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四要点

作者:汪京莉  来源:   上传时间:2008-01-02

 


    一、找准真问题是教研活动的的基础和起点


    要开展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抓准要解决的问题是关键。发现教师存在的困惑并且提出问题,是教研活动的起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


    有研究者曾指出:“幼儿的学习动机与成效取决于教师能否满足他们对于知识和情感的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需要共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其实成人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这就是说,要想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体验。于是,我首先和几位老师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通过教研活动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后又利用随机谈话的方法,注意发现老师话语中表现出的对教育教学的困惑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我又开展了涉及面更广的问卷调查。通过这一系列工作,我发现:由于近期区里开展了一次自制玩教具的比赛,不少教师把自认为很好玩、蕴涵很多教育价值的自制玩具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后,却出现了不同的反应。有的玩具孩子们很喜欢,每天被使用、操作的频率很高,而有的玩具孩子们几乎不去玩。对此,教师感到困惑:每个玩具我们都是根据本阶段幼儿的发展目标设计制作的,我们也考虑了玩具的美观和趣味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呢?这是一个来自老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而且是近期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于是,我认为,如果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作为教研活动的问题,大家一定会感兴趣。


    我把自己的想法跟园长做了交流,园长启发我:“这些现象确实是值得重视的。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在教师表现出的这些现象背后,反映了什么更深层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呢?”于是.我开始对这些“玩具”作更深入的分析:孩子们不喜欢玩,是不是因为玩具太难,孩子们不会玩,所以放弃了?还是因为玩具太简单,孩子们觉得没有挑战性,所以激发不起兴趣?为此,我一方面请教师找出一些孩子们不喜欢的自制玩具,探寻孩子们不喜欢的深层原因,一方面则挑选了一个中班进行实地观察。通过客观的观察和分析,也通过与教师的共同探究,我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我们的教师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但实际上,无论是在玩具的设计、制作过程中,还是在之后玩的过程中。仍然是以老师自身的认识或感受为基点。教师以为自己精心制作和安排的玩具游戏,幼儿就会喜欢。幼儿作为活动主体的经验和感受实际上被老师忽略了,关注和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更好地表现在实际行动上。经过这一调查和分析的过程,我终于捕捉到了教师存在的真问题,从而把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确立为:通过对“被冷落的玩具”的分析,引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关注和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并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要组织好一次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关键是要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研讨主题。为此,一方面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


    二、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研活动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作为主体的教师则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如何才能确保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三点。


    教师们应该享有确定主题的参与权。教研活动的主题应在教师的亲自参与下才确定下来,应是教师从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中选择出来的。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就应确定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而不是到了召开讨论会时教师才参与进来。正因为教研主题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确定的,教师就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该享有选择权。这就是说,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


    要和教师一起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为此,第一,在这次教研活动前.我们反复研究设计了针对“被冷落的玩具”的观察记录表,请教师连续三天观察班上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一种玩具以及最不喜欢玩的一种玩具;第二,在客观的量化记录和客观的描述记录后,我们又请教师把记录中幼儿的表现作简单的总结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请教师针对“被冷落的玩具”,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挖掘现象背后的实质;第四,请教师整理出自己准备在教研会议上展示和表述的主要内容。有了这些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


    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们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保证。教研活动必须是教师自己从内心中需要的活动,必须是教师以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要求参加的活动。为了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教师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


    三、恰当的组织方式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在组织形式方面采取了两项措施。


    采用对比式的教研活动方式。首先.我们从教师提供的若干受欢迎和被冷落的玩具中,挑选出了两三个最具典型特点的玩具作为对比体验的对象。其中,“小猫找尾巴”、“娃娃穿衣服”是孩子们不爱玩的玩具,而“多变毛毛虫”则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其次,引导教师对两种不同效果的玩具亲自进行实际对比操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观察和对比分析。再次,引导教师寻找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激发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产生认识冲突,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可以说.利用对比方式开展教研活动,能够直观形象地帮助教师理解新理念,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接近、理解教研的主题。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正是通过采取这样一种对比的方式,最终使教师比较好地确立了在设计制作玩具时一定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关注作为主体的幼儿的现有水平、年龄特点等基本理念。


    采用案例分析与体验相结合的教研活动方式。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体验式教研活动所突出的,则是教师的“体验”。在体验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是作为一个“玩者”的身份而非一个 “教者”的身份来操作玩具,来体会和感受玩具。这种体验与幼儿在玩玩具时的“内心感受”比较相近。我们把案例分析与体验两者结合,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被重视、没有意识到的许多问题,同时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加深和验证这种认识。在此次教研活动中,如何合理地运用案例分析与体验两种不同的教研方式为教师服务呢?先看录像案例而后去体验,能够帮助老师很好地观察幼儿的表现,并且分析玩具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不受自身体验的局限;然而,先看录像案例,老师在操作体验时容易受孩子表现的影响,不能够真做到换位思考,所获得的感受不是很深刻,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先体验后看录像案例,则可以真正使老师换位思考,站在幼儿的角度体验玩具,所获得的感受是真实的,能够激发师反思,并且能够在观看幼儿实际操作的录像中结合自己的体验客观地分析玩具存在的问题:但后看录像又容易让教师产生一些简单的、不深入的想法,只是关注幼儿的表现和感受与自己是否相同,而不去观察幼儿在操作中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在权衡两种形式的利弊后,我们决定采取先体验后观看录像案例的方式。为了解决此方式的弊端,我们将在观看录像案例时通过启发性问题的跟进。引导教师在观看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


    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四、适宜的环节安排是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三个环节的有序安排。


    感受环节。我们选择了三个玩具:“小猫找尾巴”、“娃娃穿衣服”、“多变毛毛虫”,请教师进行体验。在亲自操作后,有的教师说:“这个小猫玩具我觉得没意思,看了半天,我不知道怎么玩。”有的教师说:“这个玩具除了安尾巴.还能怎么玩?”而对毛毛虫,教师则是兴致勃勃,一会儿把它变成规律排序的毛毛虫,一会儿利用不同的身体形状拼摆图形等等。教师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到了有的玩具为什么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有的玩具为什么不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正是这样的体验与换位思考,才能真正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应该怎样关注幼儿的主体性等等。


    对比环节。本次教研活动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对比:将幼儿的学习操作情况与玩具设计制作的目标要求相对比:将孩子的操作行为表现与教师自身体会对比;将受欢迎玩具与受冷落玩具进行对比;将自己设计制作的玩具与被研究的玩具对比;将自己原有设计制作玩具时的思考与现在的思考相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成败得失以及原因,从而发现自身在教育学上存在的问题。


    提升环节。这个环节在教研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对教研组织者能力的考验。一方面,在教研实施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理念、认识与教师原有理念、认识产生冲突。教研组织者就需要通过不断地跟踪提问,使这些冲突更加明朗,并且引发更深入的争论.从而在争论中启发引导教师一步一步统一认识,接近教研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在教研活中,教师在讨论中涉及到的经验往往是比较零散的,提出的概念往往也不够明晰,而且也有就事论事、浮于表面的情况存在。此时,教研组织者就需要通过及时提升,把教研活动的核心价值提炼出来,成为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教研活动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需要教研组织者的精心设计。在教研过程中的及时提升,是任何教研活动都不能缺少的环节,是对教研组织者的考验和锻炼。

关键词:教研活动

上一篇:从我园的“一课三研”谈观摩活动的真实自然

下一篇:从“玩色游戏”中反思把握与幼儿互动的节奏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