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家教指导

作者:晏红  来源: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7-14

      最近十年来,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教研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都在“业内’’开展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是在家长的视野中冷冷清清、所知甚少。为此,笔者对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
      研究者:“您的孩子已经上了两年幼儿园,你觉得幼儿园有课程吗?”家长回答:“没有。”下面是研究者针对家长的回答一步一步追问,以探讨家长的幼儿园课程意识与观念。
      研究者:“为什么您觉得幼儿园没有课程?”
      家长:“没听孩子说上过什么课。”
      研究者:“您觉得什么是课程?”
      家长:“一些基本的科目,教孩子知道一些简单的知识和常识。”
      研究者:“既然您觉得幼儿园没有课程,那您觉得孩子有进步吗?”
      家长:“有进步。孩子喜欢上幼儿园了,生活自理能力强了,与小朋友相处的能力增强了。”
      研究者:“孩子的这些进步,您归功于谁?” 
      家长:“当然是老师的教导。”
      研究者:“那么老师教孩子学习这些本领,您觉得算不算课程?”
      家长:“算课程。”
      研究者:“刚才您还说幼儿园没有课程,您是不是自相矛盾?”
      家长:“哈哈!有点自相矛盾。可能我对课程的要求高了点,我希望孩子认得一些数字、汉字,会简单的英语,明白一些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例如,孩子小时候就对家里的开关感兴趣,我就找了电路实验器材,孩子知道了灯泡亮不亮的道理。我还给孩子做风车,孩子就知道了风车转动的道理。”
      研究者:“您认为孩子边玩边学很重要?”
      家长:“对,这样孩子学起来才有兴趣。”
      研究者:“那么您认为‘玩’算不算课程?”
      家长:“不能算,但是晚上的兴趣班算课程。哦,我想起来一件事情,幼儿园好像有英语课程,有一天孩子回来说班里来了一个新老师,我问老师姓什么?儿子说姓‘ha i’,她的名字叫‘HeIen’,把我们一家人都逗乐了。”
      研究者:“哈哈!孩子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很有趣的!最后再问您一个问题,您觉得幼儿园有专业吗?”
      家长:“有专业。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有规律,不像在家里那样懒散;还有就是幼儿园老师能歌善舞,心灵手巧,这些不经过专业培训是不行的。”
      从访谈中可见,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了解甚少。进一步调查发现,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参差不齐,有的家长能够认识到活动本身就是课程,家长参与活动就是支持幼儿园的课程;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没有课程,因为孩子的学习活动“不像上课”;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不需要课程,健康快乐好好玩,就行了;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应该有课程,为孩子以后上学减轻学习负担;有的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自相矛盾……这些干差万别的态度和认识水平,说明家长主要依靠自己的观感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幼儿园课程,他们缺乏统一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学习机会,幼儿园没有把培养家长正确的课程意识纳入常规工作计划之中,因此,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关键的问题主要是把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混为一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可以说,幼儿园课程并不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影响家长,而是在“默默无闻”地、“被动”地影响家长。这种状态既不符合现代幼儿园课程建设尊重家长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也很难在实践中将家园共育和家教指导深入进行下去,也难以树立幼儿教师“幼教全科”的专业形象。
      如果说幼儿园忽视课程宣传,可能有的幼儿园和班级教师会觉得很委屈,因为幼儿园都很重视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家长开放活动、家长助教、家长园地、幼儿园网站等等,处处都有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身影,但是家长依然感觉“幼儿园没有课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家长“课本、课堂和科目才是课程”的概念根深蒂固以外,还因为幼儿园和班级教师都只顾重视组织课程活动,只是邀请家长参加,却不向家长宣传和渗透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样,在家长的思想意识里,自己参与的是“活动”,并不是“课程”;幼儿教师有“专业”,幼儿园却没有“课程”,幼儿园课程的专业性因而没有得到家长的理解与认可。
      为此,幼儿园要注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创建适合家长了解课程的文本
      对家长普及课程意识与对教师进行课程培训是不一样的出发点,不一样的工作要求。家长培训不宜长篇大论,也不宜过度学术性和理论化,幼儿园要根据本园家长群体的学历层次、文化背景和习惯态度等特点,创建出适合他们阅读和理解的文本。这种文本语言通俗,篇幅短小,自成系列,理论联系实际,切入点符合家长的关注点。幼儿园可以在园刊园报、家长园地、家长学校、家长讲座、家长会或者网站上向家长宣传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每学年都对家长进行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调查问卷,收集家长的困惑,进而通过培训提升家长的认识,澄清家长的误会。
      教师要有主动诠释课程的意识
      调查发现,有的幼儿园经常给家长发各种资料,赠送幼儿园出版的书籍,网站上有大量园本课程活动案例;教师平时在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或者幼儿成长档案中也都粘贴了教学计划、主题教育计划,但是被调查的家长依然说“没注意”、“不知道这是幼儿园课程”。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家长不关心、家长看不懂,而是幼儿园和班级教师没有主动诠释课程的意识。幼儿园不能寄希望于家长自学,也不能寄希望于家长听一次讲座就彻底明白和接受幼儿园课程,而是应该结合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向家长渗透课程意识。可是,班级的日常活动与通知总是非常简单地告诉家长配合幼儿园要做的事情,并不向家长阐明做这些事的课程价值与教育目的。例如——
      通知
      各位家长:您们好!下周主题《我的好朋友》请家长为幼儿准备如下物品。
      1.带幼儿近期照片一张。
      2.收集各种豆子,供幼儿点数、分类。
