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样之美激发不竭的创造力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9-02
申老师:
您好。您在指导幼儿线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我反复阅读了您提供的案例,感觉您所面临的困扰,部分来自于幼儿,但究其根源还在于教育方面的偏差与缺失。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您和读者们分享。
一、什么是线描画
首先,为了让大家能就一共同的对象在同一概念下讨论问题,我先对所谓的“线描”做一个界定。什么是线描?线描也叫“白描”,即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用线条勾画物体的轮廓和细节,描绘出画面形象。线描既是独立的画种,又可用于起草绘画上色之前的图稿。儿童线描画亦是如此。幼儿绘画大多是先用画笔勾画出物体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内涂上各种颜色,完成绘画作品。若只用线条构成形象,不加涂色,就成为线描画。当然,以线描为最终作品,在创作时,对线条的描绘比起草上色图稿的线条要讲究和精致许多。无论作为独立作品还是上色前期的图稿,线描及线条是幼儿绘画形象的骨架,亦是幼儿绘画的基础。
“儿童线描画”指仅用线条勾画物体轮廓和细节,不加以涂色的绘画作品。这种线描画一般采用单色,多为白底黑线,别具美感。
二、为什么有些幼儿不采用线描画法
从您的叙述中,感到您是一位好老师,为了让幼儿能够接受线描想方设法做了反复的探索。开始时采用常见的白纸单色线条的画法;后来将白色画纸换成彩色画纸;最后又换回白色画纸,将单色线条扩展为彩色线条。遗憾的是,无论怎样,总有一些幼儿不接受只用线条不涂色的线描。
为什么幼儿总是要给画出的形象涂上色彩,即使是彩色的画纸和线条亦不能使他们满足呢?从道理上来讲,线描对幼儿来说没有很高的难度,只要用线条勾画好形象不再涂色即可。如果希望画面美观,也只需稍加点缀。但是幼儿为什么非要舍易求难、舍简趋繁地去涂色呢?我反复阅读,仔细思考了您叙述的情况,发现幼儿不采用线描画法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而是他们不愿。
幼儿不愿意采用线描,就他们自身来讲,有以下原因。
其一,视觉感受力的发展使色彩在幼儿眼里特别美妙。
进入中班以后,幼儿对色彩的感受性与分辨能力,特别是对色彩细微区别的分辨能力发展起来,对色彩产生极大的热忱。与小班时期相比,中班幼儿画中的色彩多起来,色彩的种类和范围越来越广。将形象涂得五彩缤纷,使幼儿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甚至有些幼儿对涂色乐此不疲。五颜六色的画面带给幼儿的愉悦非成人所能体会,于是我们看到,只画线条不涂色,如同舍弃好玩的玩具、好吃的糖果一般让他们非常地不情愿。色彩感受力的发展为幼儿的眼睛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幼儿品味到色彩之美妙。相比之下,单色的线描在幼儿眼里则缺乏那样的魅力,这是他们拒绝线描的主要原因。
其二,审美趣味的个体差异使部分幼儿极为偏爱丰富的色彩。
幼儿虽年幼,美感尚处于萌发之中,但已表现出审美趣味的差异,显现出不同的类型特点。观察一下幼儿的日常绘画,即可见出男女孩子在审美上具有明显不同的倾向。多数女孩子喜欢漂亮丰富的色彩,对色彩有较高的敏感性;而男孩子则缺乏女孩子那般对色彩的热忱和敏感,部分男孩子甚至喜好以单色描绘故事或场景。个体审美差异普遍存在于幼儿之中,可以想见,一个年龄班中总会有一些幼儿欣然采用单色线描的画法,另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会逐步接受线描,同时也必定会有一部分幼儿会死死坚持给画中形象涂满色彩。正是这种个人的审美偏好,造成了一部分幼儿不论教师怎样苦口婆心地诱导,依然始终不移地坚持涂色,不接受线描画法。所以,个体审美差异也是部分幼儿不愿接受线描画法的重要原因。
其三,一些幼儿对色彩产生了审美定势。
