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精细化”成为园所发展的绊脚石
作者:陆安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上传时间:2013-01-19
“精细化”管理是当前校长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时髦词语。为了落实所谓的“精细化”管理,一些校长挖空心思想出了很多管理的“秘诀”,诸如强化坐班制、强令教师在出勤机上打卡、硬性规定课堂教学流程等。这些做法,貌似加强了学校管理,实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在企业管理领域盛极一时的“精细化”管理,因其精细,抛却了人情、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被我们的一些校长看中,随即拿来为我所用。于是,“精细化”管理就成为校长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时髦词了,且在管理实践中加以落实。
于是乎,泰罗的那套技术理性主宰的效率主义,从企业的车间转移到了学校的课堂。将“精细化”奉为圭臬的校长们,挖空心思想出了很多管理的“秘诀”,诸如强化坐班制、严格出勤、强令教师在出勤机上打卡、硬性规定课堂教学流程等。笔者到过的学校很多,看到的景象也不少,每每发现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涌上心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过度“精细化”贻害无穷
“精细化”管理甚嚣尘上、风靡一时,与当下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的风气遥相呼应,成为教育短视的一种表现。作为学校法人的校长,固然承担着学校管理的重任,但仅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迄今为止,还没听说有哪一所历史名校是单纯靠严格的管理而出名的。名校之“名”,在于科学化的管理,更在于人文化的底蕴。丢弃文化底蕴,一味地强化管理,到头来只能是舍本逐末,走向反面。一些校长在没有有效管理机制约束的情况下,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却非常严格地约束教师、约束课堂,最后落到孤家寡人、落落寡合的境地。一些原来好端端的学校,最容易在这样有独裁意识、说一不二、管理至上的校长率领下,步入混乱无序、质量滑坡的下行道。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遇上一个有文化底蕴、有独立思想、有科学精神、有远大抱负的校长,无疑是一件幸事。这样的校长,会在管理与文化的博弈中恰到好处地谋求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诚然,现在的校长,领导一所学校着实不易。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打点,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瞬息万变的发展需要适应,这些都在考验着校长的“执政”能力,确切地说,是挑战校长的“职业”智慧。学校的经费、校舍的改建、教师的待遇、学生的发展、课堂的质量、社会的声誉,汇集到一起,就是一所学校得以安身立命的“软实力”。那些一味地、执著地追求“精细化”管理的校长,我们不能怀疑其初衷的正当与善意。抓考勤,不就是为了让教师能够一心一意在教育教学上倾注心血吗?抓教案,不就是为了让那些在教育教学上处于弱势的教师尽快成长吗?抓课堂,不就是力求改善薄弱课堂并进一步优化所有课堂的结构吗?不抓这些东西,一个学校的“软实力”就会受损和削弱。作为校长,谁愿意看到学校在自己的任期内走向没落和绝境呢?
笔者在此没有否定管理的意思,学校应该且必须有管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有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仅有管理行不行?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不需要那种以“精细化”自诩的管理,那是一种以牺牲人文、扼杀个性、漠视文化的低层次、低俗化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贻害无穷的过度管理,也是一种非科学的管理,势必会逐渐被科学化的管理所取代。对于学校来说,仅有管理是不行的,管理与文化,是学校腾飞的两翼,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失缺了一面,片面强调和渲染另一面,只能剑走偏锋,误入歧途。唯有科学管理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才可以相得益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实力提升。
抹杀差异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致命伤
科学化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科学化的管理,建立在民主监督、科学论证、以人为本、程序公正的基础之上,是对校长的人格、人品、德行、素养、学识、能力的综合验证,也是对真正教育家的呼唤。
校长的职业化、专业化,在教育改革突飞猛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正在推进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一般来说,校长应当源于教师又高于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佼佼者,才能设身处地地尊重教师、了解课堂、理解学生,才能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选拔机制上的疏漏和弊端,往往会造就一些“外行领导内行”的校长。于是,说外行话,干外行事,便不可避免。
就目前状况来看,学校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校长的致命伤,在于用“精细化”管理的“一把尺子”来培养教师、打造课堂乃至教育学生。
课程改革中,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已经是陈旧落伍的做法了。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用“一把尺子”来评鉴教师和课堂的行径,如今依然大行其道。与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成长经历、学习背景、认知特点、个性风格迥然有异,怎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呢?
笔者曾经无数次地见识过一些学校制订出翔实的教师培养方案、具体的课堂评价标准,美其名曰:“尽快打造一流的名师、一流的课堂。”这显然是一种浮躁的表现。须知,名师不是一蹴而就的。抹杀教师的差异,以培养的名义制造出的只能是迅速蹿红的投机者。课堂是激情、智慧、学识、能力交织出来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情境。对于一个真正的名师来说,追求一堂高质量的课,尚可遇不可求,不是俯拾即是、唾手可得的,更何况是在功利思想指导下,用所谓尽善尽美的评价细则“诱导”和“规范”出来的课呢?
名师的成长,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那就是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勤于实践、坚持个性、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舍此,别无捷径可走。名课堂,是教师穷其毕生精力所积累的才识的尽情释放和发挥,苏霍姆林斯基“用一辈子的时间备一堂课”的精神,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其真理的光芒。
学校发展需要规范但更需要文化
当一所学校百废待兴,要走出低谷,不能不用“管理”的武器,以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建章立制、科学管理是必要的,也是正当的,但管理一定要适时、适当、适度。毕竟,管理不是万能的,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尤其是面对大量的、作为人而存在的师生员工。
学校基于自身历史、传统、经验乃至区位优势、师资队伍、教学特色而形成的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没有规范的时候,需要有规范;没有管理的时候,需要有管理。当有了规范、有了管理之后,学校要向高位发展,只能依靠文化的支撑了。文化,对于学校来说,显性与隐性并存,物质与精神同行,行为与思想协调。搞几尊校园雕塑,写几句校训、校歌,设计一个校徽,等等,这些物态的东西,只是低层次的文化。学校文化应该向更高、更雅、更深的领域进军,诸如提炼学校传承的精神,将学校历史精华内化进每一个师生的心中,大胆尝试校本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制符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个性化课程,为教师自我设计、自主实施并得到学校全力支持的专业生涯规划提供平台,及时总结和提炼学校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经验,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而不是拔苗助长般地培养名师和名课堂。
学校文化重在内涵而不在于形式。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有义务率先垂范,做昂扬奋发的学校文化的倡导者和引路人。校长的言行举止,应透射出一种文化的素养,在全校师生面前,要以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风度出现。在管理学校时不忘自己肩负的人文职能,要尊重师生的个性,尊重教师的生涯设计,尊重每一个教师对每一堂课的设计选择,当然以不偏离教学任务为基本前提。如此,校长离教育家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学校也就会成为充满人性关怀、意义充盈的美好空间。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不让宠溺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summer777阅读人气:759
- 平等是成功的绊脚石wudaifeiyang阅读人气:613
- 幼儿园办园思路与园所发展方案宝贝.真棒!阅读人气:865
- 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和需要牛牛草阅读人气:713
- 孩子人格发展的最佳期限牛牛草阅读人气:69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男幼师有发展前景吗紫晓阅读人气:785
- [教师工作]如何不让“写教学反思”成为教...夏路阅读人气:1789
- [园长管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需要关...花语阅读人气:1219
- [教师工作]教师教学行为与幼儿独立性发展Miss.Sugar阅读人气:1782
- [园长管理]幼儿教师转为园长金泡泡阅读人气: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