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需求的生活课程的提升策略

作者:金艳  来源: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7-09
[  ] 
 
对孩子而言,课程就是他们每天做的事。只有源于孩子需要的课程才是有生长力的课程。幼儿园应关注孩子自主发展的需求,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提升教师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能力,使孩子真正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人,使幼儿园课程能够真正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生活课程;幼儿需求;幼儿园课程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推进,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建园本课程,成为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焦点议题。作为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基地幼儿园,笔者所在幼儿园在“生活化、游戏化”这一理念引领下开展了相关课程研究,初步确定了园本生活课程。但随着对课程理念的进一步认识,我们逐步发现该课程在“尊重幼儿需求、满足幼儿自主发展需要”方面还有极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
 
一、当前生活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文本化,幼儿主体性发挥不足
 
在生活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十分依赖文本性课程,造成了两个弊端:一是由于孩子周围的世界、孩子的生活是日新月异变化着的,文本性课程的更新跟不上孩子的兴趣变化;二是文本性课程是成人预设的,但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大不一样,教师想到的不一定是他们喜欢的,他们需要的又不一定是教师能想到的,可以说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而园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人。
 
()师资有待提升,幼儿获得的引领不足
 
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准确,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在实施中,有的教师不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孩子的兴趣需求、发展需求。有的教师虽然能意识到课程有待改进之处,但又往往缺乏分析问题并采取行动加以改进的实践能力。
此外,当前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也极其有限,且流于形式。有些家长因为重视程度不够而漠不关心,有些家长由于缺乏教育专业知识而无法参与。幼儿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和努力,试图让家长参与进来,家长通常还是只能以观众的身份参与幼儿园举办的活动,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社区更只是某些活动的参观场所,也未真正融入课程。
 
()课程实施方法封闭,幼儿体验不足
 
从课程实施来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欠开放,提问法、讨论法、讲解法使用较多,游戏法、实验法使用频率低;二是实施教学的场所多为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在自然、社会真实情境下实施的活动很少。幼儿不仅难以获得愉快的体验,也谈不上积极主动的发展。
 
()课程评价标准僵化,个体差异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评价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应该让孩子在评价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发现自己的才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而现在的课程评价用一套标准去衡量每个孩子,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忽视了幼儿的纵向进步,也就不可能真正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获得尊重、接纳、赏识的需求。
 
二、解决策略
 
对孩子而言,课程就是他们每天做的事。[1]只有源于孩子需要的课程才是有生命力的课程。我们应着力关注孩子的需求,使孩子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开发“问题储蓄罐”,探究孩子需要的内容
 
我们尝试通过“问题储蓄罐”的形式,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感兴趣、孩子需要的活动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增补到课程中。为此,每个班的老师把废旧纸盒装饰一新,告诉孩子们这是特别的“问题储蓄罐”,如果平时有什么想要问的问题,就画下来塞进储蓄罐。如果不会画,也可以请老师、爸爸妈妈帮忙写下来。孩子们给“问题储蓄罐”“喂”一个问题,就能得到一个小贴纸。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提问的积极性很高。老师则定期开启储蓄罐,阅读孩子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调整主题活动内容,或者生成新的主题、新的活动,将有意义的个体经验引发为群体经验。
比如中班在开展主题活动“伞的世界”时,有个小朋友问:“小动物都没有伞,下雨了小动物可怎么办呢?”老师根据这一问题审视预设内容,发现“伞的世界”这一主题讨论的都是人类世界中的伞,而中班幼儿还具有明显的与动植物“共情”的情感特征,因此及时调整了主题活动内容,马上增加了科学活动“小动物怎么躲雨”,让孩子知道许多动物都有躲雨的方法,还有一些动物不怕下雨甚至喜欢下雨。课程调整后,老师们都感觉到“伞的世界”这一主题活动有了质的飞跃。
 