幼儿不愿意仅以线条描绘形象,除了发展上的原因以外,还因为有些幼儿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审美定势。这些幼儿只认那些他们熟悉的、习惯了的美的样式,排斥那些他们鲜有接触、不熟悉的样式。产生审美定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中美的样式太单调,教师与家长及其周围的成年人审美趣味贫乏。我观摩过不少幼儿园,各地幼儿园的环境在审美方面几乎都差不多,内外装饰基本是没有风格区别、平淡的彩色平涂。大量幼儿读物的绘图技法与风格也都近似,区别仅在于有的描绘精致,有的描绘粗糙。在对幼儿创作引导方面,教师普遍强调变换颜色,在画面上涂满各种鲜艳漂亮的色彩;对那些用色丰富、涂色饱满的作品加以肯定和表扬。在这样屏蔽异调、耳濡目染、反复强化之下,幼儿的审美很难不被局限于某种样式之中。结果,在他们的眼里,美似乎就是那么一种固定的模样,失去了对美的丰富多彩的样式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这是导致幼儿不肯采用线描的另一原因。需要指出的是,此种审美定势与上述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审美偏好不同,属于不良与有害的审美倾向,为有碍发展的惰性。
三、思考与对策
您文中最后的问题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该继续引导这部分孩子用点、线的方式来画线描画呢?还是顺应幼儿的兴趣,满足于他们涂色的需要?”是的,当我们知道了相当部分幼儿不乐于接受线描的原因以后,就面临着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但仔细思索,您提出的这个看似二选一式的问题,其实两个选项并不矛盾,也不绝对相斥,完全可以兼顾。虽说由于发展上的原因,进入中班阶段的幼儿对于色彩格外青睐,但是,线条画也别具美感,对幼儿也很具吸引力。您所遇到的幼儿对线描的抵触,很大程度上来自教育方面的问题,因此,只要对课程与活动设计及指导方法方面做出调整,我相信,幼儿会在沉浸于缤纷色彩的同时,愉快地尝试线描绘画或其他任何新异形式的美术创作。对此,我建议您和有兴趣的老师不妨进行以下尝试。
首先,建构更广博、更具包容性的艺术教育课程。
长久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幼儿美术创作所用媒材都较单调,彩色水笔、油画棒和白色画纸为常见的主要用材。由于媒材贫乏,创作手法单调,造成了幼儿美术创作方式单一,作品种类和风格雷同,这便形成了一些幼儿创作的模式化倾向。近年有些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扩展了幼儿美术用材的范围,有的幼儿园还建起了幼儿美术活动室,丰富了幼儿创作的用材。但是,从更广阔的范围看,还远为不够。幼儿教育机构普遍需要扩展美术创作的媒材和方式,以打破幼儿创作模式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美术欣赏不到位至今也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大缺失。大部分幼儿园美术课程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少数幼儿园有零星的美术欣赏,但其欣赏对象和欣赏过程极为简陋、粗糙,欣赏对象无美感和艺术性可言,欣赏过程与看图讲述无二致。除此之外,把美术欣赏等同于美育,以欣赏自然、社会之美代替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是一大问题。缺少对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广泛欣赏,很难想像幼儿能够不固守已习惯的创作方式,欣然接受新的艺术形式的挑战。
上述问题即是您所面临困境的大背景。幼儿不接受线描看似小事,其实反映出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深层问题。这一深层问题得不到解决,类似的小问题便会时有出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建立一种广博的艺术教育课程。这样的艺术教育课程既含有创作,又包括欣赏;创作和欣赏在形式与内容上多样均衡,进而形成创作方式与方法种类各异的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各种创作不是杂乱无章堆砌或随兴拈来,而是事先经过统筹规划设计,形成系统的活动方案,循序推进。推进过程中,每一种新形式的创作或欣赏活动,都由前期的铺垫自然导入,同时与下一活动相衔接。所有教育要素成为一个有序、有效的系统。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课程,易养成幼儿对不同形式艺术作品的开放心态,从而乐见并乐于尝试新形式的创作,因此,不会因为引进任何新的创作形式而产生如您所遇之阻力。
其次,以欣赏扩大眼界,把欣赏作为新创作形式的先导。
