听到音乐声响起便停止了作画,虽然也有幼儿因没能完成作品而心有不甘,但听到我说可以在区角活动时继续完成作品时,也就同意收拾了。唯独小雨,无论我怎样劝说,他就是不肯收起来,还恳求道:‘老师,求求您了,就让我画完吧。’这里描述了当教师要求结束绘画活动时幼儿的三种反应。如何对幼儿作出适当的回应确实考验着教师的儿童观、课程与教学观。如果我们的教学是真正以幼儿为本的,那教师的回应就应是调整原有的活动计划,让每个幼儿都可以自主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因为当幼儿好不容易有了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思路,全身心地投入到想象和创作中时,他们是极不愿意被别人干扰和打断的。教师不能因为自己设计好的程序到点了,就强行要求幼儿中断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教师那样做了,可以想象幼儿因此而产生的沮丧、无奈、压抑的感受会给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陈鹤琴先生说得好,“课程应当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适应课程”。再者,幼儿在全身心投入活动时,如果经常无奈地被人打断,很容易养成做事随便、有始无终的坏习惯,还会形成习得性依赖,因为他们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行动过程。可以说,幼儿的很多所谓的不良习惯是成人促成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针对“执着的小雨”中的情境,我觉得不能因为教师觉得时间到了该点评了而中断幼儿的活动,而应该允许他们每个人做完自己的事情,先完成的可以到活动区自由游戏,等大部分幼儿都完成了再集中交流,然后接下去做日程中安排的其他活动。
      这里想再强调一下,美术活动是不太适宜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的,这是由美术活动本身的性质和幼儿美术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那些幼儿在学习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的教学活动更适宜采用小组或个别的形式来进行。
      二、教师应灵活且有效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
      从“执着的小雨”的案例描述来看,教师中断幼儿的活动也是迫于无奈。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时刻表规定了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教师要按规定的程序行事,因此在安排一日计划时是按统一的时刻表进行的,而不能根据当日的活动需要灵活且有效地作出安排。这里的问题涉及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是否拥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特点来合理安排活动的方式和各活动之间的顺序。从“执着的小雨”的案例描述来看,这个班在当天上午有两个集体教学活动,中间安排了一个课间操。我认为这样的日程安排类似小学的课程表,很难反映和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发展需要。幼儿的自由游戏何时进行?时间上有保障吗?幼儿期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自由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能力往往比在有组织的活动中更强。所以幼儿园的日程安排不应规定每天集体教学活动的数量,而应关注每日的学习内容以及适合该内容的活动组织形式,由此让教师灵活地安排和利用好幼儿在园的时间。例如“执着的小雨”中的学习活动就比较适合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在时间段的安排上这个活动和幼儿的自由游戏(幼儿自主地在活动区活动)可以同时进行:教师先带领一部分幼儿进行计划中的活动,另一部分幼儿先自由游戏;先完成的幼儿可以自己去游戏,同时还没有参加过计划活动的幼儿可以陆续参与进来。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小组或个别的方式向幼儿说明活动要求和希望,也就是说,同样的话教师可能需要多说几遍。在幼儿进行自由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个别提醒幼儿如厕或喝水,养成幼儿对自己生理需要的自觉意识,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在拥有独立洗手间和固定饮水区的情况下,幼儿如厕、喝水的问题理应不需要教师专门组织和安排。却不知为什么当前在幼儿园里普遍是由教师组织集体如厕、喝水的,是担心不集中组织幼儿喝水、如厕,他们自己就不会去喝水、如厕吗?这样的做法是利于教师照顾幼儿,还是利于幼儿养成自理的习惯呢?我曾考察了8所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组织与安排,发现一日之内教师集中组织幼儿如厕、喝水的时间合计起来平均有40~60分钟,这个时间用来让幼儿进行自由游戏多好啊!
      所以,要灵活且有效地安排好幼儿的一日生活不能只靠死板的日程表,而要给教师一定的自主空间,根据活动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特点安排具体的活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转换环节。幼儿园管理层要做的是统筹安排好户外场地、音乐厅、功能室等公共资源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日常进餐、午睡的时间,而其余时间可以让班级教师调控。这样教师也许就不会因日程所限而赶着完成任务,置幼儿的需要于不顾了。总之,在一日生活中,保证了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就给教师灵活且有效地做好一日生活的组织安排创造了条件。
      三、幼儿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养成非一日之功
      本案例中的教师还担心如果这次满足了小雨的需要,“长此以往,会不会导致他无论干什么事都我行我素,脱离集体呢?其他幼儿会不会效仿呢?”我想不会的。因为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已有较多的集体活动时间,例如晨间集体谈话、餐前准备活动、离园前的分享活动等,还有幼儿游戏中自然形成的小组活动等(我们不能只把全班幼儿都集中在一起做一样的事情才称为“集体”,小组也是集体。)。这些活动的进行都有助于幼儿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当然,对于幼儿的个别需要,什么时候要即刻回应,什么时候可延迟满足,这要看具体情境,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回应的方式或方法也会因人而异。这是要教师自己把握的,没有标尺,唯一的衡量依据就是幼儿本身的学习与发展特点,而不是其他与幼儿无关的条条框框。例如,在本案例中,我认为教师受活动程序和日程安排的束缚,整个活动的组织更多地是遵从成人思维,以为幼儿园或教师提供的内容都是对幼儿有益处的,幼儿没有照着做,他们的发展就可能会出问题。对此,教师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可以想想以下几个问题: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是否适合幼儿进行美术方面的学习?在幼儿正积极专注地进行活动时能不能中断幼儿的活动?如果由于客观原因确实必须中断,如何尽量不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活动原有的组织和安排是可以根据幼儿实际的活动情况进行调整,还是必须严格执行?这样做给幼儿带来的益处是什么?等等。要想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多观察和了解现实中的幼儿,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及其发展的“教科书”,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编辑:cicy

 

上一篇:教学方法:幼儿学折纸

下一篇:幼儿园英语:教师在园100句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