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区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作者:殷晓松  来源:  上传时间:2013-10-23

      在幼儿的自我评价中,会存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混淆的现象,喜欢把自己想像成最优秀的那个样子。这是由幼儿的心理特点造成的,与品德无关,成人由于不理解而把它归结为“说谎”,从而导致对孩子的一些不恰当的评价。下面列举几种典型的现象。
      理解偏差。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而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情节。例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的词,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高兴地告诉爸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有时是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例如,在家看过爸爸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别人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自信心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分辨想像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如果问孩子:“你们班谁跑得最快?”他可能会说:“我跑得最快!” (其实他跑得并不快)这是出于自信心的萌动,切不可将其视为“说谎”、“吹牛”。
      幼儿这些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任务难度的心理,是有利于他积极尝试,掌握越来越多技能的,需要成人提供鼓励、支持和帮助。现针对以上问题具体提出一些建议。
      肯定幼儿积极的一面,满足幼儿的自尊。每个幼儿都向往做好孩子,都希望能得到表扬,只是有时不知如何表达。成人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充分肯定。“我知道你今天是值日生,你帮助小朋友做了很多事吧?”先满足幼儿的自尊心,再通过交流帮助他知道好孩子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在具体的事例中,幼儿会逐步知道应该怎样评价自己。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保护幼儿的自信。幼儿园也有棋牌类游戏,只是与成人的玩法不完全一样,规则简单一些。在幼儿的意识当中,成人玩的与自己玩的是一样的。成人要善于将幼儿的自我评价转化为学习兴趣,帮助他学习一些简单技巧,保护幼儿的这份自信。比如,诚恳地邀请幼儿:“噢,咱们来一局吧。”在共同活动中给予他具体玩法的指导,帮助他达到想要的结果,从而明白会与不会的区别。
      就问题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正视现实。对幼儿夸下的“海口”,成人既不能盲目依从,更不应武断否定,可以提出问题帮助幼儿了解自己。例如,直接将幼儿的愿望说出来:“你希望自己跑得最快!那怎样才能跑得最快呢?教教我行吗?我也想跑得最快。”以此激发幼儿。这样幼儿的这种自信就不会只停留在一种盲目幻想的低水平上,而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想所说与现实的差距,懂得实现美好的愿望必须好好学习的道理。
      成人读懂幼儿,相信幼儿,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并给予正确引导,幼儿就会逐步区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编辑:cicy
 

上一篇:案例分析:他最需要那一份“自然”

下一篇:儿童消失的灵性和教育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