每当引进新形式的美术创作之前,教师应选择那些与创作相关的、真正具有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向幼儿展示,并引导幼儿欣赏,发现其美之所在。例如,在进行线描创作之前,教师可以在图书角放置线描作品画册,于活动室张贴线描画作品,并引导幼儿关注、欣赏这些作品;也可以组织专门的线描欣赏活动。从您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您所组织的幼儿线描创作活动由欣赏入手,这一安排很好;但是否选择了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线描作品作为欣赏对象,作品质量如何,不得而知。我认为提供给幼儿欣赏的作品质量对于接下来的创作很重要,或许您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确实如此,这是一个可以改进的方面。
为了使欣赏起到激发创作的作用,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示幼儿注意那些在下一步创作中可能涉及的艺术要素。如线描画的黑白对比的明快之美;线条曲折、粗细、长短等变化带来的顿挫或流畅之感;图形的曲直、大小、疏密等形成的圆润、丰满或粗壮、纤巧之态,等等。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如果欣赏与创作脱节,则难以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从您的叙述中,我看到一个问题,您对前期欣赏与后来创作之间的关联处理得不够好。欣赏了点、线、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尔后画“美丽的大树”,但“美丽的大树”与前期欣赏的作品有什么关联,如何将大树图案化,如何把图案中的点、线、形运用于大树,您未作提示与铺垫。现在回过头来分析这个活动,其实当时您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创作与图案形式接近线描装饰画,如画“美丽的桌布”、“美丽的头巾”等,这样,幼儿比较容易自发地将欣赏作品中的图案要素迁移到形式类似的创作中,教师可以少做一些铺垫。二是教师事先对线描“美丽的大树”可能涉及的艺术要素做出分析,找出那些使大树美丽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如粗粗的树干和细细的枝条,线条曲折的大树冠和树冠内重复排列又有变化的小图形,等等。在实际欣赏时,教师注意提示幼儿留意欣赏对象中的这些要点。如果当初这样做了,那么在后续创作中,幼儿或许会觉得线描也很有意思,线描画也很美,不会因为热衷于色彩而拒绝线描。
最后,让线描美起来。
幼儿不愿线描,根本原因是他们觉得线描不美。能不能让线描美起来呢?如何让线描美起来呢?下面提供几个“小窍门”。
第一,设计单元活动时,争取做到美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的最佳配合。
人们往往以为任何工具材料可以表现任何题材的内容,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创作特别是幼儿的创作能否取得好的表现效果,在选择和确定内容时就已经决定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些工具材料只适合表现某些题材内容,线描就是如此。我们看到一些儿童线描作品非常美,总以为是孩子有天分,老师教得好。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秘密,大家很少去想,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匹配。只有内容和形式配合得好,才能出好作品。右页这几幅作品,看起来很美,为什么会这样美呢?为什么选择蔬菜来画?而为什么又会选择这样几种蔬菜?在蔬菜中,它们并不是最漂亮的嘛,而画出来这样美,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它们或有曲折的轮廓,或有明显、细致的纹路,所以用线描画出来就很美。像西红柿、茄子或更光鲜的蔬菜用涂色法肯定要胜于线描。而像苦瓜、蒜头这样颜色浅淡的蔬菜,用线描反而比涂色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果不加斟酌,反过来让幼儿用线描西红柿,为圆白菜涂色,结果肯定大为失色。
