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炼”语言在集体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作者:周洁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2-09-27
凝练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保证师幼互动流畅进行的关键。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拖泥带水,冗余信息较多,就会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使其注意力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指令、提示、激励、引导等各种师幼互动情境中,都应该使用精炼的语言。
 
但精炼的语言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通过两个集体音乐活动案例,说明如何通过“提示语”的运用提高语言的精炼水平。
 
案例一:中班律动游戏《开火车》
 
中班律动游戏《开火车》随着音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几个部分:开火车前拉汽笛、火车开出、火车到山洞前面对密码等。于是,教师预设了“准备,噢,噢”的提示语,提醒幼儿做开火车前拉汽笛的动作;用“出发,噢,噢”的提示语,提醒幼儿做火车准备出发的动作;用“火车停下,准备对密码”的提示语,提醒一对领袖舞伴做一组对密码的动作。
分析:在该活动中,教师所使用的简短口令提示语,帮助幼儿在每部分动作开始前做好转换动作模式的准备。这样,虽然乐段包含了几个较为复杂、需要迅速转换的动作,但幼儿也不需要时刻注意着在哪一段音乐需要做出动作转换。另外,教师使用的提示语与开火车的情境极其吻合,符合音乐活动的游戏化要求,幼儿可以持续地沉浸在游戏活动的假想性审美体验当中。
 
案例二:大班律动表演游戏《香草咪咪》
 
活动分为两个部分:A段,大猫出来散步,小老鼠跟在后面走;B段,猫发现老鼠,老鼠假装成石头,但最后被猫识破,猫大叫并抓老鼠,老鼠或成功逃跑或被捉住。
在A段中,大猫随乐出来散步,每一句结束之后,猫就转身巡视周围,老鼠需要与猫保持距离并造型不动,以便不被大猫发现。在几次游戏之后,有的幼儿不能遵守游戏规则,靠大猫太近了。教师用非常幽默的语言提示:“离我这么近!不要命了!”
在A段结束时,所有老鼠造型不动。在B段开始后,大猫去挠小老鼠,以便了解这些老鼠是真老鼠还是和老鼠有点像的石头。被挠到的老鼠只能快速将被挠到的身体部位塌下一点,并迅速保持住新的造型不动。教师先扮作大猫,在提示幼儿反应动作时,只用了精练的“挠”、“定”两个字,意在告诉幼儿:当大猫说“挠”并挠某只老鼠的时候,小老鼠要快速下塌被挠的身体部位;当大猫说“定”的时候,小老鼠要保持新造型一动不动。
 
分析:
 
教师用猫会吃老鼠的经验告知幼儿猫的厉害,让小老鼠明确当猫在前面走的时候不能靠太近这一游戏规则,而且一句具有威慑力的语言让幼儿更加投入游戏情境中。另外,教师颇具幽默风格的语调会引发幼儿的更大乐趣,促使幼儿努力地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若教师将“挠”、“定”两个字的提示变为“看,大猫要来挠你们了”和“大猫挠完了,要定住不动哦”,表达效果又会如何呢?
首先,大班幼儿一般仍较难进行良好的自控,而教师的语句越长,对幼儿集中注意力和自控的要求就越高。其次,后面的两句提示语虽然符合情境,但当教师使用的语句字数过多时,在兴奋状态中的幼儿较难抓住教师的表达重点。再次,语气的力度也有不同的表现力。“挠”和“定”都属于游戏规则,教师仅用一个字就能坚定地明确规则,幼儿在简短的提示下也更容易毫不犹豫地遵守;而后一种表达方式,句子太长,在表达的力度上不易造成强烈的语气效果,进而导致幼儿很可能不会认真对待教师的提示。最后,在游戏情境性方面,反复使用“挠”、“定”能够使游戏在轻松和紧张的节奏中,一张一弛地自然调控幼儿的活动强度和情绪,有利于保持游戏的刺激性和流畅性。
同样的语言在该活动中还有很多。例如,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发现跟在大猫后面的小老鼠脚步声很大,会被前面的大猫发现,于是用“嘘”提示幼儿轻轻走路;在猫准备转身的时候,给幼儿提一个醒,“嗯?谁?瞧瞧”,以便让幼儿更充分地做好准备。
 
策略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提示语”,但运用的策略却有相同之处。
1.教师可采用口令语引导幼儿进行活动。采用口令语表征动作,可以帮助幼儿明确相应的动作。需要注意的是,口令语要符合活动的情境,并且尽可能是幼儿能在最短时间调动原有经验理解的语言。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使用口令语要注意表达的语气。面对小班幼儿,教师需要用温柔的口气表达,必要的情况下重复几遍;面对大班幼儿,教师则需要运用较为清晰、顿挫的表达方式,尤其是站位活动时,更需要加强语音语调的顿挫感。
2.教师对幼儿的语言反馈应该简短有力,注意押韵,尽量做到字句工整。一般活动中,教师从导入阶段开始,一直在与幼儿进行言语互动,当使用较多的平实语言时,增添一些简短有力且具有审美意味的工整语言,往往能够将活动推向高潮,激起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用“准备,噢,噢”,“出发,噢,噢”,“火车停下,准备一对密一码一”这三组提示语,提醒幼儿表演情境的转换。在第二个案例的B段中,教师用“挠”、“定”两个提示语,引导幼儿全身心投入随乐游戏的互动中。
3.教师要注意语气,尽量使用情境中的语言,注意表达的幽默性,同时也往往需要借助语调、手势、眼神等辅助手段。教师的不同语调能够使表达抑扬顿挫,使活动更具吸引力;同时,幽默的语言更能引人入胜,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和参与活动的热情。第二个活动案例中,幼儿不顾游戏规则,一直往前走,有的紧贴教师,有的甚至要超过教师。这时,教师提醒幼儿:“离我这么近!不要命了!”尽管该表述具有一定的威胁色彩,但当时,教师的面部呈现出狡黠的笑容,加上颇具挑逗意味的表达语气,就显得非常合乎情理,也给游戏增添了不少喜剧情趣。
4.教师使用语言还要注意表达的情境性与及时性。上面两个活动案例大都采用提示性的语言。其中,有些是教师在活动之前没有预设,在需要提示规则时临时生发出来的。而且,教师的这些语言都是与游戏情境十分匹配的,单独拿出某个语词来分析,便失去了意义。因此,精炼的语言更像是“提示牌”或“润滑剂”,能够更好地保障活动环节的顺利过渡。因此,教师需要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以提高其精炼水平,保障活动的各个环节衔接流畅。
 
编辑:cicy
 

上一篇:“惊艳”语言在集体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下一篇:“精确”语言在集体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