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澳大利亚幼小衔接的举措及其启示

作者:张翠凤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传时间:2016-08-01

    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已成为不少国家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澳大利亚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非常重视幼小衔接问题,其教育理念和成果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颁布幼小衔接的相关政策
    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和保障,出台相应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在加大对学前教育投人的同时,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以2009年7月出台的《投资幼儿时期--国家早期儿童发展战略》(National Early Childhood.Development Strategy-Investing in the Early Years)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新起点。这一系列政策凸显了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关注和指导。
    2009年12月,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颁布的《归属、存在和成长:澳大利亚儿童早期学习框架》是第一个为整个儿童早期阶段提供教育服务的全国性框架,明确提出将早期教育服务延伸至幼小衔接阶段,强调提供连续的经验,帮助儿童形成和塑造良好个性。2011年,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又出台了《我的时间、我们的地方:澳大利亚学龄儿童保育框架》,指出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儿童、家长、其他专业人员乃至社区成员密切合作,帮助儿童理解小学这个新环境的常规、惯例等,使儿童在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过程中能感到轻松、舒适。2013年,澳大利亚早期儿童教育和保育质量管理局制定了《早期儿童教育和保育以及学龄期保育国家质量标准》,提到要通过共享信息和明确责任来促进每个儿童学习的连续性,鼓励教育工作者反思如何支持每个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正规学校教育的成功过渡。澳大利亚教育部2014年发布《学习的连续性:支持有效衔接到学校教育和学龄期保育的资源》,系统阐述了幼小衔接的主要原则和措施,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案例。
    二、推行幼小衔接的系列措施
    在相关政策颁布实施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政府还积极探索并推行了若干措施,以有效推进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
    (一)提供具体建议,帮助儿童在新环境中尽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家长和教师都要经历人际关系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感,社会交往能力尚未成熟的儿童对此感受尤为明显。对此,澳大利亚政府要求教师要帮助儿童迅速熟悉新环境中的相关人员,使双方尽快建立起安全、尊重、互惠的人际关系,让儿童在其中感到放松,愿意去倾听和分享信息,参与有意义的讨论。具体做法是:在儿童开始学校生活前,鼓励儿童到学校参观,在活动细节的安排上尽量让儿童感到放松,如教室的布置体现欢迎气氛,组织的活动内容是儿童在幼儿园中熟悉的绘画、手工、建构游戏等,并给儿童自由选择活动类型。家长要与孩子分享即将入学的喜悦,与有孩子就读同一学校的家庭提前沟通,创造多种机会让孩子结识新同伴。
    澳大利亚教育部还通过案例,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具体建议,共同帮助儿童尽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同伴关系为例,教育部指出,受欢迎的儿童有如下特征:有求知欲并遵守纪律,理解学校规则;善于倾听,了解别人的想法和需求;乐于助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告诉他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能够初步控制情绪,能保持安静;当朋友产生畏难情绪时给予鼓励;在朋友伤心或需要帮助时能及时出现在他身边;在朋友犯错误时制止他;值得信赖;等等。
    (二)支持多方互动,促进儿童与教师、家长、社区人员之间的合作
    澳大利亚提出,上述相关人员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使幼小衔接过程更加顺畅。比如,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能够增进彼此对儿童和新环境的了解,明确各自可以发挥的作用,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新环境的常规要求;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应该分享对每个儿童的认识,可以使儿童的学习更好地建立在其已有经验基础上;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为儿童增加结识新同伴的机会,提高儿童在新人群中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合作可以适时传递对儿童的认可和尊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成人与儿童的合作中,儿童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真正的合作伙伴,而不仅是接受服务和被帮助的对象。教师要多给儿童机会让他们表达见解,对儿童的想法应认真对待。如,幼儿教师在创设以体验小学生活为内容的活动区之前,可以鼓励儿童自由表达对小学校园的观感,根据儿童讨论的结果在活动区放置校服、课桌、铅笔、纸张等物品,让他们自主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在这种自由讨论和游戏中,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儿童对小学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参观活动。
    (三)提出合理期望,促使儿童在新环境中建立自信心和归属感
    自信心和成就感是儿童喜欢新环境并在其中感到快乐的源泉,可以弥补环境改变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儿童正处于对成人权威的信赖和尊重的年龄阶段,当他感受到教师、家长及周围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合理期望时,比如当周围的成人相信他能够顺利适应学校生活并期望其有出色表现时,该儿童会倾向于把这种期望转化为现实,会更加喜欢主动与情境发生互动,愿意参与广泛实践并得到更多收获。
    澳大利亚政府指出,成人对儿童的这种期望要以自然的方式传递给儿童,而被期望的对象也可以扩大范围。澳大利亚教育部提供的案例中有一个称为"希望树"的方法--教师准备一棵树和一大堆树叶,将自己对每一个孩子的期望写在树叶上挂到树枝上,儿童和家长也可以参与,写下对自己、对别人、对幼儿园或学校的期望,不会写字的用图画代替。这种方法让儿童了解到教师和其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从中受到鼓励,也为教育机构了解家长需求提供了平台。
