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探究性主题活动的生成策略

作者:俞晓枫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天艺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4-15
一、探究性主题活动生成的前提
 
现代教育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将“尊重儿童”的概念牢牢地建立起来,将它极力渗透到我们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和领域中去,这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对幼儿的尊重要做到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尊重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发展水平、要承认他们原有的和属于个人的东西并允许这些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尊重幼儿当下的状态、情绪体验以及他们随时爆发出来的激情、兴趣、疑问;尊重他们的身心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目的、计划和决策;尊重他们的可能性,尊重他们潜在的、当前状态中尚未表现出来的但是经过一定等待、引导和自发主动的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
 
()尊重幼儿的即时兴趣和经验
 
幼儿园年龄的孩子,活动的目的性不强,在很多时候,幼儿的兴趣有可能随着活动的开展而改变,这些即时兴趣的产生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他们经验积累和探究的需要,有时幼儿的即时兴趣比教师安排组织的活动更有合理性,也更为必要。当幼儿产生即时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地调整活动计划。下面请看一则案例。
广播里响起了动听的音乐,提示孩子们到操场上做早操了——而此时的小朋友们正在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在花坛边捉蚂蚁——老师说:“快来排队吧!”孩子们不情愿地站了起来,三三两两地排到了老师的身前,这时有几个孩子嘀咕着说:“为什么一定要现在做早操呢?我们的活动还没有完啊?”老师也觉得有些可惜,这可是早上孩子们刚刚生成的活动,正是孩子兴致最浓的时候,可也只能收场。一直到晚上,我心中仍然想着这个问题,对自己的处理并不满意。
第二天,我想了一个好办法。请小朋友们来设计今天一天的活动,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接下去的活动,有的说要听故事,有的说要画画。我和他们商量了规则,除了吃饭睡觉,其它的活动都可以请小朋友们自己来安排,但必须通过讨论少数服从多数,师生一起设计一张一日活动表,用记号或图画来标明今天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比如:如果商量好的规则是到户外活动一次为三十分钟,时间到了,必须回到教室,谁也不能违反规则。
一天下来,我发现今天的孩子特别听话,每一项活动都开展地很顺利,孩子们兴趣也特别高,我的心里高兴极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及发展现状,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将有效提高活动的效率。
 
()尊重幼儿的时间和空间
 
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所从事的许多活动是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活动有序而深入的开展。
例如,在进行“我和别人不一样”的主题时,幼儿讲到人的喜好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发型不同、服饰不同等等,那么在这些方面究竟有怎样的区别呢?孩子们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收集资料,而且这些活动不可能在活动室或幼儿园就能完成,需要幼儿走出班级、走出幼儿园完成。
 
二、探究性主题活动的生成策略
 
()让环境蕴涵潜在的教育。成为“生成”的沃土
 
在探究性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环境能起到生成的作用。
例如在“我和别人不一样”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在墙上展示了许多照片,其中有几对双胞胎的照片,这时孩子们就开始议论开了,“双胞胎是不是长得一模一样?”“双胞胎的喜好是不是一样?”“双胞胎有没有不同?”就这样,教师提供的几张照片又在孩子中间生成了一系列的“双胞胎”活动。幼儿首先去寻找身边的双胞胎进行采访,看看双胞胎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又请幼儿园的一对双胞胎姐妹来班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进行分工,分别负责观察双胞胎长得有什么不一样、动作有什么不一样、习惯有什么不一样等等,并一一加以记录,同时再通过网络、书籍等寻找有关双胞胎的资料。
 
()让幼儿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是生成的又一隐性策略
 
主题活动的生成更多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这看似的无意却有着教师的那一份有意——材料的提供是否合适、是否具有挑战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活动的深入,这一点在主题生成过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在“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在视听区域中提供了老电影《地雷战》的录像,孩子们从电影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和新的想法:“怎样的地雷才不容易被发现?”“怎样才更容易发现地雷?”“什么武器更适宜在陆地上作战?”等等,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主题活动又衍生了“武器家族”“各种各样的地雷”等系列活动,孩子们收集资料、图片,设计各种各样新式现代的“武器”,制作“地雷”等。如此之类的材料能够不断地向孩子提出新问题,引导着孩子不断地深入探究,既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思考能力,同时让孩子们通过活动获得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种引导并不是教师直接将问题呈现在幼儿面前,而是通过教师有意无意的一种创设,让幼儿自主地发现问题、对问题产生兴趣,并学习去探究和解决。
 