()提升师资力量,重塑孩子需要的引路人
 
1.让教师成为课程“建筑师”。
教师也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本身就是鲜活的教学资源,[2]因此我们鼓励教师成为生活课程的“建筑师”,要求教师学会观察儿童、反思课程,敏锐捕捉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不断调整课程方案。为此,我们组织了丰富的、有针对性的系列研讨活动,如“怎样看待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的关系”“课程的评价与调整”等,让教师在研讨中提升教育观念并获得具体的行动策略。
2.让家长成为课程“志愿者”。
在幼儿园开设围棋特色课程后,我们发现孩子对外聘来的男围棋老师特别感兴趣。可见,孩子不仅需要幼儿园女老师的细心呵护,还盼望更多不同类型的“老师”带来的新鲜感与挑战感。据此,我们组建“爱贝志愿团”,招募了各种家长志愿者成为幼儿园的助教。他们中有建筑师、理发师、健身教练、警察、厨师、民间艺人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考虑到这些志愿者虽有专业知识,但是对幼儿学习特点不了解,我们就选派骨干教师和志愿者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引导他们在拟定活动目标和活动程序时遵循幼儿年龄特点。[3]在正式开展活动时,老师也要在旁协助,从而保证了每一次活动的质量。这些别样生动的课程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提高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研究课程实施方法,打造孩子需要的活动
 
让学习成为幼儿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是我们始终不变的追求,为此就必须研究课程实施方法,让孩子们爱学、乐学、主动学。如我们成立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小组,老师们以坚韧的研究精神,创新教学方法,打开了各领域活动的新天地。在社会活动“我不怕黑”中,教师首先确立了“克服对黑暗的恐惧,尝试独立睡觉”这一目标,再围绕目标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歌曲《东东是个胆小鬼》为载体,让孩子学会以轻松的心态对待黑暗中的物体;和孩子们一起在柔美的音乐中欣赏诗歌《宁静的夜》,让孩子感受夜晚的静谧与美好。教师还设计了延伸的亲子活动,请家长陪孩子在黑暗中寻找预先藏好的玩具,实践锻炼胆量等。又如在“收获糖弹”这一活动中,我们让幼儿亲身体验,利用说一说、画一画、夸一夸等方式,促使孩子在发现自己优点的同时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学会赞美别人。总之,领域融合、艺术渗透、情境体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4]使各项活动不再枯燥,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与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还强调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在实践探索的行动中学习,让生活成为孩子们最好的课堂。如在开展“认识钱币”这一活动时,我们就鼓励老师大胆地把课堂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利用幼儿园与社区超市一墙之隔的便利条件,带领孩子们到超市买文具。孩子们每人带着1O元钱,学习看商品价格表,体验付钱、找零的过程。又如在小班新生开展社会活动“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时,老师没有简单介绍了事,而是先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爱心卡,然后带着孩子们逐一访问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包括保健老师、保安叔叔、食堂厨师、园长等,向被访对象送上爱心卡。这样的活动不说教、不枯燥,让孩子们直观地认识了周围的环境和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增进了对其生活和社会的了解。
 
()改革“课程评价单”,实施孩子需要的评价
 
我们舍去了原有单一的课程评价模式,即把当月主题目标罗列好,然后用打星的方式评判孩子的表现,五角星数量越多表示孩子表现越好,反之则表示未掌握学习内容,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崭新的个性化课程评价单,内容包括:在主题活动中,我最喜欢的内容;我提出的有意思的问题;我最得意的作品;我还想研究的问题等。这张个性化评价单由老师、家长、幼儿共同完成。通过分析调查表的记录内容,孩子可以看到自己学习的轨迹、感受到自己取得的成果。
在学期评价中,我们也进行了大胆革新,取消了沿用多年的“全面发展好孩子”奖项,以“创想之星”“艺术之星”“表达之星”等单项奖励取而代之。事实证明,取消“全面发展好孩子”奖项对大部分孩子是有益的,奖状不再被少数孩子经常“承包”。这样的评价以多元能力为依据,孩子只要在哪个方面有了进步,就可以获得奖励,从而保护了大多数孩子的自信心。
“基于幼儿需求的生活课程”研究依然在延续,我们将抱着“上下求索”的信念,继续研究孩子的成长规律、心理路程、精神世界,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程还给孩子,使生活课程真正焕发出旺盛而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l983:l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5.
[3]金文.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建立“阳刚教育联盟”的实践探索[J].幼儿教育(教师版),2012,(6).
[4]姚建琴.主题活动的科学预设与艺术生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11).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与切入点

下一篇:参照《指南》,准确厘定各年龄阶段的教学目标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