由图所见,教师选这几样蔬菜,可谓颇费匠心。先看圆白菜,教师把它切开来画,切开后的圆白菜,叶子呈一层层包裹着的样子,这样幼儿就有的可画,画出来就很好看。如果简单地从外部画,圆白菜光秃秃的,就画不出什么来。同样,教师选的萝卜长着很多叶子,萝卜却很小,如果不加思考,拿一个光光的大萝卜来画,肯定也出不了这样好的作品。还有,玉米和苦瓜,教师把它剥开一部分,这样孩子就要用不同的线条来画,有了线条的变化,就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对于线描创作来说,达到表现形式与内容的良好配合,其表现对象的选择尤其重要。至此想到,您最后选择画围巾,围巾本身外形平直,美在色彩亮丽;舍色彩为白描,显然不合适,无怪幼儿说“丑死了”。如果您能选择更适合线描的对象引导幼儿描绘,充分发挥线描的优势,我想幼儿也会像迷恋彩色画法一样喜欢上线描画法。
第二,充实技法,让图像丰满起来。
为了让线描画美起来,还需要对幼儿的线描技法加以充实。
最单纯的线描画为“白描”,只勾线不上色,不皴擦,不渲染,这就需要线条画得具有表现力。幼儿运用线条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描绘形象外轮廓时让线条有一些曲折变化。另外,线条的粗细变化也能增加形象的美感。这不难做,用粗细不同的画笔来画即可。外轮廓和大块的图形用黑色水笔勾画,内部的小花纹用签字笔描绘,画出后会非常好看。
除了让线条更有变化以外,在实际创作中,加强其他的元素也是有效的办法。近年来,线描画中的“勾线+装饰”被一些教师看好,幼儿也十分乐于接受,产生了不少让人眼晴一亮的作品。通常,幼儿画画先画轮廓,然后涂色。而这种涂色既无再现性,也无表现性;既费时,又费力,且枯燥乏味。但单纯的线描画缺少色彩,又略显单调。如以轮廓线内填充小花纹代替涂色,则可以避免不涂色的单调,不但形象能充实饱满起来,而且画面还会显得更加精美。我见到很多幼儿很喜欢这种装饰过程,重复地画出各种小花纹,正好让他们把学习的装饰规则运用熟练。
还有的幼儿教师发明了一种“线描+剪贴”的画法。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用彩色纸将主要形象剪出来,粘贴在颜色相异的底纸上,然后再在上面用线条加以描绘和装饰;另一种是先在画纸上用线条描绘出形象的主体部分,然后用彩色纸剪形象的局部和细节,拼贴在主体形象上,最后再用线条描绘和装饰。这种“线描+剪贴”装饰方法创作的作品,相比于单纯的线描或“线描+装饰”的作品,色彩更丰富,装饰更有层次,创作的过程相比于单纯线描程序多一些,对幼儿,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幼儿,也更有意思一些。
总之,在引进像线描这样的新形式的创作时,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这种新形式的美。我们说,美是幼儿创作的灵魂和内驱力,只有把美贯穿于幼儿美术的整体课程和具体活动的方方面面,才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同时,美的样式又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打开幼儿的眼界,使他们拥有广泛的审美趣味,才能产生不竭的创造力。从理论上讲,线描是适合幼儿的创作方式,应在幼儿的美术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让幼儿在愉快地运用色彩描绘的同时也体验一下简洁、雅致的线描画法。在实践中,很多老师和幼儿在线描方面都取得了可以说是超出预期的成果。希望您不要灰心,再试试看。
北京师范大学 张念芸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正确认识宝宝的创造力紫玫瑰阅读人气:942
- 简单五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紫玫瑰阅读人气:1026
-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580
- 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海豚201阅读人气:1693
- 浅谈孩子创造志向和创造力的培...丫丫多情阅读人气:1695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快乐天使阅读人气:840
- [业务管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内容多样,...yangjili阅读人气:1769
- [业务管理]如何科学的创设区角悠悠我心阅读人气:1306
- [园长管理]公开课中班社会教案(多样的表...赵新围阅读人气:4047
- [园长管理]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传利阅读人气:1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