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教育中的“标签现象”

作者:陶金玲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传时间:2013-10-13

      钉在胸前的黑扣子、系在脖子上的绿领巾、盖在腮边的蓝印章……标签在身,烙印在心!即便苍白,也要呐喊:“救救孩子!”
      “善意的”标签激励——不可取
      自从进入幼儿园,一群性格迥异的孩子便有了共同的渴望:一朵小红花、一颗小五星……不论是贴在墙上,还是贴在脸上,这都是一种荣耀,一种“好孩子竹标签。教师采用“好孩子”标签以奖励儿童,并认为是再“善意”和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正是因为这“善意的”“好孩子”标签,班里的小朋友逐渐有了区分,在横向比较中有了自我定位和群体定位,儿童被“标签”定位化“发展”,并从此开始了被“标签”的生涯。台湾电影《我们都是这样长大》中,教师也采用了“善意的”标签激励法进行班级管理,以红扣子奖励儿童的积极行为,以黑扣子惩戒儿童的消极行为。这位教师尽管深深爱着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爱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但却忽视了“纽扣制度”的标签作用对儿童幼小心灵的影响。胸前的红扣子、黑扣子将儿童标签为好孩子和坏孩子,好孩子为胸前的红扣子而荣耀,坏孩子为胸前的黑扣子而自弃。庆幸的是,经历了困惑的教师及时取消了“纽扣制度”。“绿领巾事件”便是现实版的儿童标签教育现象,也许校方无意伤害这些被“标签”的儿童,但这种“善意的”标签激励,切不可取。
      “恶意的”标签隔离——须禁止
      与上述不同的是,现实中也存在着“恶意的”标签隔离现象。“蓝印章”犹如古代犯人刺脸,有故意、恶意倾向,是对儿童人格的侮辱,这是必须严厉禁止的。有研究者曾把学业失败儿童称为“陪读”,声称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是“陪读”,这些“陪读”因学业失败遭受老师的“遗弃”,在班级生活中没有尊严、快乐与幸福。对于“陪读”的界定,是带有强烈的歧视色彩的,立刻引起了学者们的质疑和批判。实习交流会上,实习生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实习班级内的“问题儿童”,各自讲述了与“问题儿童”的“相遇”。这些“问题儿童”往往受到小朋友们的排斥和孤立,是班级的“边缘人”,但在新来的实习老师面前却表现积极,期望获得实习老师的关注和喜爱。遗憾的是,班级老师和小朋友们对问题儿童的介绍,使得实习老师也以“问题眼光”对待这些渴望关注的儿童。这些“问题儿童”,有多少是“真问题儿童”?有多少是“被问题儿童”?更令人揪心的是,有些园所“小学化”倾向严重,竟然有教师建议家长带儿童到医院诊治,医生的“多动症”诊断书又会成为教师将其以“特殊儿童”不计人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一个刚刚开始幼儿园生活的孩子,也许仅仅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规则意识,就这样开始了药物治疗,由一个“假问题儿童”转变为“真问题儿童”,儿童的身心健康被彻底击毁——“救救孩子!!!”——禁不住重复鲁迅先生的疾呼!
      消除标签教育
      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儿童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都具有依从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年龄越小的儿童,其评价越依从于权威(成人)的评价。因此,一旦被贴上权威者的否定性标签,儿童就会有意或无意地接受这一“标签”,并对别人的看法予以认同,围绕被标签的角色来认知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按照标签所暗示的行为模式行事。同时,儿童被贴上标签后,他人也会对其另眼相看。儿童教育中的标签现象,将班级儿童进行了分类、隔离,这种分类、隔离的标准多以学业成绩,而学习并非童年生活的全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影响着儿童的一生发展。幼儿园生活是儿童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童年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儿童由家庭生活走向学校生活的过渡。在幼儿园生活中,儿童除了学习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态度,并在班级集体中掌握集体生活规则,学会做事、生活与生存,为集体所接纳。集体的接纳可以让儿童找到归属感,并通过集体达成自我认知。师幼关系是一种亲密的类亲子关系,儿童向师性的特点使得教师成为班级集体的精神领袖,教师的评价成为儿童自评和互评的风向标。教育是爱的活动,能影响儿童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实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他是我们班的傻子!”“我们都不和他玩!”老师的放弃,同伴的唾弃,班级集体成员的拒斥让儿童难以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更无自信可言,这无疑是儿童厌学逃学的根源——也许学习刚刚开始,便将儿童扼杀在学习中了。
      儿童是稚嫩的个体,身心各方面尚不完善,需要成人对其身心进行科学地、合理地保护和教育引导。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其教育行为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力和义务,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无疑是父母担当教育责任的最好体现。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建议家长尽早教育儿童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否则“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家长不仅要满足儿童身体成长的需要,更要满足心智成长的需要,基本的自制力与规则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无疑是给予孩子的最珍贵财富。
      儿童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个体差异性和性别差异性,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充分发展其潜能,消除标签教育,杜绝一切歧视。“儿童比黄金更为珍贵,但是比玻璃还脆弱。它是易于被震荡和受伤的,甚至成为不可补偿的损伤(夸美纽斯,《母育学校》)。”儿童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前教育,无论是在学校系统还是全人生发展方面都起着奠基性作用,应为儿童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如同配药一样,如果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洛克,《教育漫话》)。”爱的理解是师幼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以慈爱之心承担起呵护儿童生命的历史使命。“令人尊敬的教师,你要谋定而后动,才不会盲目从事,轻易出错,所谓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令人尊敬的教师,在你敢于担当这一任务之前,你自己就必须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模范。同时,你要敞开你的心,牺牲你的时间、你的心血、你的爱,甚至你自己。你要公正而且善良,以仁爱之心待人。令人尊敬的教师,你要保持你的淳朴和热情,做到谨言慎行。你不要在教育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却充当了引诱的魔鬼,你的冲动的情绪如果被孩子看到了,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教师,你要严格约束自己(卢梭,《爱弥儿》)。”幼教法律法规都明确指出:“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师是儿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是班级集体的核心,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儿童交往,为儿童提供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引导儿童掌握集体生活技能,为集体所接纳,培养儿童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呵护幼儿的童年快乐与幸福。
编辑:cicy
 

上一篇:我的生活我做主——主题活动中小公民教育的策略

下一篇:有效发挥幼儿成长档案册的评价作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