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跳自己的舞蹈

作者:杨多奇  来源: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培训学校  上传时间:2010-11-08
舞蹈是以动作为表现手段的一种结合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结合舞者的音乐感受、审美眼光和感情表达,舞蹈传达着一个重要概念——人的身体、情感和精神合成一体,也就是“融合无间”。我们对幼儿认识动作的过程以及如何进行动作表现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发现幼儿会从自身当有差异的个性出发,使用“身体”这一材料,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形成千差万别的人体动作姿势与形象。因此,在幼儿舞蹈艺术教育中,我们就需要凸显和张扬这些差别。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教师对幼儿舞蹈动作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比如会用“专业”的舞蹈动作来编排幼儿舞蹈,或是按着歌词来编舞蹈动作,再就是认为生活化的动作不属于舞蹈。部分幼儿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从尊重幼儿角度出发编排幼儿舞蹈动作。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以小班幼儿为实例对幼儿舞蹈动作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究,包括动作源、动作的形象性、动作量以及动作的难度系数。
一、动作源
什么是幼儿动作?当然是幼儿自己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动作。婴儿从出生开始,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掌握一系列动作,从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到走、跑、跳、蹲。幼儿需要吃饭、穿衣、运动、游戏和交流,这些生活内容就构成了幼儿最初的原态动作。那么,幼儿舞蹈的“动作源”就是幼儿最初的、最熟悉的、最贴近生活的原态形象动作。
随着独立活动能力的逐渐提高和生活视野的扩大,幼儿会观察到动物、植物的动态表现,并喜欢去模仿,使得他们的原态动作发展得更加丰富多彩。然而,这些动植物的动作表现在他们的眼里与成人眼里是不一样的。比如小花猫是怎样走路的,老师经常教幼儿双手摸着胡须走,可当我问幼儿小花猫是怎样走路的,幼儿就都在地上爬着走,因为幼儿所看到的小花猫是四脚着地爬行,并没有用爪子去摸胡须。根据幼儿的想法,我们在编小花猫的动作时就突出猫的爪子,幼儿一看就知道是自己眼里的小花猫,它那轻柔的步态是别的动物所没有的,挠痒痒、舔爪子有机地构成了小花猫特有的个性特征。只有在原态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去发展、变化,才能真正创编出幼儿眼里的小花猫的动作,而不是老师主观地告诉幼儿猫的动作表现。这就提示我们,动作源既要从动物本身的动态去考虑,同时还要了解幼儿眼里的动作是怎样表现的形式,所以这个“源”包含了两方面的因素。
再如,我们在编小老鼠坐火车的舞蹈时,首先到幼儿中间去观察。当我问小班幼儿小老鼠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把两只小手像小爪子一样放在胸前四处跑动,这说明在幼儿眼里的小老鼠是这样的一种动态。我们根据幼儿的想法,沿着幼儿的思路和动态去变化和发展老鼠的形象动作。老鼠在走的过程中是敏捷快速的,那么动作就需要有顿挫的舞感,于是身体立直,然后弯腰,双手同时上下动,这样酷似小老鼠的动作就表现出来了。我们又看到幼儿在表演老鼠时有左右看的动作,根据老鼠那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四处搜寻的样子,我们编出了双手保持在胸前,同时快速向旁平移,头迅速拧向另一方向的动作。这个动作既生动地表现了老鼠的形象特征,又符合幼儿眼里的诙谐调皮的老鼠形象,所以每次做这个动作时幼儿都会快乐地连续做好多次。
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动作源?比如,洗手是小班幼儿最熟悉的动作。我们观察到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洗手有几个步骤,这些步骤配上音乐就可以作为洗手舞。在编这个舞蹈时,这些真实洗手的动作就成为编洗手舞的动作来源。我们变化发展了洗手的动作,并配上童谣来做,“前搓搓,后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手背,上搓搓,上搓搓,前搓搓,后搓搓,小手洗得真干净”,使动作在节奏、空间中发生奇妙的变化,比洗手练习更艺术化。
动作的根源有了,怎样让幼儿体验到就是这些生活中不轻意的动作也可以用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从生活中提炼动作的方法,给人留下信手拈来、兴之所舞的印象,仿佛完全没有事先的策划,但就是这种似乎人人可为、简单自然的动作,经过简单重复的有意安排,也能产生非常强烈的结构感,超越原有的生活形态,摆脱原有的使用内涵,从而产生舒适而不僵化的视觉效果。
动作源不是孤立地为舞而舞的动作表现,而是舞蹈编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生活的结果。
二、动作的形象性