    澳大利亚政府进一步指出,对儿童建立并提出合理期望,不是为所有的儿童设定同样标准,而是努力认识到每一个儿童的优势,为其设定有实现可能性的期望值,并提供恰当的支持环境。由此可见,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儿童发展的差异性,认为每个儿童完成幼小衔接的过程和经历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一过程在儿童准备升学时就开始出现,直到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建立起归属感,并且这种归属感得到教育工作者认可。儿童的归属感最初体现在"自己觉得舒适",感到他们属于学校这个新环境,进而感到被关心,有机会展现个人能力,感受到安全、接纳、认可和尊重。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在幼儿园阶段即将结束时,澳大利亚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会做好对每个孩子差异性方面的沟通,小学教师提前向幼儿园教师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和饮食偏好,倾听儿童的心声并做出积极回应,有助于拉近与儿童的心理距离;同时还会努力营造一种使每个儿童都感到自己受欢迎的环境,令其对新环境尽快产生归属感。
    三、来自澳大利亚幼小衔接的启示
    (一)依托教育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加强资源建设
    研究发现,2009年以来,澳大利亚几乎每项关于学前教育的全国性文件都表明了对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视,均提出了明确的导向和工作要点,始终强调学前教育机构、小学、家庭、社区的共同责任。而我国颁布实施的学前教育纲领性文件中,对幼小衔接偏向于笼统表述,缺乏系统、具体的指导。在实践中,各幼儿园和小学都开展了一系列幼小衔接活动,但主要依靠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各自的教育经验,所采取的措施和关注点不尽相同,因此,这种教育缺乏连续性也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而社会上举办的幼小衔接机构则过多迎合家长需要,偏重知识技能传授。
    对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和指导,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相关政策性文件中最好能明确幼小衔接的指导思想、任务措施、责任主体等。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也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共享丰富资源,提供更多适合衔接阶段的课程内容、指导方法、参考案例、教育反思等,使儿童能够得到更专业的、适合其身心发展需要的具体指导。
    (二)重视计划和培训,促进教育合力形成,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过渡到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小学,期间是否顺利,不仅是儿童自身,也是其家长须应对的挑战,更是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澳大利亚强调幼小衔接计划要反映家长、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教师以及儿童的心声,并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从我国的教育实践来看,虽然各方都作出了不少努力,但相互之间的协作还有待加强,需进一步整合有效资源,建立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的有序合作机制。教育部门应该组织一些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共同参加的专业培训,增进相互理解和沟通,共商促进有效衔接的方法。小学和幼儿园应该主动研究、合作,协同设计、组织一些活动,并吸引家庭、社区参与进来。家长应主动与学校、教师联系,沟通关于孩子的特点、优势、习惯以及日常表现等,协助教师促进孩子更快适应新环境中的学习生活。社区为此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吸引适龄儿童及其家长参与,为儿童提供更多与陌生人交往的机会,增强其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三)关注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弱化知识和技能准备
    澳大利亚幼小衔接的举措,体现了对儿童心理适应问题的关注,重在考虑儿童在幼小衔接中是否感到安全、自信、快乐。而我国的家长往往更关心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业和认知方面的进步,忽视其情绪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衔接。
    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显示,刚入学的绝大多数儿童的担忧主要表现在情感方面,如对惩罚的恐惧、无聊、缺乏选择权等。儿童描述"人学"的一个关键词是"友谊",将入学与朋友、交朋友联系在一起。儿童对于新环境的心理适应时间长短,对儿童学业成绩和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知识和技能的准备不应该作为幼小衔接的重点。故帮助儿童在新环境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产生归属感更加值得关注。幼儿园和家长需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对新环境的担忧和期待,多组织一些参观和交往活动,多支持、鼓励孩子认识新朋友,帮助孩子掌握一些交往技能,与孩子分享成长的喜悦。
    (四)发现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发挥每个儿童的潜能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带着不同的经验和成长背景开始学校教育,也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过程。由于对即将到来的新环境有着期待与担忧并存的复杂心理,儿童对自己所熟悉的幼儿园教师会有更多的依恋和信任,个性的流露也更加自然。儿童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幼儿园教师更准确发现其特点和潜能,应该引起幼小衔接中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虽然我国幼儿园的班额远大于澳大利亚的班额,教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难以面面俱到,但不应因此忽视对儿童个体的潜力开发和成长支持。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应该做到尊重儿童的个性,善于观察和反思,经常与家长、其他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沟通,努力发掘每一个儿童的潜力,创造条件使其获得更多成功体验,切实做到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摘编自《教育导刊》(广州),2015.9下.86~89
摘自:《幼儿教育导读》2016.05下
编辑:cicy

 

上一篇:美国《3~5岁儿童运动课程的适宜性实践》的内容、特色及启示

下一篇: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