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若干问题
作者:徐明 来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上传时间:2013-09-04
主题活动是近年来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形式,它与幼儿教师熟悉的分科教学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为了使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时更加有效,有必要对它进行梳理。
要辩证地认识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顾名思义是在一段时间内,教师和幼儿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即主题,开展多种活动的过程。主题活动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有机会围绕一个核心话题进行多次活动,反复学习和实践,幼儿对它的认识角度比较多样,形成的认识比较丰富、深刻,概念比较准确,幼儿获得的发展也比较全面。
如,“我们家乡的小吃” (大班)这个教学内容,如果是上一节社会领域的课,那么教师会引导幼儿说一说“我们家乡有哪些小吃”、“你最喜欢吃的家乡小吃是什么”、“你为什么最喜欢吃××小吃”等。而如果把“我们家乡的小吃”改为主题活动,则这个学习过程就不会限制在一节课内:教师可以带幼儿去参观附近的小吃店;回来后和幼儿进行关于小吃的谈话;可以让幼儿拿着统计表回家,问问家长喜欢吃什么小吃,回班后统计一下,哪种小吃喜欢吃的人最多;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吃哪种小吃;说说和吃小吃有关的难忘事情;画一画自己最喜欢吃的小吃,并且说说为什么;在班里制作简单的某种小吃等。显而易见,这些系列活动使幼儿对家乡小吃的认识比只上一节课要全面得多。
第二,主题活动比较容易做到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再以“我们家乡的小吃”为例,“统计爸爸、妈妈爱吃的小吃,统计我们爱吃的小吃,哪种小吃喜欢吃的人最多”,这些过程无疑把社会领域的教育和数学学习融合在一起了;“说说和吃小吃有关的难忘事情”,在进行社会领域教育的同时也在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画一画自己最喜欢吃的小吃,并且说说为什么”,“在班里制作简单的某种小吃”,则融合了社会和艺术领域的教育。
第三,主题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大多数主题活动的主题是在教师与幼儿互动后产生的,它和分科教学通过看课程表决定上什么课相比,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第四,主题活动的实施途径可以多样化。它可以有机地整合生活活动、活动区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实施,而不仅仅局限在通过教学活动实施目标。
主题活动有优势,也有劣势。因为每个主题活动要实施的教育目标有若干个,这些目标涉及到几个领域,容易使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往往只考虑目前进行的主题活动能实施哪些目标,而不太可能从整个学期角度考虑应实施哪些目标,所以,主题活动之间的教学目标关系会有些凌乱,甚至有些目标会有遗漏。这是主题活动难以避免的劣势。
在不同年龄班,主题活动的主题有何不同
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因为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认知能力、认知范围、知识积累、兴趣点等均不同,所以主题也会不同。
在小班进行的主题多数是与幼儿自己极为贴近的,有的甚至是他自己,如“我的小手”、“我的小脚”;有的是在他周围的某种物体,如“我喜欢吃的水果”、“我的小兔子朋友”、“我的妈妈”等。(考虑到第一学期幼儿初入园,分离焦虑比较明显,建议把“我的妈妈”这一主题安排在第二学期)
中班幼儿认知能力提高了,认识范围也扩展了,他们进行的主题有很多已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物体,而是某一“类”的物体,如“纸”、“汽车”、“动物”、“好玩的玩具”、“感谢身边的人”等,这些主题的内涵比小班丰富得多。当然,在中班也有一部分是某一特定事物的主题,如“我的爸爸”、“六一儿童节”等;也有关于“我”的主题,如“我长大了”。
之所以把“我的妈妈”安排在小班,而把“我的爸爸”安排在中班,这是因为考虑到一般妈妈对孩子的照料最频繁,其行为也非常具体,这便于幼儿讲述和表达;而爸爸对孩子的照料相对要少一些,而且幼儿一说起爸爸就容易说他有什么本领、他是做什么工作的,而这些内容对小班幼儿来说表达起来会有一些困难。
大班幼儿的认识范围进一步扩展,他们不仅关注周围某些具体的事物,而且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如主题“神奇的工具”、“有趣的变化”、“符号和标记”就属于这一类。与此同时,他们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已经走出童话世界,要走进真实的生活,做真事,“春季运动会”、“皮影戏”、“我要上学了”、“再见,幼儿园”就属于这类主题活动。
