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移民家庭背景下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
作者:范春芳 来源: 上传时间:2015-10-22
在“三峡库区移民家庭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园移民家庭子女在自信心、交往能力、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和特殊性。本篇通过教学中的一个具体个案的跟踪记录,展示教师矫正幼儿不良行为,培养良好品质的教育过程,从而得出引导幼儿学会正确与人交往的教育策略。
幼儿个案:
一、基本情况
豆豆,男,3岁。入园第—天,曾独自将中班一幼儿的脚踏车骑走到处玩;自我意识强,有攻击性行为,不爱分享……
二、家访情况
家访中得知,2003年爷爷奶奶因移民搬迁由原三马路迁至龙都广场,2011年因为父母夕卜出打工,把豆豆送到龙都,由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的溺爱,父母的疏于教育,使其形成了自我中心、任性等缺点。如小时曾因牙痒,爸爸就任其咬自己的胳膊,导致豆豆产生模糊认识,意识不到咬人是错误行为。
三、观察记录
[观察一]开学第一周,彬彬在活动区里搭了一条长长的铁路,豆豆也想玩,就在另一头开始搭铁路。过了一阵,豆豆没有了耐心,他拿起这条长长的“铁路”开始乱摇乱摆,一边的彬彬想制止却来不及,看着心爱的“铁路”散了架,眼泪花花地来向老师告状……
[观察二]开学第二周,小朋友有了同伴交往的意识,逐渐喜欢上一起共同游戏。这一天,朱翰、西西、琪琪三人拉在一起玩“丢手绢”,豆豆也想参与,但是他没有经过请求,直接拉开了西西和朱翰的手,想强行加入,遭到了同伴的拒绝,西西还说:“你咬过小朋友的,不让你来”。
分析与评述:
从以上记录我们可以看出:
1.豆豆的“自我中心化”现象特别严重,自控能力较差,在交往中不会预想结果,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产生一些攻击性行为。
2.豆豆有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和需求,希望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由于交往经验的欠缺以及养成的不良习惯,遭到同伴拒绝,产生交往障碍。
3.豆豆在家庭中所面对的都是成人世界,使他成为家中的核心人物,他有的是大人的“给予”,却没有他的“付出”,有的是“唯我”缺少了“平等的合作”,与同龄人交往的缺失使个性发展受到影响。
根据以上的观察分析,我们把培养豆豆的重点放在“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建立与同伴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关系”上。
教育策略:
一、正面教育,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
1.教会他与同伴合作的态度——愉快地合作。
2.教会他与同伴合作的语言——友善、礼貌的用语。
3.教会他同伴合作的方法——恰当的方法。皮亚杰理论指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能力的,他提倡幼儿自主性发展,加上小班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这一特征,我们应该把教育过程设置成情境,在情境教育中矫正幼儿行为,培养其交往技能。
[教学案例]
区域活动“玩具吧”里,豆豆带来了一艘好看的轮船,我走过去,对他说:“你的轮船真好玩,能不能借我玩呢?”豆豆很爽快地给了我,并给我热情地介绍轮船的部件和功能,我适时地赞赏,豆豆很高兴。这时航航过来了,我试探地问豆豆:“航航也想玩玩,给他玩玩,好吗?”豆豆看了看航航,同意了。后来陆续有人过来,豆豆大方地让他们玩,一边还在细细地叮嘱:“小心点,别把它弄坏了。”过了一阵,豆豆实在很担心小朋友弄坏了,就收回了轮船。
教师反思:在区域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情境以及自身的体验,豆豆理解了同伴交往的相互性,他能大方地将玩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是他的进步。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正面引导、积极的要求下所取得的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足之处是在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时,我应该再次介入进去,适时地鼓励豆豆。
二、移情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幼儿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并不是一致的,必须采取行为塑造的方法使幼儿的道德行为内化,由此生成自我加工的行为,最后通过角色转换产生移情作用来促进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
1.利用豆豆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讲述,角色扮演等形式,将故事中的情感体验移植到幼儿自己的生活中来。
2.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适时教育。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教育资源,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适时
的教育,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天,豆豆来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发现他的额头撞了一个包,经过询问知其在家里不小心碰伤了,我问他:“疼吗?”他说:“疼”。我接着说:“那天我看到张××被咬的地方也是这样红红的,你觉得他疼吗?”他回答:“疼。”然后我请小朋友帮他吹,以体会同伴之间的关爱。我启发他:“这些小朋友这么关心你,以后还咬他们吗?”“不咬了。”豆豆回答得很干脆。
