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蛊惑人心的口号
作者: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5-04-14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在近些年来,一些大众传媒上频频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口号。
早期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起始。很显然,这口号是专门喊给学龄前儿童的父母们听的。
家里没有小孩子的,这句口号与他们没有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听到看到了也会无动于衷。
要是家里正好有学龄前儿童,年轻父母听到或看到这句颇具煽动性的口号,会立刻触动每一根神经,那“动静”可就大了:
“把小孩子的成长比喻成‘赛跑’,比喻贴切,言之有理!‘起跑’时要是比别人动作慢了,哪怕只是一舜间,就可能在整个竞赛中一输到底。现在,家里就这么‘绝无仅有’的一个,要是因为起跑迟了一步而在社会竞争中一败涂地,那可就惨了!”
紧接着,马上付诸行动,实施超前教育:
孩子还不到一岁,就开始教认字读书;一两岁时,就教孩子孩子背唐诗;三岁的孩子学外语,四岁的孩子学钢琴……
迷信这个口号会打乱孩子身心发展的秩序
被这个口号鼓惑的许多年轻父母,置孩子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水平于不顾,“任意”超前进行智力开发,“强行”发展特长,争先恐后,尽可能让孩子“抢跑”,以先发制人,捷足先登,占据“制高点”。这样,就使肩膀还很稚嫩的孩子,过早地背上了生活的“十字架”,承受着不堪重负的压力。本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幸福生活,刚开始不久,便草草地结束了。这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也打乱了孩子身心发展的秩序,从长远看的确是有害无益的。
当今的社会是个竞争社会。但也没有必要把社会竞争提前到学龄前阶段,急赤白脸地把不谙世事的孩子推到激烈竞争的第一线。
如果说孩子们入学以后,“升学”带有“竞争”性质的话,那么,学龄前儿童的生活却应该是平静、快乐、无忧无虑的,就是升班也不需要竞争。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入托、入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依次由小班进入中班,由中班进入大班,无需进行任何的考核、筛选、淘汰。
年轻父母们都知道,学龄前的孩子们升班,唯一的考核标准,仅仅就是年龄大小,没有任何其他的附加条件。不管孩子学到的知识多少、能力强弱,没有特殊情况,到了一定的年龄,该升班就悉数升班,无一例外。
到了入小学的年龄,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也都要就近入学。不允许进行考试,无须乎进行竞争,也不能带有任何附加条件,进行筛选和淘汰。这给心理还很脆弱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不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对孩子们眼前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一出笼,“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打破了年轻父母心理上的平静,再也坐不住了,立刻投入“战斗”。
孩子的成长、成才不是“短跑”而是“长跑”
这个屡屡出现在大众传媒的口号,貌似有道理;但只要稍一琢磨,你就会发现,它是没有道理的,不是一个科学的教育理念。实际上,这是典型的“早期教育产品的商业广告”。
一个人成长、成材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不是采取一些“突击性”的措施,就能立竿见影,立刻成材。要促使孩子健康成长,为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孩子小时候,做父母的必须要保持平和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科学地全面地进行培养训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可持续发展”,发展才会有“后劲”。
即或孩子的成长、发展就像是在“赛跑”的话,那也不是在赛“短跑”,而是在赛“长跑”。上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至读硕士、博士、博士后,这个过程需要一二十年,相当漫长,类似“长跑”。如果一个长跑教练,任意鼓动参赛运动员“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话,那么,他不是蒙昧无知的“冒牌教练”,便是别有用心的“黑心教练”。
孟子说:“其进锐者,其退亦速。”长跑运动员如果起跑时跑得太快,用力过猛,体力肯定丧失得很快,速度必定会很快地降低下来。就是在起跑时占有一定的“优势”,那也是暂时的,维持不了多久。由于起跑用力过猛,把“劲儿”都给使绝了;到该“冲刺”决定胜负的时候,却精疲力尽,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如“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干着急,使不上劲。“沉舟侧畔千帆过”,只能眼巴巴看着别的运动员,一个接一个地从自己身边冲向终点,而自己却望尘莫及,落得个“一败涂地”。
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是这个道理。
鼓吹这个“口号”的都是为获不义之财
把这种口号喊给年轻父母听的,有两种人:
一种是混迹于儿童教育领域的张悟本似的“假圣人”——“冒牌学者”。这些人根本没有教育专业背景,通过伪造学历,编造名目繁多的“学术头衔”,欺骗舆论,一夜“成名”。以教育专家的身份到处做报告,夸夸其谈,迎合家长不正常心态,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无非是哗众取宠,欺世盗名,以获取不义之财。
另外一种人,便是丧失良心的文化商人。声嘶力竭地吆喝这种口号,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是向没有培养孩子经验的年轻父母,推销伪劣假冒的早期智力开发或儿童保健“商品”。利欲熏心的文化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心只想骗取“昧心钱”,根本不顾对孩子的伤害,充当了孩子的“杀手”。家长要小心上当。
家长们必须明白,广告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是文学创作,不是“新闻语言”。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广告词常常是夸大其词、耸人听闻,甚至无中生有。以迎合一些家长的口味,引诱家长上钩。年轻父母们一定要冷静,切莫轻信。
- 相关博文:
- 一个人责任心的体现——细节的...永不放弃阅读人气:769
- 一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荣儿阅读人气:1008
- 品味男人心目中的完美妻子辉辉阅读人气:1188
-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浅浅笑靥阅读人气:1718
- 我只想见到爸爸妈妈,一个留守...m279437065阅读人气:36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谁有大班运动会的口号?撒撒娇阅读人气:442
- [园长管理]一个幼师如何快速成长为一个成...蔷薇阅读人气:1143
- [园长管理]做为一个家长我们如何向自己的...阅读人气:1592
- [教师工作]如何做一个和孩子打成一片,又...做孩子的天使阅读人气:1886
- [教师工作]小孩子总是一个人玩儿,有原因...不爱豆腐阅读人气: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