形状、颜色、味道都是幼儿看待事物的第一直接反应,幼儿对形象是最为敏感的。看到一只小猫时,猫走路的步态、声音以及猫舔爪子的动态都让幼儿非常感兴趣,他们乐于去模仿小花猫的这些动态。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始终是从形象出发,只有形象富有真实感,即神韵相似,不只是形似,神也得似,达到“可意会,可相见”,那么“形象自然逼真”才不是机械复制实体,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结构的对应,也就是艺术化的逼真。如有一位教师编了一个小螃蟹晒太阳的故事,她迅速地捕捉螃蟹留给她的印象,用最具形象的动作来表现螃蟹是怎样晒太阳的。她横着走了出来,并自始至终都保持住了螃蟹的形象动作,没有出现一会儿是螃蟹、一会儿是人的动作。就动作形象而言,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像不像螃蟹,即“外在的形”;另一个是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到其中,即“内在的形”。比如,你认为这只螃蟹是懒洋洋地出来,那它一定是非常缓慢地伸开四肢晒太阳,所以态度有了,个性的形象特征也有了,内心与外在都统一在一个“懒”字上。有了螃蟹晒太阳的动作原形,发展出的“晒”的动作就很有光彩,这样晒、那样晒、晒不够再翻过来晒,肚子是晒不够还是晒得过瘾了,非常清楚地表现了“晒太阳”。
这里,我要重点讲一讲动作的“实用性”,它是根据生活中的动作捕捉来的,这样的动作是真实的,具有生命力的,如果不是来源于生活的动作,就会显得做作和过于追求形式。比如你为了螃蟹动作的漂亮,忘记了它是横着走的这个事实,那你编的动作再好看也是无效的。所以,当一个形象动作确定了之后,就要抓住这个形象动作反复地渲染和强化它,在空间、时间、节奏的变化中就去发展变化,也就是顺着生活的逻辑线去发展动作,这样就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动作的形象与否决定了你在该舞蹈中要表达什么的重要性,所以一个个形象动作的编织就是在向大家说明舞蹈形像在做什么。
有一些老师在编排幼儿舞蹈时不敢用生活原型的动作,在她们看来这不是“舞蹈”,而那些专业的基本功和专业的动作才是舞蹈,这是对舞蹈的一种曲解。记得一个舞蹈节目表现的是解放军抗震救灾的内容,节目的高潮是一名解放军匍匐在地上并用头顶着沙袋继续前行,就是这个普通的真实动作,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在小老鼠坐火车的舞蹈中,幼儿表演的小老鼠有趣地搬运着大米袋子,也正是因为运用了生活原型动作,使该舞蹈活泼可爱,妙趣横生。
三、动作量
舞蹈是由若干个动作编织起来的,是用身体表现出的典型形象动作,它强调的是动作形象的发展和变化。许多老师习惯用图解式的方式来编动作,就是歌词说什么就做什么,不是在一个形象动作中来发展变化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动作的量增大了,动作变得没有规律,缺乏形象性,尤其是小班幼儿,很难记住这些杂乱的动作。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看到,如果我们保持住一个形象动作,再发展出两到三个形象动作对小班幼儿来说就足够了,幼儿就会很快记住。动作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形象的动作说明舞蹈内容越具体越好。从幼儿对动作的记忆来说,他们很难一下子记住那么多既没有规律、又没有形象的动作。有一位教师编了一段螃蟹理发师舞蹈,巧妙地用螃蟹的两个大钳子做出了剪长发、短发、卷发的动作。虽然有剪短发、长发和卷发的动作,但从量来看,就是一个“剪”的形象动作。如果让幼儿这样表演,他们会很快就记住,因为教师准确地抓住了螃蟹有一对大钳子这样一个具有特点的典型形象,从这个形象衍生出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在反复表现剪头发这一事件。这样反复表现的手段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也发展了幼儿的表征行为。原来头发可以这样剪那样剪,幼儿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法捕捉理发留给他们的种种印象,从而做出剪不同类型头发的细节,那么这个动作量就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了。
四,动作的难度系数
动作有了,自然也就涉及动作的难度系数。舞蹈中最难的是脚的变化,小班幼儿就很难完成踏点步、吸跳步等脚下动作;双手也只能同时做相同的动作,不能同时做左右手不一样的动作;另外,动作不能做出很快的节奏,也不能做出复杂的迅速变化。也就是说,幼儿的动作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成人能做的他们就一定都能做。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要先看幼儿能做到哪一步,才能把动作的难度系数控制在哪一步。比如在表现小企鹅的舞蹈中,企鹅的脚是直着走的,这个速度就不能很快,也不能走得太长。除了这个步法之外,我们又发展了双脚向前直腿蹦跳以及直腿抬脚左右晃动,这三个脚下动作对小班幼儿来说是能够完成的,并且准确表现了企鹅挪动短腿快步向前走的形象。由于脚下动作已有三个,因此手的动作就没有太多的变化,基本控制在用手表现企鹅的翅膀上。这样,动作量与难度系数都得到有效控制了,幼儿就能够很好地完成。
要让幼儿跳自己的舞决不是一句空话,要尊重幼儿的想法来寻找动作源,要顺着生活的逻辑线来发展变化动作,才能使幼儿真正使用好“动作”这一身体的材料来发展他们的智慧。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五例

下一篇:让幼儿在多彩表演中成长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