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作者:李建芝 来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机关第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1-2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家门,来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外出务工人员的孩子大部分仍然留在农村老家,形成了大批“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由于常年不能生活在父母身边,成长过程中缺失亲情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容易出现交往障碍,导致性格缺陷和其他不良行为。以下以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为例,分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交往状况
丰县地处苏北农村,是农业大县,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大批男女青年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受户口、经济条件、个人精力、工作环境等限制,他们的孩子被迫留在农村老家,成为“留守儿童”。以我园为例,全园1200多名儿童中有近200名农村留守儿童,约占总数的17%(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约为20%),并且近几年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与全国各地的农村留守儿童相比,丰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有共性之处,又有其独特之处。共性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约占90%以上)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平时很少与父母交流;其二,在外务工的年轻父母不了解学前教育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误以为只要保障儿童有吃有穿,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其三,年轻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为初、高中毕业生。除此之外,丰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还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监护人大多为农民;二是父母与儿童不仅面对面交流的次数很少,电话交流、网络交流也很少:三是年轻父母头脑中新旧交杂的“不定态”认识,对农村留守儿童有着不良的影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很难享受到亲子共处的快乐,也难以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情感的发展处于不利地位,其交往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焦虑、忧郁、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一些儿童甚至有攻击性暴力倾向。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对城镇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缺乏接触、融入的自信。在与其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胆子小、疑心重、反应慢或伪装强势等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的成因分析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时刻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交往障碍既有教育外部的因素,也有教育内部的因素。
(一)被委托监护人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较低
丰县农村留守儿童的被委托监护人(祖辈家长)大多是年龄在50岁至70岁之间的农民,这些农民文化程度低,处于文盲与半文盲之间,他们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现在仍然没有脱离农村。祖辈家长没有离退休工资,每天除了接送孩子外,还要急匆匆地回到田地或厂房做工。农忙之际,他们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送孩子上幼儿园。
祖辈家长大多不了解学前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奠基作用,不知道孩子与成人心灵沟通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就算完成了子女交给自己的“任务”。与城里的家长相比,他们经常有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由于他们长期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这种“感觉”难免会影响到儿童,从而导致儿童在交往中或者自闭畏缩,或者缺乏自信,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对其他儿童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二)监护人在教育理念和认识上存在误区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父母)在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然而,他们小时候大多没有上过幼儿园,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监护人认为幼儿园只是供儿童玩耍的地方,学前教育无关儿童今后的成长。
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不了解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偏重于从物质上关爱儿童,一味地以新玩具、新衣服等物质弥补不能陪伴儿童的歉疚之情。他们较少注意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加上经济拮据等原因,他们很少通过电话与孩子倾心交流,有的父母甚至一个季度或者一年才与孩子联系一次。他们工作紧张,加之交通不便,很多父母一年只能回家和孩子团聚一次。而在短暂的团聚期间,有些父母即便能发现孩子的缺点,却因为担心自己的管教惹老人生气,或担心孩子因此更加疏远自己,最终听之任之。孩子的缺点和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难免会形成交往障碍或性格缺陷。
(三)学前教育工作者重视不够
有不少学前教育工作者尚未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更谈不上针对他们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本地的一次幼儿教育研讨会上,笔者随机选取了五位幼儿教师,请他们介绍本园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并据此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有两位教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两位教师说得不着边际,只有一位教师能详细地介绍本园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并指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可见,学前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导致他们的成长过程缺乏专业人员的特殊指导与介入,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
三、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的应对策略
从以上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的成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预防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障碍的问题不仅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而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广泛宣传,营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幼儿园要借助各种宣传渠道,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引导全社会形成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具体来说,幼儿园可以利用本地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还可以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关工委、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联合开展一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如与妇联联合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之家"“代理妈妈”等活动:与团委联合开展“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邀请关工委联系相关人员看望、慰问农村留守儿童,并赠送礼物;与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建议其制订切实可行的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实施方案,下发给各幼儿园并监督实施等。
(二)加强沟通与培训,实现家园共育
作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理应得到幼儿园和家庭更多的关爱和关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被委托监护人大多缺乏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教养方法,这就需要幼儿园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幼儿园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教园地、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养方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可以利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开展多种多样的亲子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家园联谊活动,通过让农村留守儿童给家长表演节目、绘画、写信等,使农村留守儿童思念父母的情感得到有效释放,增进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感情。
(三)强化责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爱护
农村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利环境和因素,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同时,在活动中要注意创新方式,注重实效。
结合我们的尝试和实践体会,以下几种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①教师可以认养一至两名农村留守儿童,定期带他们回家,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②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教师要注意对症下药,耐心倾听,多与他们谈心,因为这些儿童的感情特别脆弱和敏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个体差异;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拉近农村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的距离,如借助幼儿园的网络视频,让农村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④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宽松的班级氛围,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班级集体中。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合理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Ann、阅读人气:1114
-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1240
- 我只想见到爸爸妈妈,一个留守...m279437065阅读人气:344
- 父母怎样巧妙应对厌食儿童小杨16阅读人气:749
- 幼儿视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小董阅读人气:1200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策略有哪些...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984
- [教师工作]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小白阅读人气:6504
- [教师工作]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小蛋蛋阅读人气:3051
- [教师工作]对儿童身心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dingyanfei阅读人气:2178
- [教师工作]应对家长小燕子超人阅读人气: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