()参与、支持和提升,帮助孩子生成新活动
 
1.观察在先,参与指导
探究性主题活动注重活动的生成性,但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对活动放任自流,走到哪儿算哪儿,而必须对每一个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活动的方向,切实制定活动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活动、善于观察幼儿,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和帮助幼儿。为此,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
(1)以伙伴的身份介入活动,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与孩子们一起收集资料,作为孩子们的一员承担一定的调查任务去进行调查、采访,同样带着问题活动,带着发现参与孩子们的讨论。
(2)问题引导,提升经验。教师应该利用材料制造问题或直接用提问去引导幼儿的活动。
例如,“战争与和平"主题活动是在教师的参与下产生的——有一天,幼儿甲在给小朋友讲爷爷参加朝鲜战争的故事,幼儿乙说“我看过《珍珠港》的电影,第二天,他就拿来了《珍珠港》的碟片,于是孩子们在休息时间看,同时对为什么要打仗、用什么武器等问题产生了兴趣,此时,教师参与孩子的讨论,并利用反问的策略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打仗?"“打仗会产生什么后果?"“能让人们不打仗吗?"教师的一个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战争问题的兴趣,使他们的小脑子中装满了一个个问号,主题由此一步步走向深入。
2.以多种活动形式为羲体,落实生成策略
(1)要提高探究活动的质量。对于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为主要阶段的幼儿来说,必须采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首先,讨论是最常用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形式,许多主题的来源、活动的开展、探究的发现等都来源于讨论,幼儿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发现、想法、态度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能了解别人的不同想法,互相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使主题得到生成和深入。其次,操作活动能帮助孩子实践自己的观点,推动活动进展。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动手去试一试,就会发现另一片天空,例如在某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悬棺是怎样放到悬崖峭壁上有各自不同的分析和假设,那么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试一试,孩子们不难发现,将悬棺放到悬崖峭壁上有多种可能。再次,在主题研究的同时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很多内容的实施需要我们的孩子们走出幼儿园的小圈子,走进社会,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和条件。
例如,在“我和别人不一样”的主题活动中,为了了解双胞胎是不是也不一样这个问题,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采访身边的双胞胎,了解双胞胎的生活习惯、性格、外表、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并一一加以记录,回来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所具有的差异,孩子们事先确定调查的内容,然后进行分工,各自带着不同的任务走上街头进行观察调查,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各自不同的表达方法记录下来,他们记录了人们的服饰不同、发型不同、行走方式不同等等,然后回来交流。
(2)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区域活动具有自主游戏的性质,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可以有效促进主题活动深化。在“我和别人不一样”主题活动中有这样一则案例:
一个孩子带的奥特曼因为争抢而断了腿,孩子急得大哭,另一个调皮的男孩子说:“我会修理,我来帮你修修!”,他接过奥特曼左看右看说:“修是可以修好的,不过要用螺丝刀才能修,现在没办法了”。第二天,他带了螺丝刀来幼儿园帮同伴修理奥特曼,这让其他孩子很羡慕,围着他说:“我家里也有很多玩具坏了,明天你也帮我修修好不好?”孩子们对修理玩具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三天好多破旧的玩具及工具被孩子们带来了,于是,就有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某一方面才艺的“劳动角”。孩子们在修理玩具的时候发现小螺丝要用小螺丝刀,大螺丝要用大螺丝刀;往左拧越来越松,往右拧就越来越紧。这时孩子的新活动又出现了,一个说:“有什么希奇,我也会,我家里有电视机,你会不会拆?”“光会拆又什么用,又装不回去!”孩子们就想:大玩具和小玩具的修理方法一样吗?于是孩子们就拿来自己小时候骑过的自行车,开始拆拆装装。
幼儿通过如此之类的区域活动,不断地发现一些问题,引导着孩子们去探索和发现。
(3)主题活动的生成强调对计划适时适度的调整。探究性主题活动的开展强调生成性并不是没有计划,而是要求我们对计划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如在“神奇的海洋”主题活动中,预设体育活动“海浪”,旨在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然而这一天,周围的一处老式民居发生了火灾,于是孩子讨论起了怎样火中逃生的问题,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并将原来的体育活动“海浪”改为体育活动“火海脱险”,这样的调整不仅不会影响主题的开展,而更能促进活动的深入,及时地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园探究性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它的开展真正注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注重了活动的生成性,同时也能让教师更接近幼儿,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培养教师灵活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技巧。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面向了班级的大多数孩子,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经常难以真正融入集体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如何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掌握个别教育艺术,实行因材施教是我们后续所要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2012-11-4~7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对教师的指导策略

下一篇:浅谈幼儿教师语言运用的技巧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