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共情策略促家园有效沟通

作者:芦德芹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5-03-17

    共情,即和他人一起感受、同情,在情感上分担他人的遭遇,将自己与他人相联系的情感性应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共情方法在家庭中实施的基本步骤是停、看、听、说。如,停下手头工作,注视孩子,提供给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感受到“你很重视我”。共情的理念在家长工作上也同样有效。
    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共情家长,家长会体验到理解与尊重,会对教师的工作表现出更多的支持与理解;家长如果能够准确地共情幼儿教师,教师会因被理解与尊重而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爱与能量,提出更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问题解决方法。但往往在日常工作中,家园之间缺少共情。
    案例
    一天,幼儿园大班开展“民族文化”主题展示活动,孩子们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家长们也早早来到幼儿园。孩子们开心地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准备展示,亮亮穿上了妈妈给买的黄色大褂,头戴宫廷大辫帽走了出来。一个孩子大声地嚷道:“皇上,皇上来了,亮亮真像皇上,咱们给皇上请安吧!”大虎大声地说:“给——皇——上——请——安!”没想到,所有的孩子都响应大虎的号召,异口同声地说:“给皇上请安!”只见班里的男孩子们叩头,女孩子们蹲安,在场的所有家长哈哈大笑。突然,一阵大吼打破了轻松的游戏氛围。一位爸爸大声地喊道:“都起来,你们这是干什么,凭什么要我们的孩子给他叩头啊?”这突如其来的话语吓坏了自发游戏的孩子们,也震惊了在场的所有家长,待大家愣了几秒钟后才醒悟过来发生了什么事。只见这位家长义愤填膺地继续说道:“凭什么要我们给她儿子磕头,就因为她是家委会成员吗?”这位家长越说越气,甚至要上前拉住主班的史老师当场理论,家长们也带着非常疑惑的目光看着这位家长和史老师,一场非常有趣的“民族文化”主题成果展示活动被搅乱了。
    史老师素来热爱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堪称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大家都不相信家长给教师的“罪名”。这之间一定存在误解。保教主任向史老师简单了解了相关情况,针对家长的情绪,深感用简单的说教方法已经无效。经过园内认真研究,我代表幼儿园运用“停、看、听、说”的共情方法,实施与家长的沟通。
    首先,选择园外一处适宜谈话、容易拉近距离的场所和家长见面。然后,在运用“停、看、听、说”几个关键字上下功夫。停:不急于评判对方,给对方充分表达的时间与空间。看、听:交流中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具体做法是,认真听取家长对班级、教师的意见;用温和的目光注视家长,以表示在虚心倾听,并对该事件表示同情;将自己耐心听对方讲述的态度传递给家长,为家长也能本着共情的态度,听我讲述来辨别事实真相做好榜样。说:向对方表达自己对于他的情绪想法的感受,使双方达成理解、和谐的融合关系。我从不同的视角一一对家长给予这位骨干教师的几条“罪状”做了解释。针对家长提出,班级三位家长请史老师一起吃饭的事件,我说:“您反映的老师与家长吃饭是事实,但不是家长请客,是因为家委会参与班里活动太晚了,史老师过意不去,请三位家长吃的饭。发票至今还在她的钱包里。”我继续向家长表达:“史老师为班里工作还自己掏钱请家长吃饭,甚至在您误解她的时候,她一点都没有责备您的想法,她说在那样的环境会被家长误解这很正常。”此时,这位家长缓解了盛气凌人的态度,特别是当谈到他的女儿每天见到史老师那兴奋、亲昵的动作后,家长一下子就平和了,感到自己的举动有所偏激。最后,在事实面前,在共情的基础上,家长理解了教师,反思了自己。
    反思
    该事件得到了比较完满的解决。但是,学期开学刚刚两个月,幼儿园先后出现了班级工作中一些被家长误解的问题。特别是误解产生于那些认认真真做事情的班级教师身上,他们顿感委屈、失落,工作的积极性极度降低,甚至有的教师说,不想干这一行了。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深深地感到,如果不及时解决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误解,何谈教师不断自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上面的案例为例,我们思考:为什么教师与家长所反映的问题不同呢?为什么这位家长当着那么多的家长和孩子,在那样的场合因孩子的游戏而大动旰火?为什么家长说的有理有据而教师却满腹委屈?经过全面地与班级教师、部分家委会成员、幼儿了解情况,结合这位家长所反映的问题,我们找到了原因。
    平凡身影
    我园近几年开展了“发挥家长资源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研究,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多了,区域、教学、运动会中都会看到家长的身影。一些没有条件参加幼儿园活动的家长自然会产生一种危机感并感到压力,怕教师对那些经常来园参与活动家长的子女关爱更多,而因为自己没有参加活动影响了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印象。家长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
    点点连线
    家长之所以因“小看点引出大问题”,是“点点连线”效应。今天的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索,这是平日里一个一个的点积攒起来的。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个的点?家长与教师沟通不够是造成家园误解的根源。
    静中藏动
    教师对那些不太参加班级活动的家长,对那些每天接待中不善交流的家长关注不够,认为家长不主动找教师就是没有什么需要沟通的事情。但往往越是那些平日缺少沟通的家长越容易出现误解。畅谈才能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沟通,缺少沟通就是疏远,疏远就是误解的隐患。
    由此我们反思,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尺度如何把握?如何看待那些不能经常参加班级活动的家长?家长参与程度会不会影响教师对孩子的认可程度?针对平时不爱说的家长,如何沟通?……
    教研
    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以预防为主的有效家长工作策略”的教研。教研活动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教师认为,家长工作上的困惑问题解决较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更重要,因为家长工作问题最容易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陷于被动。让教师具有职业的幸福感,而不是因家长的误解感到无奈与悲伤,是此次教研的目标之一。
    本次教研活动中,通过案例呈现、“娘家诉苦”、释放压力、骨干献策等策略,站在教师角度帮助教师进行分析,从幼儿园、班级、个人三个方面,寻找解决家园工作的有效策略,便于今后家园间以预防为主做好家长工怍。
    教研活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问题是什么?
    教师介绍案例经过,感受误解给教师的压力。此环节主要运用“娘家诉苦”、“激将深究”等策略,呈现案例,通过追忆与分享,一方面帮助教师舒缓家长工作中的压力,另一方面,深刻感受被家长误解对教师身心的影响,从而引发教师对此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性的关注。
    第二,为什么屡次被家长误解?
    从幼儿园、班级与教师个人三个方面,共同分析问题根源,发现沟通是造成问题的根本。例如,在日常家长工作中,教师容易和活泼的、能力强的孩子的家长多沟通,对中间群体孩子的家长沟通比较少,导致上述案例中家长的过激反应;老师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的等,没有和家长沟通,就容易带来家长的误解,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沟通是家长工作中首先需要被教师重视的。
    第三,怎么办?
    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运用“资源互动”、“案例激活智慧”等策略,将骨干教师的优质资源与经验进行合理有效的收集与汲取,探索出家园沟通的有效策略,并拟定出“家园沟通的9个习惯养成”。如,沟通前,营造适宜的沟通环境,养成积极面对的习惯;沟通始,不急于做出判定或申辩,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沟通中,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沟通后,养成与班级教师及时反馈、与家长沟通情况并达成一致的习惯等。良好的家园共情关系为教师、家长在幼儿教育中齐心协力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深感共情在家园间、教师间的价值。家园共情,润泽童心。
摘自:《学前教育》2015.02
编辑:cicy


 

上一篇:儿童本位视域下的家园活动模式探索

下一篇:幼儿园“作业”家长怎么想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