同一主题在不同年龄班进行,其区别是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主题在小、中、大三个班都可以进行,如“春天”、“昆虫”、“汽车”、“动物”等,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的深度不同。小班和中班幼儿的学习一般是感知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层面的,所以活动一般局限在“它是什么样的”范围内,中班比小班的认识范围要大一些。而大班幼儿的学习除了感知客观事物外部特点之外,还涉及到事物之间初步的联系、关系层面,如“为什么是这样”、“它和其他事物有什么联系”等。
以“动物”主题为例。幼儿与动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小、中班进行该主题活动时,幼儿的学习内容集中于几种常见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可以有讨论、模仿、绘画、制作等活动,班里甚至可以饲养1~2种动物,以方便幼儿观察和模仿。在大班进行该主题活动时,因为幼儿对常见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已经很熟悉,再重复这些内容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就没有什么挑战性,幼儿也会觉得没有意思,所以,应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鸡的嘴是尖的,鸭子的嘴是扁的?”“为什么老虎、狮子长着尖尖的牙齿和尖尖的爪子,而鹿和牛却长着平牙和蹄子?”“如果燕子和老鹰这些飞行的鸟长两只大大的耳朵,它还飞得快吗?为什么?”等等。
学习的广度不同。小、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相对比较差,认知的范围也比较窄,所以认识的事物也比较少;大班幼儿的认知能力相对强一些,随着时间的积累,认知的范围也相对宽一些,认识的事物也会多一些。还是以主题活动“动物”为例,小班幼儿涉及的动物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如鸡、鸭、鹅、兔子、牛、马、羊、猪等,而大班幼儿涉及的动物就会扩展至丹顶鹤、海豚、鲸鱼等生活中不常见的动物。
持续的时间不同。小班幼儿因为兴趣比较容易转移,探索的深度又不可能太深,所以主题活动持续的时间往往比较短;相反,大班幼儿对一个实物的兴趣相对稳定,探索的深度又肯定比小班深,所以,其持续的时间会长一些。
幼儿的自主性不同。小班幼儿和大班幼儿相比,各方面的发展都要弱一些,自主性发展有差距也是必然的。所以在小班,教师引导幼儿多一些,可以通过提问、建议、提出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提供目标化的物质材料等方法引导幼儿;在大班,教师的引导会少一些,幼儿会主动提出很多愿望、建议,教师的任务是满足幼儿开展主题活动的合理愿望,为他们解决一些他们无法解决的困难。如某大班在开展“中国文化”这一主题活动时,幼儿建议分组举办介绍中国文化的小展览,幼儿当时遇到的困难是办展览需要用到的泡沫板太大,他们需要用锯子把泡沫板锯开,这个事情是他们无力完成的,请教师帮忙,教师欣然帮助他们锯开了泡沫板,后续的办展览就由幼儿自己完成了。
教师如何确定主题
如何确定主题,这对幼儿教师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它需要教师自己确定,不像小学教师,教学内容在课本中早就确定好了,教师只需执行就可以了。
教师在确定主题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教育目标、本班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是由幼儿以及幼儿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幼儿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非常短,且其行为非常情绪化,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选那些他们感兴趣的,这样可以利用他们的无意注意,同时又是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容易引起他们的“认知共鸣”。此外,教师还要考虑该主题是否对幼儿有一定的发展价值。如果幼儿对它感兴趣,又熟悉它,同时又有发展价值,那么,该主题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主题活动一般持续多长时间为宜,怎么判断可以结束了
主题活动持续的时间长度要看该主题实施过程的需要,没有统一的时间长度,短则3~5天,长则1~2个月。
有的教师认为主题活动开展得越充分越好,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其实不然。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很有限的,不可能认识得很深入,即使是大班幼儿也是如此。因此,当应该探讨的内容都探讨过了,教学目标也都实施了,幼儿也提不出什么新的想法,对此主题的兴趣也在下降,这时就该结束这个主题了。
班里是否可以同时开展几个主题活动
班里可以同时开展几个主题活动。
很多教师之所以认为在同一时间班里只能有一个主题活动,是因为他们认为主题活动必须是全班幼儿同时都参加的,而且是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很密集的。事实上,有的主题活动需要全班幼儿都参加,有的可以由部分幼儿参加。另外,有的主题和大自然的季节、气候等密切相关,它发展的节奏可能会比较慢,活动和活动之间会有很多“空挡时间”。如“向日葵的一生”、“牵牛花的一生”,这样的主题会延续好几个月,也不用全体幼儿都参加,只是由几个做这一主题的幼儿经常向班里其他幼儿分享观察、绘画的结果就行了,所以它们必须和班里的其他主题活动同时进行。因此,主题活动有大小之分,即在同一时间内,班里的大主题多数时间只有一个,否则幼儿忙不过来,与此同时,还可以有1~2个小主题。
