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管理:尊重孩子,让爱更加单纯

作者:徐刚  来源:上海闵行区依霖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9-06
我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我们终日忙碌,却似乎总也无法真正与幼儿成为朋友,幼儿教育太难做了。我还常常看到同行们不懈地探索研究,却总也达不到目标,因此倍感沮丧。我也经常在迷茫中自问:怎样才能让幼儿教育真正成为全心全意为幼儿的教育?我为此经常反思:尊重幼儿、给幼儿自由真有那么难吗?在这里,我想和同行们聊聊我的思想和我的故事。
 
“让环境说话”——五星级酒店之行的收获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刚出台。当时,我作为上海地区唯一一所《规程》试点园(上海杨浦区延吉幼儿园)的园长,要带领全园教师在一年时间内从幼儿园管理、教育教学实践、家长工作和幼儿发展评估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如何贯彻落实《规程》加以研究。在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问题时,我们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以寻求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但觉得很难用简单、深刻的语言来诠释。如,最初我们提“美化幼儿园环境”,后来主张“创设儿童化的教育环境”。再后来我们又将之提升为“让环境为教学服务”,等等,虽说提法不断地变化,内涵也不断地丰富,但仍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我们曾反复问自己:究竟怎样的环境才适合幼儿?怎样创设环境才能体现对幼儿的尊重,且能不断促进幼儿的发展?
 
直到有一天,我好像找到了答案——“让环境说话”。
 
199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受朋友之托到上海当时最高档的五星级酒店去见一位从台湾来的先生。由于一天工作劳累,再加上途中晕车呕吐,我整个人面色苍白、头发凌乱。快到约定时间了,我一路奔跑进了酒店大堂。突然间,我紧急停步,下意识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用手理了理凌乱的头发,搓了搓脸,整理了一下衣角,慢慢呼了口气,才又缓缓继续向前走去。
商讨完事情依旧原路返回,路过之前的地方,我情不自禁停下了脚步,我疑惑地问自己:刚才是什么原因促使我紧急“刹车”的?环顾四周,宽敞明亮的大堂,干净得能照出人影的地面,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四壁。衣着整齐、气度优雅的人群……忽然间我明白了,刚才正是这无声的环境让我收住脚步的。这时,“环境会说话”这几个字忽然跳出我的脑海。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幼儿园环境该如何创设,此时有了答案——“让环境说话”。字虽说只有几个,内涵却很深刻。这里的“环境”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环境,还包括精神环境、人文环境。
“让环境说话”说的不是“成人的话”,而是“儿童的话”,即要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发展,给儿童成长需要的环境,让儿童感受到快乐和自由。“让环境说话”是要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感受成人为他们打造的“乐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将环境“告诉”他们的一切内化成自我的知识与感悟,最终形成真正的自我,“说出自己的话”。
正是秉承“让环境说话”的理念,那以后,我们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开展幼儿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例如,我们通过“社会实践课程”“感恩课程”和“劳动课程”等系列活动,让幼儿感悟到“在成长中人人为我,我长大了要为人人”的深刻道理。在社会实践课程中,我们让幼儿串门子、走街头,访问农庄、菜场、超市、小店等,感受“人人为我”;在感恩课程中,我们通过各种节日庆典活动让幼儿真切体验到为什么要感谢亲人、朋友等“为我之人”,为什么要感谢社会、大自然;在劳动课程中,我们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的快乐,领悟到“要为人人”的道理。就这样,我们把很多看似深奥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传递给了幼儿。这些活动花费不大,操作性强,适合幼儿的天性,孩子们乐此不疲。同样的活动重复做了三年,幼儿每做一次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意义。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受渐渐渗透到了幼儿心灵深处,成为幼儿一种自觉的意识。
怎么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呢?只要你摒弃教育者的身份,经常问一问:“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喜欢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活动吗?”你就一定能领悟个中奥秘。很简单,也很单纯。
 
