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班幼儿的生活活动
作者:曲烨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2-11-22
3岁是人一生当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从一对一的护理到在集体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因为家庭中成人的过度替代与幼儿园生活中的自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幼儿入园适应中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缺乏必要的自我服务能力。3岁幼儿是形成积极自我的关键时期,幼儿正是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有效指导小班幼儿的生活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解决入园焦虑问题,帮助幼儿愉快地参与幼儿园集体生活,而且提供了幼儿在自主做中成长的有利时机。
一、创设拟人化的情境,让幼儿乐于参与自我服务
幼儿心理发展的泛灵论特征,在小班幼儿尤为突出。我们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拟人化的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理解生活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做法,使枯燥、机械的生活训练变得更有趣味性。例如,在进餐环节,挑食现象比比皆是,除了简单告诉幼儿食物的营养外,更有效的方法是,引导不喜欢吃青菜的幼儿:“你听到咀嚼青菜的声音了吗?那是她很喜欢你,在你的小嘴巴里唱歌呢。”引导不喜欢吃黑木耳的幼儿:“滑滑的木耳有小刷子的本领,被你吃下去后,它就开始工作了,把你的小肚子刷得干干净净。”在穿外衣时,多数幼儿只会穿一只袖子,费尽全力也够不到另一只,有的孩子为了找到另一只袖子焦急地在原地转圈。教师告诉幼儿:“两只小手抓住领子,用力经过头顶向后甩,刮起一阵大风,小袖子就穿上了。”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真的感觉到了风,于是在愉快的“风声”中顺利穿上了外衣。吃香蕉时,幼儿往往容易将果皮全部剥掉,大把握着果肉吃,很不卫生,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开展“香蕉开花”的游戏——小手牢牢握住底端不动,香蕉皮做花瓣,肉做花心——幼儿愉快地边欣赏边吃掉自己的作品。
二、敏锐发现问题,在持之以恒的指导中形成良好习惯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需要遵循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认知方面帮助幼儿理解“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唤起幼儿主动做的积极性,并在反复尝试、调整、纠错中不断提高行为水平,这需要成人持之以恒的指导和有效反馈。
第一,明确小班幼儿生活活动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指导。指导过程中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幼儿当前生活活动的情景和对幼儿的细致观察,指导语言应简洁、明确、具体,并配以示范动作。
饮食习惯不良在幼儿当中是最常见的,这与不当的家庭养育方式有关,也与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欠佳有关,保教人员要从最低标准抓起,逐渐提高要求。往往有些家长为了不影响幼儿的入园情绪,或者对教师的干预方法不予认同,选择了“宁可不吃也不能让孩子不快乐”的方法。教师应制定出个性化的干预方案,让孩子、家长都能够欣然接受。例如,对进餐速度慢的幼儿,在早盥洗、早取餐的前提下,根据影响进餐速度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对不会灵活使用餐具的幼儿,通过区域中“喂小动物”等游戏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进餐中随时指导、纠正其使用餐具的方法;对因偏食影响进餐速度的幼儿,在其最饥饿、食欲最佳时鼓励他先吃完不喜欢吃的食物;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要及时提醒,用餐后的活动诱惑他们主动、快速进餐;对咀嚼能力差或咀嚼方法不当的幼儿,教给他正确的咀嚼方法,鼓励他用力咀嚼;对于挑食、偏食的幼儿,要从允许吃一口、一块儿开始,只要能吃即奖励,让幼儿逐渐接受这些食物,在进餐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细微变化,发现有努力自我控制偏食的表现时,要及时鼓励,忽略不良反应。
第二,多用正向反馈语言提高幼儿自信心。“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入园阶段,幼儿在学习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保教人员要牢牢把握好这一契机,通过正面的肯定帮助幼儿建立“我能行”、“我会做”的自我评价,让幼儿在自信中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表现,只要努力做了,就给予肯定,给幼儿继续努力的信心;并且,要及时发现幼儿生活习惯的变化,有了好的表现一定要及时肯定和鼓励,使幼儿的良性变化在自身扩大、在同伴间蔓延,并让他给大家做示范或者由教师描述他的做法,引发同伴的效仿,对效仿成功的幼儿要给予同样的表扬、奖励,强化效仿的效果。