      3.收集小牛、小猫、小兔子、狐狸的头饰和玩具小花伞,供幼儿表演。
      4.带小镜子一面。
      5.带各种发芽的洋葱、大蒜、土豆、地瓜等。
      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中二班
      这样的通知在幼儿园比比皆是,且不说第一句话“各位家长您们好!下周主题《我的好朋友》请家长为幼儿准备如下物品”,在措辞和语法上都不够严谨,而且教师没有给家长解释的文本,家长没有“理解”的空间,只能按照清单“支持”班级教师的工作。长久以往,家长自然以为自己只是配合幼儿园做配角、做服务,自然误以为幼儿园活动确实很多,却没课程。如果教师在通知上有解释的文本,在以后的活动总结中向家长解释生活材料的教育价值、家长参与对幼儿学习和课程建设的意义,那么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就会有既具体又深入的理解了。
      围绕家庭组织相关教育内容
      幼儿园课程可以自主选择教育内容,根据“生活即教育”的课程理念,教师可以围绕家庭组织教育内容。例如,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是以主题的形式设计和选择教育内容,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我爱我家”、“我的爸爸妈妈”、“亲亲一家人”、“快乐的一家”等相关主题教育,其中有些活动需要请小朋友了解家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职业特点,可以让小朋友做小记者采访家长,并以图画的形式做记录;还可以让小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然后班级每周展示若干个“劳动之星”;节假日很多家长会带孩子出游,鼓励小朋友用绘画的形式做“旅行日记”,然后装订成册,“出版”小朋友自己的个性化图书,在全班小朋友之间交流分享。指导家长参与这些课程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地给家长布置任务,要用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向家长阐明这些活动的教育意义,让家长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通过幼儿影响家长
      幼儿是课程的直接受益者,引导家长通过幼儿了解课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不管是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还是与小朋友交往、活动区活动或者教师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都渗透了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案,都属于幼儿园课程。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每天对家长进行讲述,这样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意回忆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与流畅性,而且让家长感受到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进步与成长。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晚间放学回家之前的时间,与幼儿一起总结今天的生活、游戏与学习,引导幼儿围绕“今天我给妈妈讲件事”、“今天我的开心事”、“今天我学习的新本领”、“今天我发现的新鲜事”等话题展开积极、主动的回忆,久而久之,培养幼儿主动总结生活、积极表达感受的好习惯。
      通过家长教育家长
      家长之间更加具有可比性,“家长教育家长”有时比教师指导家长的效果更好。家长群体的范围很广,对于新学年,教师与家长之间不甚了解,教师要善于首先做好个别家长的工作,然后发挥他的榜样带动作用。榜样家长出现之后,教师可以搭建平台让他与其他家长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可以口头交流,也可以张贴文章,还可以讲座宣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结合家长所做的工作或者所参与的活动,把幼儿园课程的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有时可以把关键的专业概念与理论告诉家长、写给家长,让家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现
身说法,这样就把家长的话语体系与幼儿园的话语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榜样家长的认识水平,也通过“家长教育家长”增强了幼儿园课程宣传的说服力与影响力。
      提高家长资源的整合能力
      幼儿园课程需要丰富的园内外资源的支持,家长资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尤其是园本课程建设,更是离不开家长资源以及社区资源的大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家长都拥有教育资源,这种资源是静态地存在着,需要老师动态地去发现与挖掘,才能进入课程成为幼儿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对家长资源的整合能力非常重要。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家长的职业、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按照服务、教育和管理三个维度,把所有家长资源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把家长资源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必要的时候可以与家长个别交流或者采取临时招募的办法,接受家长的建议与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过度利用家长资源,需要征求家长的意愿,不能影响家长的工作与生活;而且教师不要“特别照顾”有家长资源的孩子,这样会给其他家长带来心理压力,并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加强家教指导研究
      幼儿园现在都很重视园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但是关注课程比较多,关注家教指导比较少,关注幼儿园课程渗透家教指导的专题更少。这样就导致家教指导在教师的实践之中,却在教师的研究之外。没有研究的引领,实践经验的总结难以有认识水平的突破,也难以在实践上有实质性的提升。没有家教指导的专题研究,还会导致幼儿园关门搞教研,教师在园里兢兢业业地做研讨,家长却不知道,还误以为幼儿园既没有课程也没有研究,不利于树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也不利于深入开展家园共育。因此,幼儿园不但应把家教指导纳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之中,还应该纳入园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之中,以适当的形式邀请家长了解、旁听或者参与到园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之中,让家长有一定的渠道来了解与认可幼儿园课程及幼儿教师的专业性。
编辑:cicy

 

上一篇:“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下一篇:大班文学语汇学习活动“蒲公英”及评析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