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一青”平行式教研活动实录

作者:俞莉  来源:  上传时间:2014-08-25

    中年教师常会有专业发展瓶颈:她们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积淀,需要在此基础上探究自我风格模式,寻找突破。而青年教师刚刚起步,需要优质的专业引领,通过优秀的教学范例和实践获得启发、拓展,实现专业成长。面对中、青年教师的不同需要,我们常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使她们各获所需,各长其能。我们尝试以“经典老课新上法”的途径入手,通过青年教师的“仿”和中年教师的“破”,让中青年两个层次的教师都能够在教研活动中获得专业发展。
    第一次教研——“自我感觉、单兵独战”
    教师们分别观摩了中年教师周老师和青年教师王老师执教的中班语言活动——《儿歌:小鸭一家》 (见第34页附录)。这是一堂成熟的经典老课,两位教师采用同一份教案分别对中一班和中二班施教。
    执教者反思
    周老师:这是一节经典老课。执教下来,感觉在“以孩子为中心”、“创设想说、敢说的环境”方面有些欠缺。我想尝试修改教学方案重新执教,以便能够把孩子的主体作用、语言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彰显出来。
    王老师:作为新手教师,觉得自己在“提问把握”方面比较欠缺:有的问题被孩子扯远了,使得后面的环节无法进行;有的问题孩子回答得超出我的预想,有的孩子答非所问,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干着急。观摩周老师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兴趣高涨,回答也没有跑题,提问都在很自然的状态下逐一进行。
    参研者交流
    A:周老师驾驭这个活动具有成熟教师的风格。如每个问题控制的时间,围绕难易给予幼儿思维的空间,回应的策略,都体现了她扎实的教学功底。但活动中孩子被“牵”的成分多。
    B:王老师有的提问没有交代清楚,使孩子的理解产生了偏颇,所以会出现教学过程中难以控制的局面。
    C:这个儿歌中隐藏着数字1—9,而且后面三个数字是谐音,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元素再挖掘深一点。
    D:解决重点难点部分的策略主要是听听、说说,但是两位老师都没有让大部分孩子说出来,只关注到孩子的听。
    讨论后建议
    1.语言活动要多营造适合幼儿语言交往与运用的环境,这一点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是师幼语言共同体建设的过程。教学设计中如何给予大部分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的机会?如何建构有效的师幼对话平台?
    3.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元素,抓住语言教学的核心,使幼儿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感悟反思
    通过中、青年教师平行式教学活动,使青年教师感受到自己和中年教师的差距。而中年教师会在原有传统教材上寻找突破点,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风格,将经典老课打造成具有个性的教学活动。两位教师愿意找准自己的不足,重新再执教一次。
    第二次教研——“观摩对照、抱团发展”
    周老师修改教学方案重新执教,王老师再次执教原方案。
    执教者反思
    周老师:这次教学,我做了三方面的调整。第一,在两处加入小组交流:第二次朗诵之后和第四环节的发散提问,使每个孩子都有表述的机会;第二,第五环节的第一个提问,我直接指出儿歌中隐藏着数字,使问题指向性更明确;第三,在第五环节,通过找数字解决难点,让孩子在小组交流中自主发现数字,通过自主讨论将儿歌意思和顺序表达出来,使孩子始终处于主动把握儿歌元素的状态。
    王老师:这次教学,我明显在流程把握和互动驾驭上有了提高,对孩子回答的“引”和“导”也比较自然,在儿歌作品演绎时也能吸引孩子了。在教学回应方面,我预先设想孩子有可能的种种回答,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就处变不惊了。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青年教师需要修炼的基本功。
    参研者交流
    A:王老师的第二次执教在“教学层次和教学节奏的把握”、“问题的指向明确性”和教师“语言的感染力”方面均有很大提高。我发现,这种平行式的同一教案不同执教者教学,青年教师能够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
    B:王老师是个表现力比较强的年轻老师。但是,教学中给予孩子思考的空间还是比较少,自主性不够,教师过早小结,显示出王老师是个急性子的人。所以在提高教学基本功的同时要关注自己的个性倾向,注意扬长避短,才能发挥自己的风格优势。
    C:周老师的第二次修改,对孩子的引导有些“四两拨千金”的魅力。教师提出要求让孩子在相互商量中找出数字。孩子需要回忆,和同伴互相核对,把数字按顺序理清,在最后倾听教师的第三遍朗诵中,辨别比较。孩子之间的语言互动成分明显多起来。
    D:周老师在和孩子的语言互动上,看似三言两语,但很巧妙地承上启下,衔接过渡很婉转,同时又能交代清楚,使孩子迅速领会。这是周老师的语言风格,简练、清晰。同时对有些孩子的错误能幽默、巧妙地提引,及时拨偏为正。
     研讨后建议
