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儿在园安全感

作者:王红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10-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给幼儿营造安全、宽松、和谐的环境,既要高度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又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安全需要的安全感是影响人心理健康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见,给年龄尚小的幼儿以足够的安全感是非常必要的。何谓安全感,至今说法不一,我国的学者结合本土研究提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在幼儿园工作实际中,应贴近幼儿生活实践的实际需要与经验范围探寻使幼儿形成良好安全感的管理模式。那么,从“物”和“人”两个角度出发,该如何增强幼儿在园的安全感呢?
    以幼儿为本,营造安全、温馨的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生活经验少、抗挫折能力差等年龄特征显示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需求非常简单——那就是安全。怎样让幼儿对幼儿园生活感到安全呢?我们教师常常这样来做:环境的布置色彩鲜艳、温馨、儿童化,有家的感觉——这都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从幼儿的角度,让他们能熟悉接纳这个环境,对班级环境有一种有力的确定性。我们是这样做的,先和孩子一起了解什么是危险源。从环境的角度讲,危险源是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之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危险源。从幼儿的角度看到的危险,是我们成人注意不到的,例如:有的孩子把红色危险标志贴到桌子边上,有的贴到了小椅子的腿上,孩子的理由都很充分:“他上次推桌子挤到我的手了,很疼!”“他上次举起小椅子,碰到我的头了!”……在这些孩子们自己发现的危险源上。我们也用红色标志提醒孩子注意,然后引导孩子分析危险发生的根源。从此,班里孩子再也没有发生这些危险的行为了,这个“大家庭”显得比以前和谐多了。请幼儿来查找危险源,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判断、动手操作能力,也使老师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到危险的存在。实践证明:让幼儿参与危险源的查找,增强了幼儿对班级环境的确定性和可控感,增强了幼儿对班级生活的安全感。
    以幼儿为本,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
    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儿童是否感到环境、他人对他有没有威胁,通常取决于教养孩子的成人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见,良好人际关系的塑造在增强幼儿安全感中的作用之大。在人与人之间同样存在着影响幼儿安全感的“危险源”,我们应当努力识别并加以避免。《纲要》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首先,班级保教成员之间要团结、和谐。
    保教人员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分工不分家,相互和谐配合,即使产生了一点小摩擦,在解决问题时也要避开孩子。如果保教人员之间关系紧张,甚至经常吵架,耍脾气,孩子待在旁边也会感到害怕,感到恐慌,感到一种环境的“不确定性”,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这个“家”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同时,老师也要利用一日生活、教育活动等形式,让幼儿懂得小伙伴之间要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像我家,增强幼儿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教师给幼儿的爱应既充足又得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有慈母般的关爱,同时要言而有信,这样,幼儿才会感觉在园有他最信任的人,在心理上才不会感到有不确定的风险预感。
    在信任感建立的基础上,教师对孩子的行为要正确引导。如现在的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听得表扬,听不得一点批评,老师总是“你真棒!太聪明了!”使孩子患上“表扬依赖症”,这样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体验和原动力,常常会很情绪化,缺少安全感。因此,教师不要滥用表扬,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要说明幼儿受到表扬的理由。
    相反,当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用“你真笨”此类伤自尊的话指责孩子,而应在“如何做”上给予具体指导。对于个性强做错了事又不愿承认错误的,教师不要急于追究错误的大小,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其承认错误上,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就是好孩子,但做错了事不肯承认就是错上加错,懂事的孩子不这样做。待孩子认错后,肯定他的进步,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及其严重程度、不良后果等。教孩子应怎样做,让他从中接受教训,为今后正确的行为打基础。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让幼儿有一种亲近感,给孩子心理充足的营养,才会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以幼儿为本。营造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家长之间能做到互通、互助,才能消除一些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危险源”,从而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一)让家长学会关注孩子情绪的细微变化,给以正向疏导
    教师每天要带一群活蹦乱跳、生活经验尚少的幼儿,工作琐碎而繁杂。对幼儿的心里细微之处的洞察难免有不周之处,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给幼儿园的工作以“补助”,也可给幼儿的心理发展以良好的影响,增强幼儿在园的安全感。从图画书《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中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故事开始,克丽桑丝美美菊花很欣赏自己的名字,但到了学校小伙伴取笑她的名字,为此,她的情绪低落:“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回到家后,妈妈说:“你的名字很美!你就是你!”爸爸说:“你的名字完美无缺!”并且给了克丽桑丝美美菊花一晚上的亲吻与拥抱。第二天,克丽桑丝美美菊花又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去了。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是家长的帮助,让孩子重拾自信,能勇敢地面对挫折,让在园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危险源”得以“消除”,增强了孩子对“事件”的控制感。
    (二)利用教师的专业引领,营造家长与家长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案例:A幼儿和B幼儿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为一件玩具而争吵起来,并相互抓伤从而导致双方家长之间产生矛盾甚至敌意。在园长的劝
说下,让家长意识到事情的僵化与双方家长的争吵对幼儿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家长也确实感觉到近两天孩子情绪的低落,失去了原有的天真与活泼,对孩子的身心的确起了不良影响。斟酌情况后,他们都表示愿意冰释前嫌,而两个孩子看见家长握手言和,心中的恐惧与不安顿时消失,脸上再现灿烂的笑容。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为:首先,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处理同伴间的关系,学会一些沟通的技巧,使同伴间和谐相处。其次,幼儿园应利用家长会、宣传栏等形式,让家长明白幼儿之间的争吵与打架行为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幼儿学习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过程,是幼儿个性品质得到锻炼的好机会。应鼓励孩子学会独立地解决“小矛盾”,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不要随便介入孩子间的冲突。幼儿同伴间、家长间和谐的关系,有益于增强幼儿在园的安全感。
    总之,安全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我们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善于从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入手,识别并消除影响幼儿安全感形成的“危险源”,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编辑:cicy

关键词:幼儿安全感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问题热议中的冷静思考

下一篇:基层幼儿园调查:如何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