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支持

作者:刘晓晔 崔雪雁  来源:北京幼儿师范学校  上传时间:2011-04-07
随着城市核心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幼儿的社会交往问题日益突出,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在强调“同伴合作”、“分享”和“共同游戏”的同时,是否容易忽视喜欢独自游戏的小班幼儿呢?和中大班孩子相比,小班幼儿不那么活跃,游戏内容也简单得多。合作,这种由共同目的所驱动的同伴交往,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难度,即便存在一些貌似合作的游戏,更多的也只是游戏空间上的共享。从顺应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对其独自游戏予以支持。
对小班幼儿的独自游戏该如何进行支持呢?小班幼儿喜欢成人的介入吗?介入会不会干扰孩子的游戏?对孩子的独自游戏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合适吗?这一系列两难问题常常困扰幼儿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明确独自游戏对小班幼儿的价值。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某幼儿园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案例。
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童童正在摆弄几块看似极为普通的积木。他开始拿了几块长条的积木随便摆弄,后来他把积木拼成了一张床的样子。随后,他又拿起身边的一个玩具娃娃,放在了“床”上。童童前后看了看,又找来了一个圆形的板放在了娃娃的身上。他说:“盖上被子睡觉啊!”
过了一会儿,童童又取来两块积木,摆成了一把沙发的样子,然后把娃娃从“床”上拿了起来,“坐”在沙发上,又把那块圆板立了起来,说:“看电视啊!”
接着,童童又将两块弓形木拼在一起,放在了“沙发”旁边,把娃娃放在了圆孔上,然后轻轻说“嘘——嘘——”童童把这两块积木当作了一个马桶。
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价值之一就是充分展现幼儿的能力水平。案例中的童童平时在班上是很普通的男生,属于容易被忽视的儿童。但通过这个游戏片段,我们不难发现童童的思维特点与游戏水平。
首先,替代行为是一种表征行为,使用替代物进行表征意味着表征思维的出现。童童将积木替代为床、电视、沙发和马桶,赋予了替代物生活意义。
其次,替代物与原型之间的相似度意味着思维的抽象程度。童童的思维依然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为他寻找的替代物与原型之间保持着很大的相似性。比如,搭床的积木是方的,做被子的积木是扁圆形的。
再次,用同一物品进行多种替代意味着思维的变通与灵活性。虽然童童的替代行为比较初级,但也能从中看出思维的变通与灵活性。比如,他用同样一块积木,不仅做成被子,还替代成电视机。
最后,对物体进行简单改变后再用以替代,意味着创造性想像。童童把积木组合成床、沙发和马桶,虽然行为看似简单,但前提是童童能够对物体进行简单改变后再用以替代,这便是创造性想像的开始。
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还会惊叹于童童表现出的专注力。因为独自游戏往往是自发的,由幼儿自主控制,游戏时相对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少。在独自游戏中,幼儿正是按“自己的大纲”投入而专心地进行着活动。
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价值之二是能展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独自游戏中虽然没有发生交往,但是体现的却是社会交往情节。例如,童童模仿的就是他接触的社会生活,模拟了成人照料幼儿这一社会交往场景。
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价值之三是满足了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3岁左右正是幼儿自我意识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童童模仿的也正是成人照料自己的行为,比如帮自己盖被子、带自己大小便。通过这样的游戏,童童的自我感觉可以得到巨大的满足。
那么,怎样才是对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有效支持呢?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探讨。首先,明确支持不仅是过程中的干预和指导,还体现为教师根据对幼儿的了解,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上。案例中,表面上教师似乎并没有介入童童的游戏,但是事实上,教师的支持正体现在材料的提供当中。
其次,为幼儿提供低结构、可组合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身经验自由地进行表征。一开始,低结构材料可稍具形象,便于幼儿使用,不需进行加工。幼儿的替代经验逐渐丰富后,材料可以是组合的半成品,使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慢慢得到发展。
第三,给幼儿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好游戏的环境之后,教师需要耐心地等待,这种等待实际上就是对幼儿原始的游戏行为最好的支持。当幼儿的能力得以展现的时候,不要急于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应给孩子一个更大的空间,让他自由地表现。
编辑:cicy
 

上一篇:小班数学活动区创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大班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