    (1)语言活动的核心指向是创设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环境。对于幼儿则是在发展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运用语言表述的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2)从呈现材料、设计提问、点播启发、反馈拨偏中历练出具有教师自身风格的教学魅力。
    在这次的教研探讨中,王老师主动提出运用周老师修改后的方案执教一次。
    感悟反思
    通常中年教师会感觉教研指向性倾斜于青年教师,从而失去参与兴趣,有的甚至感觉教研活动在浪费时间。在这次“老课新上”的教研中,中年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观挑战传统经典,不断地“磨”、“练”,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理论体系。而青年教师也在“研”、“磨”中发现自己的优劣,从而在差距中找到成长和努力的方向。
    第三次教研——“自我追求、螺旋提升”
    王老师执教周老师修改后的教学活动,在这样三次递进式的打磨以后,王老师在教学水平上有了快速提高。同时,这样的教研氛围,激发了更多中、青年教师打磨和历练自己的积极性。
平行式教研活动以“经典老课新上”为载体,促进青年教师在“对照式比较”和“递进式研讨”中反思差距,寻求策略,积累经验,提高集体教学水平。同时,为中年教师挖掘自身特色,彰显教学风格,成为研究型教师提供了挑战的平台。
附:中班语言活动——《儿歌:小鸭一家》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在听听、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儿歌。
    2.激发幼儿学习数字歌谣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副画有小房子、篱笆、院子的背景图;小鸭图、鸭妈妈图。
    活动过程
    1.出示背景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出示背景图)瞧,多漂亮的小房子!院子前还围着篱笆。猜猜这可能是谁的家?让我们打开门瞧一瞧!(教师打开背景图上的折叠门。)
    (2)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只小鸭?
    (3)三只小鸭来到院子里,发现篱笆怎么啦?咦,是谁扒开了篱笆?三只小鸭又在等谁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儿歌《小鸭一家》。
    2.教师朗诵儿歌,幼儿欣赏感知。
    (1)教师提问:
    ①儿歌的名称叫什么?
    ②小鸭的一家发生了什么事?
    ③到底是几只鸭不见了?什么时候不见的?鸭妈妈会怎么样?请小朋友们再仔细地听一听。
    ④教师再次朗读。
    (2)教师提问,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儿歌内容。
    (3)根据已有的经验展开联想,理解儿歌主题。
    ①小鸭可能会去哪?请你帮鸭妈妈想一想。
    ②小鸭自个儿出去,可能会碰到什么事?
    ③鸭妈妈和你们一样非常担心、着急,它扒开篱笆到处找。如果鸭妈妈找到小鸭,会怎么说呢?
    ④请幼儿试着说一说,演一演。
    ⑤小结提升:鸭妈妈会说,离开家一定要和妈妈打招呼,没得到妈妈的同意,千万不要随便乱跑,否则就危险了。
   (4)以猜谜方式引起幼儿寻找数字的乐趣,并分段感知儿歌。
    ①这首儿歌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听,找一找这首儿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再次朗读儿歌,注意将数字读成重音。)
    ②这首儿歌藏着许多数字,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能把儿歌里藏着的数字找出来。
    谁找到数字了?哪一句话里有数字几?(根据幼儿所说,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数字按儿歌自然句式排列。)
    集体看数字念儿歌,学习第一段。
    再听听,还有哪些数字的发音和7、8、9很相像?
    学习儿歌第二段。
    (5)以表演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①教师朗诵并配动作表演。
    ②请你找个好朋友,一起来合作表演儿歌。
    3.帮鸭妈妈找小鸭,结束。
    (1)刚才在你们表演时,我听到外面有“嘎、嘎、嘎”的叫声,可能是小鸭迷路了。谁愿意帮鸭妈妈去找小鸭?如果找到了,要小心地抱着它,千万别吓着它哦。
    (2)幼儿找到小鸭,问鸭妈妈:“这是你的宝宝吗?”鸭妈妈回答:“谢谢!六只小鸭回家啦,妈妈笑得嘎嘎嘎。”
    (3)小鸭一家相亲相爱在一起。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鸭?原来,这首儿歌里还藏着数字十呢!
    (4)请小朋友回家后把儿歌念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也来猜一猜,儿歌里藏着哪些数字?
编辑:cicy

上一篇:园本教研中的“连环扣”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融入乡土气息 丰富区域话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