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宜多样化而非专门化

作者: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5-07-28

  大宝二宝的学校同属一个教育集团,校址亦在同一条路上,相距不过几百米。女校和男校一年级课程设置却不同:除了算术、语文、美术、法语、体育、游戏等这些共通的课程,四岁的二宝现在还学习芭蕾、游泳、舞蹈、网球、小提琴、钢琴,这些都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后四种是另外交费选修);大宝学校一年级只有游泳,但是明年起,会增加多种球类运动,也有多种乐器共学生选择。二宝才艺专长课很多,但是主业(认字、阅读)进度还比大宝稍微领先。因为这一点,我至少现在对二宝的学校更满意。
  
  年幼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你不能指望一个孩子四岁可以专注投入地一口气练琴3个小时,或者一天学习5个小时数学,即使你热切地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小提琴家或者数学天才。丰富的课程可以适应孩子注意力集中短、兴趣广泛、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但不耐久的特点。课程的多样性如饮食的多样性一样有益。而课程设置丰富与否往往是学校师资力量决定的,也是多数家长择校的重要标准之一。
  
  学校一天总的课时是固定的,早上八点一刻到校,下午三点一刻放学。而相同总量的学习时间里,授课内容的安排就很重要,正如饮食的质量不在于吃多少,而在于吃什么。多吃不会提高健康,反而可能损害健康;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增加学习时间,而是如何安排一定教学时间里的内容。如果一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丰富,选择空间大,那么孩子无论选多少课,都未减少游戏和休息的时间。相反,如果孩子在课外报很多学习班、才艺班,或者安排大量私人家教,孩子势必会很忙碌和疲劳。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内容而延长学习时间,尤其是以牺牲孩子最必需的睡眠和玩耍为代价,那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年幼孩子的教育应该尽量地全面化,而非专门化。有时候,家长担心孩子养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坏习惯,或者渴望帮助孩子建立“持之以恒”“契而不舍”的美德,因而要求孩子专注于某一学科或者专长。我个人以为,这种期望是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强制执行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比如,四岁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超过半小时,半小时以后的学习(通常是在强制之下的学习)已经是低效或无效的学习,却使孩子非常疲劳,很容易对学习的东西产生反感,甚至因逆反心理而厌学。
  
  其实,“三岁看到老”的古老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上有很大的偏颇。年幼孩子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用成人世界的道德尺度去定性。比如说,一个三岁的孩子不小心踩了别人脚没有说对不起,你不能因此就说这真是个没礼貌的孩子,而同样的行为如果发生在一个成人身上,那简直是粗鲁到不可原谅。因为孩子不真的理解他的行为给他人的损害以及“对不起”正是一种补救,这个三岁不说对不起的孩子长大依然可能是个礼貌、体贴、善良的人。
  
  同样,三岁孩子的谎言更不是“不诚实”的坏品质的预示。三岁孩子的智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区分现实和想象,更不理解回答问题的时候,告知他“真相”的重要,他想的是“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怎么回答才会获得大人的肯定和夸奖。有时候,离奇的谎言甚至是年幼孩子聪明(想象力和表达复杂事物与逻辑的能力)的表现。家长可以持续不断解释什么是真话,要说真话,但是大可不必对孩子的谎言失望或者过于严厉。
  
  甚至让人深恶痛绝和恐惧的“小偷小摸”行为,也主要是源于年幼孩子还没完全理解和建立“所有权”的概念,尽管他们会本能地认为自己的玩具都神圣不可侵犯。一个从教室或者公共图书馆悄悄地把小玩具藏在自己的口袋里(以为老师看不见的动作及鼓起来的衣服[转载]幼儿教育宜多样化而非专门化)的四岁小孩,长大并不会就是一个贼。大人看到孩子“偷”回一样小东西,不必脸色大变、心情紧张、嗓门提高,而是应该温和、认真、持续地解释和引导,并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过于严厉的体罚甚至侮辱,只会适得其反。
  