教师反思:通过角色转换使幼儿体验被欺负小朋友的心情比批评教育、讲道理更为有效,而且这也是让幼儿积极参与行为矫正,养成良好行为的一个前提和保证。
三、适时鼓励,体会同伴交往的愉快体验
幼儿们总是喜欢老师的表扬,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一旦发现了豆豆的分享行为,点滴进步,我就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激励的方法来强化他的积极行为。这时候他就会表现得非常愉快、自豪、满足,进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他自己的意识。
[教学案例]:一次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之后,本来没有休息好的我感觉很疲倦,豆豆在一边看见了,什么话也没说,从教室里搬一张小椅子出来,对我说:“老师,坐!”当时我很感动,小小年纪的豆豆会关心人了!我对他翘起了大拇指:“豆豆真棒,会疼老师了!老师真喜欢你,豆豆以后会关心小朋友了,小朋友们也会喜欢你的!”豆豆很高兴,在中午午饭后还主动帮助小朋友们顺小椅子。
教师反思: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积极的行为,从而矫正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质。
四、以“群”化“孤”,感受集体的力量
从观察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豆豆有参与集体生活、同伴交往的愿望。因此,我们一方面帮助他在集体面前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利用集体力量来影响他、教育他。首先,发现豆豆的闪光点,并给予其表现的机会,树立其自信心。其次,在日常教育活动及游戏中,有意识地请他扮演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以及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角色,在游戏中学习交往、合作,体验快乐。第三,当豆豆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教师不以“法官”的身份审判裁决对错,而是让小朋友自己说,大家说。最初,大多数小朋友都指责豆豆的不对,因为必竟是他把别人弄哭了,这让豆豆有些抵触心理,不愿道歉。但也有少部分人说“两个人都有不对的地方”,这次豆豆的脸色有了好转,我适时介入,分析了发生冲突双方的责任,并让小朋友一起商量如何解决冲突,以后该如何避免。接纳、尊重的方式更能让豆豆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缺点。
教师反思: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大于老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每一种教育策略也不是马上能看到实效,刚开始的时候,豆豆发生冲突的机率仍然很高,我们就一次次地讨论,每一次讨论都有不一样的情形发生,在活动中我发现:豆豆发生冲突的机率在逐渐下降,而理解和关爱豆豆的小朋友在逐渐增多。
五、家园配合,实现家园教育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接受社会影响的第一所学校,幼儿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品质以及幼儿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更多的是家庭中形成的和获得的。而豆豆的同伴交往出现障碍,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家庭背景,如父母断断续续的缺位,长辈的溺爱。这些因素都必须得到改善。为此,我们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他们一方面经常带豆豆出来串门或者请其他小朋友到他家作客,丰富交往经验;另一方面建议父母经常回家关心幼儿,和幼儿一起游戏学习,并要求家长之间态度要一致,切不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龙都幼儿园)
摘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07-08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性指导策略...树叶沙沙阅读人气:1196
- 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小珍阅读人气:1129
-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蒙台梭...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626
-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zhangbo320320阅读人气:1860
-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培养MeiYuzhu阅读人气:910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能力的策略?蔷薇阅读人气:939
- [业务管理]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Zippo阅读人气:1236
- [教师工作]请问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语文水...花语阅读人气:995
- [业务管理]如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阅读人气:1382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花语阅读人气: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