主题活动应有“总结”环节
主题活动都要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幼儿围绕主题进行了侧重于不同角度的多样化活动,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提倡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回顾和梳理本主题涉及的主要内容。这时,可以让那些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幼儿多表达(因为回顾的内容是大家的共识,对能力弱的幼儿来说应该也不困难了),既巩固幼儿已经获得的知识,也能给幼儿更多锻炼的机会。
全班主题活动下可有小组的分支活动
很多主题活动是全班幼儿一起活动的,但是有些主题活动可以根据需要有小组的分支活动。如某大班在参观完自然博物馆之后,幼儿纷纷要求在班里办一个“小小博物馆”。在“小小博物馆”这一共同的主题下,幼儿分成了“娃娃展”、“汽车模型展”和“恐龙展”三个小组,在整个主题活动中,这三个小组有时就共同的问题一起讨论,但更多的时间是各组分别筹备展览。另一个幼儿园的大班,在观看完专业剧团表演的皮影戏之后,自己也想演皮影戏,教师支持了他们的想法,经过对论,幼儿把表演的剧目确定为《小马过河》。此后,全班幼儿在自愿的前提下分成了表演组、音响组、灯光组、宣传组等若干小组,负责报幕、表演、旁边讲故事、操作录音机、打灯、画海报和门票等一系列事情,共同为皮影戏的顺利演出做事情。
记得瑞吉欧课程的著名案例“人群”也是有全班活动、小组活动的。当教师最初和幼儿讨论假期里在哪里看到人群时,在和幼儿一起到大街上观察人群时,这些都是全班幼儿的活动;但当幼儿自己表现、表达对人群的认识时,又变为小组活动,不同的小组分别用泥塑、绘画、纸工表达对人群的认识。
当前的主题活动和20年前的主题活动的区别
当前的主题活动和20年前的主题活动相比有很大区别。20年前的主题活动经常是这样的,以大班“美丽的春天”为例:教师教幼儿朗诵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歌,讲和春天有关的故事,唱和春天有关的歌曲,画和春天有关的绘画,最后进行关于春天的总结性谈话。教师组织这些活动有错吗?没有错。但是它的问题在于:是在主题活动名义下的,以已有的作品为载体的分科教学。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教师把与该主题有关的分科教学活动拉到一起,缺少领域之间的融合,而且幼儿所学的都是已知的东西,少了让幼儿进行探索、扩展的空间,与幼儿的生活、游戏也缺少联系。
现在还是进行“春天”这一主题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到户外去感受温度的变化,回班后进行记录和比较,并且画出温度变化曲线图,向全班小朋友介绍;到户外观察春天里幼儿园院子里树木、小草有什么变化,观察并记录哪种树先长叶子,哪种树先开花,哪种树是花和叶子同时长出来,把这些记录的成果展示在墙饰中,并定期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在活动区,幼儿还自发地开设“花店”、表演“春天里的服装秀”、为户外活动缝制沙包、制作“小尾巴”。这些活动都是几个领域融合的活动,都是幼儿充分自主、探索的活动。当然,这时和春天有关的歌曲还是可以唱,赞美春天的诗歌还是可以朗诵,只不过不以它们为主罢了。
主题活动和分科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主题活动和分科教学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同时存在。
我们知道,主题活动的优势是使幼儿围绕一个核心话题进行多次活动,形成的认识比较丰富、全面,但它的劣势是从整个学期看,教学目标实施得有些散乱,甚至会遗漏一些目标。
分科教学的特点与主题活动正好相反。它的最大优势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间可以很有系统性,用系统性的目标一点一点地引导幼儿向前发展。因此,分科活动特别适合于那些幼儿有很明确发展阶梯的方面,如动作发展、数概念等(数概念的内容一部分可以和主题活动结合,前边已有相关实例)。另外,在音乐教育方面,主题活动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到目前为止比较难保证在主题活动中都能找到与主题内容和幼儿音乐能力发展同时适宜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育活动也比较倾向于用分科教学来完成。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小班在建构式课程中开展主题活...小鹿天使阅读人气:1570
- 挖掘调查活动的价值,拓展主题...风来云走阅读人气:1702
- 幼儿园管理中的若干问题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311
- 探索主题活动:灯泡(大班)欢惜儿阅读人气:1323
- 大班主题活动:《纸的秘密》辉辉阅读人气:3333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如何策划端午节主题活动潇阅读人气:1532
- [教师工作]小朋友平时做活动的问题tudou209阅读人气:412
- [园长管理]语言活动如何提高问题的针对性...雪阅读人气:1495
- [教师工作]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的原...chengxine阅读人气:4431
- [园长管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chengxine阅读人气:4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