  回到幼儿多样化教育的主题,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年幼孩子什么都学、却什么都没学精,长大就会朝秦暮楚、没有恒心与毅力。孩子的品质和个性都需要培养与引导,但是必须考虑和适应孩子的年龄,循序渐进。一切超越孩子年龄的期望和努力,都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至于专才和通才,在实际生活中本来就是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市场,各有各的利弊,并非谁比谁更优。这更多地是个人的人生选择。有人追求卓越、渴望孩子有不凡成就,并为此不惜代价、愿意付出一切;有人选择庸常平衡的人生,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当然这只是两极,多数人都在这两极之间固定、或者徘徊,只是离哪一端更近。
  
  每个家长都希望让孩子的教育起步更早、更好。为此,家长要牢记拔苗助长的故事,唯一能够做的是给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学习不同的东西,受到多方面的训练。益处:
  
  1,有效利用孩子的时间。
  
  新鲜的学习内容,对孩子来说常常等同于一个新的游戏,对孩子的大脑是一个新鲜的刺激,同时容易使孩子保持较高的兴趣和注意力。孩子的接受能力如同一个容器(一个小水桶),其容量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大的,无论怎么苦心孤诣地训练,你都不能指望一个5岁孩子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正如不能指望1岁的孩子摘掉尿布(“天才”孩子不在讨论之列)。家长往一个水桶(比如数学)无论注入多少水,孩子能接受的最多的水也就是这个小水桶的最大容量;与其执着地对着某一只水桶做功,还不如多给孩子几只小水桶(不同学科和技能),这样水才不会浪费,孩子才会得到最多。
  
  2,当孩子的年龄不足够接受深度的时候,给予广度。
  
  多样化的教育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东西,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从而在年龄增长的时候为自己的学业以及人生方向做出更好的选择。如同恋爱结婚一样,当一个人相对成熟的时候,在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经验以后的选择才可能是明智的选择,在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的决定才可能是可靠的决定。
  
  的确,只有专注、执着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早早起跑,就让孩子过早地专注于某一学科或专长,从而丧失了接触更广泛的领域、充分了解自己以及发展其它兴趣的机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一定广度的基础上应该选择性地逐渐缩小和集中训练领域,加强深度。
  
  幼年恰恰是充分利用时间成本,建立广度的最佳时机。
  
  3,提高孩子的童年质量。
  
  孩子最天经地义的需要是玩耍游戏。当我们自己人到中年,才会深刻理解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的宝贵。一个快乐的童年,是父母最希望给予孩子的礼物之一。适合孩子年龄的学习内容在好的老师的指导下,都可以成为增加欢乐的有趣的游戏。比如,没有一个孩子看见一池碧水不跃跃欲试,没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不想当ballerina(芭蕾舞女演员),没有一个男孩看见网球拍想念起来一显身手……当然,当你决意像培养世界游泳锦标赛冠军那样地训练一个孩子,孩子只会看见水就生厌甚至反抗地尖叫。
  
  除了健康的饮食、温馨的居所、适当的玩具、精心的照料、耐心的陪伴、新奇的旅行等等,你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提高孩子童年的质量,宽松的多样化教育是其中之一。
  
  你不能在孩子第一次用手指按下钢琴的一个按键的时候,就开始计算孩子何时能考过八级,甚至已经幻想一个聚光灯下的钢琴家。在给孩子提供合乎资质的老师和正规、正确的指导的前提下,你只要想,你的孩子多了一样游戏,多了一个快乐的源泉。而你的回报是:当你的孩子骄傲、兴奋地向你展示他/她的新本领(比如不成调的曲子),你感到发自心底的快乐。
  
  父母们听到最多的、也让人最感压力甚至焦虑的话,莫过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输赢看的是终点、而非起点,相对于一场竞赛的漫长,起点的动作的绝不是成败的决定因素。相反,想象一场长达10个小时的长跑,起跑前的热身与准备——getting ready,比早几秒钟起跑重要得多。
  
  给予孩子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人格,甚至一个美好快乐童年的回忆,对他/她一生的成功与幸福的影响都远远比孩子小时候学什么、学多少更重要。为此,你需要的投资与你有多少钱关系不大,而是你能够给予孩子多少爱。

 

编辑sunny

上一篇:幼儿教育脑残行为根源何在?

下一篇:丁永勋:幼儿教育要根治“从娃娃误起”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