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性行为理论
作者:袁贵仁主编 来源:《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 上传时间:2005-01-19
计划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ing behavior)
依据“理性行为模式”发展而来,是目前改善健康行为的主流理论。简称TPB。菲什拜因(Fishbein)提出理性行为模式(the mode of reasoned action),其假设是:行为意向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其他影响行为的因素是透过行为意向这一媒介以影响行为。计划性行为理论的关键前提是,人们依据可靠证据作出理性的思考,然后作出决定并表现行为。它强调行为是已经计划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计划的过程是为了达成个人的意图。因此,根据该模式,个人意图是决定行为的要因,意图本身由3个要素组成:①个人对特定健康行为的态度;②社会既定规范或习俗,即个人相信别人认为他或她应该如何表现;③对行为的控制,个人相信自己已经具备充分的技巧和能力足以克服外界的困难,并完成计划。该模式重视每一个影响因子,而个人的信念对每个因子赋予不同的价值,在这一点上计划性行为理论与健康信念模式相同。
计划性行为理论揭示了健康行为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健康行为意图的产生,揭示了对个体能产生影响的他人的作用,超越了传统模式中健康态度与健康行为的简单线性关系,而在其间注入了“健康行为意图”(见图1),使其他理论难以解释的“即使改变了态度或拥有健康态度,也不一定能保证行为的改变或行为的发生”这一事实得到较好的说明。但该理论过分强调行为的理性因素,而实际上,生活中健康行为的发生并非都有很好的计划。除此之外,计划性行为理论还有一个难点,即计划中的意图虽然较健康态度更容易促使健康行为的发生,但并不一定会转化成健康行为,健康行为表现不一定是行为意图的必然结果。或许由于个体考虑到行为发生后的利益,或许由于个体莫名地压抑了自己而没有发生健康行为。因此还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对个体行为意图的影响。
计划性行为理论给予人们的启示是:要建立和保持健康行为,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①应注意诱发个体的行为意图,使个体产生有关健康行为的正确观念。
②应考虑各种因素对个人意图的影响,譬如使个体介意或重视他人和团体对健康行为的看法。
③个体对采取健康行为的结果的评价。
- 相关博文:
- 了解孩子五种任性行为的背后真...龙儿宁宁阅读人气:810
- 读懂孩子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雾里看花阅读人气:1354
- 如何引导儿童的神经性行为听力语言苗苗班阅读人气:915
- 如何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幻想阅读人气:1096
- 浅谈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幽雅的糖果阅读人气:1084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梦想不是梦阅读人气:1157
- [园长管理]怎样将规则变成孩子的自觉行为...静夜清风阅读人气:1735
- [教师工作]教师教学行为与幼儿独立性发展Miss.Sugar阅读人气:1775
- [业务管理]父母的那些行为能让孩子感受到...霞子阅读人气:2092
- [业务管理]教学计划daiyilala阅读人气: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