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的描述无声的支持
作者:阳睿 来源:成都军区机关第一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7-06-28
师幼互动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理念和目标的重要因素,而教师语言作为师幼互动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质量和水平。在过去和孩子进行互动时,我们常常会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和孩子交流:表扬(你真棒!你真聪明!)、提问(你在做什么?你的这件作品是用什么做的?)、讲道理(不要争抢,你们应该学会分享)等等,这样的互动形式看似在给孩子很好的教育,可结果却是我们和孩子的谈话非常容易变得僵化,无法持续。那么什么样的语言互动可以支持孩子表达他的意图,帮助孩子积累和提升语言经验?什么样的语言互动会让孩子和老师间的交流变得更加自如和丰富呢?
实践海森高主动学习课程以来,我发现“描述”策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对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客观的重复和描述,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信任,可以让老师很快地了解孩子的游戏意图。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描述方法。
当分离焦虑发生时,用“认可描述”接纳幼儿
小之: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要回家,救命啊……(哇哇大哭伴随拳打脚踢)
妈妈(老师和妈妈交流后,请妈妈配合也用描述孩子情绪的方法和孩子告别):妈妈知道你现在很伤心,想回家,那妈妈再亲亲你吧。(妈妈温柔地拍着他的背)
小之:哇哇哇……我不要你走。
妈妈:下午你吃完晚饭我就来接你,妈妈一定争取早点来接你,但现在妈妈必须要走了,要不然上班要迟到了。(亲了一下小之的额头,妈妈离开了)
小之:哇哇哇……妈妈,你不要走。
老师蹲下来:老师知道你现在很伤心,你很不想让妈妈走,你想妈妈一直陪着你。
小之:嗯,我想要妈妈陪我一起玩。(抽泣)
老师:你想要妈妈陪你一起玩,想要妈妈陪你玩什么?
小之:想要她和我一起画画。(抽泣)
老师:你想要妈妈陪你一起画画,妈妈去上班了,她说等你吃完晚饭就来接你,现在老师陪你画画好不好?
小之:好吧。(大声地一边抽泣一边说)
老师:那我们去艺术区吧,如果你还觉得伤心还想哭就告诉我。
小之一边和老师走向艺术区,一边抽泣,但已经没有刚才的大哭大闹。几分钟后,小之投入到了游戏中。
“分离焦虑”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进入陌生的幼儿园后,首先要经历的一次挑战。按照以往的惯例,面对哭闹的孩子,教师的做法通常有顺其自然、转移注意力、用善意的谎言“骗”孩子,甚至强行分离等等,总之,是想方设法地不让孩子哭。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的入园焦虑更加激化或者不断反复,焦虑的时间也拖得比较长。我们虽然一心想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但实际上选择的方法却是逃避。
用“认可描述”的策略和孩子交流,效果就会变得截然不同。“老师知道你现在很伤心,你很不想让妈妈走,你想妈妈一直陪着你。”“你想要妈妈陪你一起画画。”当孩子(尤其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说不出来自己的情绪感受或想法时,老师帮助他说出来,这种认可描述能够让幼儿感到被尊重和关注,从而对老师产生认同和信任,对环境产生归属感,更快地克服分离焦虑。
当“看不懂”孩子时,用“事实描述”去了解幼儿的意图
情境再现
区角游戏时间,艺术区,淋淋将几种颜料挤在调色盘中,用画笔一直搅,一直搅……
老师:我看到你挤了红色、黄色和黑色的颜料,搅啊搅……
淋淋:对啊,你看,搅成了这个颜色。
老师:哦,这几种颜料混在一起,变成了灰色。
淋淋:嗯,灰色,就像变魔术一样。
淋淋停止了搅拌,用画笔将灰色的颜料在纸上画了一个又一个圆圈,然后看着老师……
老师:我看到你用灰色的颜料画了好多个圆。
淋淋:对啊,我画的是汽车屁股冒出的烟。
老师:哦,你画的是汽车屁股冒出的烟,汽车的尾气。
淋淋:对,就是尾气,尾气就是灰色的,一圈一圈的。
过去,当我们面对孩子种种令人不解的行为时,我们常常会用以下几种方式去和孩子沟通。
提问:你在做什么呀?你画的是什么呀?