“问题抛接球”——观看足球赛的感悟
 
我是一个足球迷,中国足球的1994至1995年赛季,几乎每场球赛我都看。一次,上海电视台报道了申花队赛前的作战方案,一套一套的,很仔细,也很完整,如同我们准备教案。但比赛一开始,偌大一个球场,两队人马你来我往,迅速传球、接球,球员们似乎早把预定的计划抛在脑后了,大家都根据现场球路的变化而变化。我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小小的足球,眼前这一切一下子幻化成了精彩的教学现场:教师和孩子围绕一个个问题积极地互动,就如球场上的球员围绕足球积极应变,在一抛一接中形成互动式的学习和讨论氛围,让幼儿不断地反刍消化所积累的经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抛接球”式的提问、讨论,正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最佳教学互动方式。
要想达到“抛接球”式的教学互动效果,选好问题是关键。那么,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呢?众多研究表明,来自幼儿的问题是最好的问题。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从他们感到好奇的、一知半解的问题入手去设计教学活动。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主题课程行进式操作方案,即:让幼儿根据主题提出问题→将问题归类,让幼儿和教师、家长一起收集资料→幼儿设计问题海报→教师根据问题设计主题网络→制订解决幼儿所提问题的家园共育方案→师幼、家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开展围绕问题解决的“智力大冲浪”。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在“一抛一接”中使互动更充分、更有效。
有经验的教师常说:“如果不顾幼儿的问题,活动设计就会没了底气,就会失去支撑点。”的确,如今的幼儿教育早已过了教师拍拍脑袋一言堂的时代,教师和幼儿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幼儿会向教师提出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激发教师灵感、帮助教师找到走入幼儿心灵、开发幼儿智慧潜能的金钥匙。总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可以变,唯独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教育目标不可变。教师把握好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幼儿来提供教育内容或素材,就这么简单,这么单纯。
 
“我和孩子一样高”——孩子的画带给我的震撼
 
曾经在和其他老师交流时听到这样一个生动的案例。一位教师让幼儿画妈妈。有的幼儿画妈妈穿着漂亮的时装,有的幼儿画妈妈穿着围裙在做饭……其中一幅画引起了教师的注意,画中的妈妈躯体非常大,头却很小很小,看不清楚妈妈的脸。教师百思不得其解,问这个孩子为什么把妈妈画成这样。这个孩子十分肯定地说:“妈妈就是这样的。”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教师。直到有一天,这个孩子的妈妈来接孩子,孩子在鞋柜边上穿鞋,教师同妈妈攀谈了几句之后,便蹲下来帮助孩子一起整理东西。就在抬头的那一刻,她终于找到了困扰她已久的问题的答案。原来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到的妈妈,就是画中的那个样子。经过交谈,教师得知这位妈妈从不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孩子永远是抬着头看她的。于是,在孩子眼中,妈妈的脸永远是模糊的。
听完这个例子,我陷入了沉思。突然,我的脑海里蹦出了“我和孩子一样高”这几个字。我们曾苦苦思索怎样走进幼儿的心灵,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为什么?因为,我们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发号施令,总是自以为是,我们从来没有蹲下身子或跪下来与幼儿平视,我们从来不曾用心真诚地去解读幼儿眼中流淌出来的真正需要。
于是,我要求幼儿园所有教师在与幼儿相伴时一定要蹲下来或跪下来,与幼儿四眸对视。我倡导“我和孩子一样高”的儿童教育观:外在形体一样高,拉近“我”和幼儿心灵的距离;四目相视,让我们读懂彼此的情感与需要;心灵交融,让我们感受彼此的爱与关怀。
一个真正懂得儿童的成人,在看到儿童做出的令人费解的行为时,能在30秒钟之内迅速将思维自然调整到与儿童相同的年龄层次,以试图理解他、读懂他。例如,可以自问:“我小时候也会这么做吗?”然后通过与之平等对话,作出正确引导。就这样,很简单,也很单纯。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徐园长,您今年几岁了?”我说:“8岁。”她懵了。我说:“我是一个孩子王,永远比孩子们大两岁。”
无论组织怎样的活动,请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只有能让幼儿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才是好的活动;无论设计怎样的活动,请尊重幼儿的兴趣,只有能让幼儿孜孜不倦、忘我投入的活动才是有效的活动……无穷尽的“无论”,都在最简单、最单纯的内容里——尊重幼儿。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园管理:改变,从倾听开始

下一篇:幼儿教师心灵感悟:换位思考 放下自己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