在指导过程中,当发现某一不良习惯存在普遍现象时,应采取集体讲评的方式进行纠正。对那些做得好的幼儿,教师的大声表扬可以引起同伴的关注和主动模仿,对于动作不协调的幼儿,及时给予示范指导或手把手的教授。当幼儿认真做着每一个动作并向教师投出渴望得到表扬的目光时,教师应毫不吝惜地给予表扬。教师的充分肯定会让孩子即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孩子们会更加自信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三,及时评价增强幼儿主动改进的意识与能力。环境的变化是纠正儿童不良习惯的有利因素,如果指导得当,他们将顺利地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良好习惯,摒弃不良习惯。教师可以采取照片反思、录像回顾、对比观察、现场感知等多种形式及时评价幼儿的生活活动。例如,幼儿在教师组织的集体如厕时,能够按照要求冲厕,但在根据需要个别如厕时,因缺少监督和提醒,大部分幼儿不能自觉冲厕。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如厕后的现场进行拍照,利用餐前活动的时间请幼儿观看照片,共同讨论应不应该“把脏物留给别人”、“怎样做才是文明的小朋友”。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提升,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根据后续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点评,表扬做得出色的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幼儿便后冲厕的良好习惯就建立起来了。
第四,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指导。指导特殊幼儿的习惯养成是小班生活活动的难点。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家庭养育方式的不同也造成儿童的养成习惯、自理能力差异较大。少数儿童的习惯养成较差,其不良行为往往会在同伴间被传播与效仿,这时保教人员也往往容易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他们身上,试图尽快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减少其对同伴的消极影响。这种关注重心偏移到个别幼儿身上、忽略了对大多数幼儿指导的方案,将会影响班级生活活动的整体水平,并不可取。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组指导。例如,对大运动协调性差、精细动作发育不良、饮食习惯不良、听指令性差等的儿童,每天由一位教师主要负责指导他们。问题较严重的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随着儿童的发展逐步调整策略。
三、家园携手关注幼儿生活活动质量
有效的家园互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家长过度的替代剥夺了幼儿自我服务的机会,家长不良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这样,即使保教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纠正家庭养育方式和家长不良生活习惯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前提。
首先,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是早教课程的重要内容。我园自2007年成立早教中心,即让幼儿满两周岁后每周来园活动一次。入园后的第一课,是园长结合具体生动的案例为家长开展的专题讲座,这种早期介入的策略,使得家长能够提前一年重视起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并开始付诸行动。早教中心每个班级的幼儿控制在10名以内,便于教师个性化地进行幼儿进餐、穿脱衣服、喝水等生活指导。上半学期家长陪同幼儿在园活动,便于教师对家长进行现场指导和即时性沟通。比如,很多家长抱着幼儿上下楼梯、上厕所时缺乏语言指导、替代幼儿整理衣服等等,教师及时发现及时评价指导,并现场示范指导策略,快速有效地提高了家长指导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和水平,为小班幼儿生活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我园将入园第一周确立为适应周,即将幼儿分为两大组,各来园活动半天,在此期间,教师利用相机抓拍每名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以及教师有效指导生活活动的策略,并制作成课件,于家长来园接幼儿时向家长介绍。这种具体形象的家园互动方式既让家长看到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进步,赋予其丰富的教育策略,又为实现家园同步指导提供了条件。
另外,对生活习惯较差的幼儿家长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一般问题可利用离园接待时随机交流,教师向家长如实反馈幼儿生活活动方面的表现,给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获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对于问题较严重的幼儿,可以采取电话、家访、约谈等方式,与家长进行详细沟通,帮助家长分析幼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家园及时相互反馈幼儿近期的发展状况,并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有耐心、有智慧、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抓好幼儿入园初期的生活活动质量,将为其一生获得好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张楚阅读人气:1710
- 如何更好的组织大班幼儿的户外...小谢胖胖阅读人气:1171
-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张楚阅读人气:1694
- 幼儿教师如何指导区域活动永不放弃阅读人气:805
- 如何看待小班幼儿的行为问题暖风阅读人气:1090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新教师如何抓好大班幼儿的常规...紫晓阅读人气:2289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快乐天使阅读人气:844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的规...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009
- [业务管理]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快乐教师阅读人气:2477
- [教师工作]如何较好地组织小班幼儿从来-都坚强阅读人气: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