鼓励:你画的这个小汽车真像!真可爱!(很有可能孩子画的并不是小汽车)
指责:你看你,怎么把几种颜色的颜料混在一起了,赶快收拾干净,下次不许了!
不恰当的提问有可能会打断孩子游戏,也有可能让孩子难以回答,产生畏惧和挫败心理;过于夸张或注重形式的表扬,有可能会让孩子注重结果,依赖外在的评价,而缺少内在的兴趣和动机;成人的主观意见或习惯可能会打击孩子的探索行为,更有可能打消孩子游戏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老师如果能够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用“事实描述”的策略客观描述孩子的行为和作品,就会自然而然激发孩子交流的兴趣。因为老师不带任何评价的客观描述能够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正在说的话或正在做的事情是被老师关注的,是有意义的,他还可以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掌握交流的主动权,围绕他正在做的事情基于兴趣展开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当孩子发生冲突时,用“传声筒描述”支持幼儿独立解决冲突
情境再现
区角游戏时间,欣冉心急火燎地来拉着我的手,说:“老师,依依把我的面具抢了。”我很快跟着欣冉来到了家庭区,并准备使用“冲突解决6步法”。
老师:我知道你有点着急,因为依依拿走了你的面具。
欣冉:嗯。
老师对依依说:欣冉说你拿走了她的面具,她很着急。
依依:我是在地上捡到的。
老师对欣冉说:依依说她是在地上捡到的。
欣冉:是我放在地上的。
老师对依依说:欣冉说是她放在地上的。
依依沉默了。
老师说:那现在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依依说:我们轮流玩。
老师对欣冉说:依依说她想和你轮流玩。
欣冉:我先玩3分钟,她再玩2分钟。
老师对依依说:欣冉说她先玩3分钟,你再玩2分钟。
依依:好吧。
老师对欣冉说:依依说可以。
老师对两个孩子说:欣冉的面具掉在地上了,依依不知道是欣冉的,就捡起来玩了。现在你们俩商量轮流玩,欣冉先玩3分钟,依依再玩2分钟,你们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开始玩吧。
在幼儿园里,同伴冲突随时有可能上演,过去老师常常要忙于面对告状的孩子和争抢的孩子发起的挑战。老师惯用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提问或指责:谁先拿到的?谁先动手打人了?你怎么能破坏别人的作品呢?
出主意、下结论:你把玩具还给她。你去那边玩。你用另外一张纸吧。
逃避:不要来告状,你们自己去商量。
我们发现,当老师扮演“法官”或“保姆”,评判幼儿或代替幼儿解决冲突和问题时,孩子是学不会独立解决冲突的。但是,如何支持幼儿独立解决冲突呢?老师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传声筒的角色,重复描述幼儿的话呢?
没有任何评判地重复描述孩子的话,可以创设客观、公正、中立的心理环境,幼儿能够安全专注地回顾事情发生的经过。在老师的等待下,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说出问题,学习倾听对方说什么,有什么感受。这个过程有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交往。
重复描述幼儿所说的事情经过,还能够帮助幼儿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方法。所以,语言的发展,也是思维的发展。
我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和孩子的语言互动并不是“教”孩子说话,或给孩子很多教导,而是支持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学会理解,学会思考。
(本文在2016年首届“海森高幼儿主动学习教育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摘自:《学前教育》2017.05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你去过那个无声的世界吗?一杯浓咖啡阅读人气:1532
- 无声的爱风儿飘飘阅读人气:2149
- 可爱的老师——音乐之声的玛莉柏拉图阅读人气:919
- 利用塑造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发声...凡鱼雨阅读人气:1365
- 感谢您长久以来的支持灵妖阅读人气: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