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牵头,各方协力,破解“入园难”矛盾出新招

作者:宋静磊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6-23
据上海市计生委统计,2012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出生数达22万,在园幼儿数高达48万多,较2011年增加了约3.6万,各级各类幼儿园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入园压力。 2012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全市已新增幼儿园64所,新增教师3千多人。据估计,本市2013年秋季入园幼儿数还将继续增加。面对“入园难”矛盾,上海市各级政府始终将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执政职能,纷纷出台多项举措,为妥善做好2013年秋季招生工作进行了精心和充分的准备。
 
早排摸、早预测、早准备
 
近年来,上海适龄幼儿的入园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而且不同区域间因人口流动频率过快而无法确切统计入园人数,这成为每年招生工作中不可控制的因素之一。为了对本区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许多区县提前启动了排摸、预测等准备工作。
2012年11月,松江区教育局召开了2013年招生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强调要尽早排摸入园需求和区域教育资源,合理安排秋季招生工作。为使区域内学区的划分更加合情合理,松江区教育局将排摸工作确定为“预报登记→情况分析→政策研定→公示宣传→信息审核”等系列环节,先由家长通过网络在区托幼办统一设定的时间内上网进行预报名登记,并在相应学区(大学区)内选择一所幼儿园作为预报名点,上传入园幼儿信息。之后,区教育局有关部门将根据登记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生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在既满足家长需求,又能平衡安排各园所入园人数的前提下,进行统一协调和分配。此项工作已于3月初提前启动。
同样,奉贤区也在今年3月30日全面启动了学前教育阶段的招生工作。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全区各镇(开发区)对符合入园条件的3岁幼儿(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全面的摸底登记。在此基础上,由区教育局根据登记情况,按照“就近入园”原则,结合各园(含民办园)的学额情况,确定学区范围以及招生人数。
 
统一部署,措施到位
 
为了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分配和使用各类教育资源,上海市很多区县的招生政策是:公办幼儿园由教育局统筹招生,民办幼儿园根据办班规模向社会公开自主招生。为了增强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奉贤区托幼办于3月初向各乡镇和各幼儿园下发了《关于2013年学前教育招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学前教育招生工作的五项原则:坚持统一部署,分级管理;坚持信息公开;坚持划分学区;坚持依法办园;坚持优先满足小班幼儿入园。此外,《意见》还发布了招生工作的具体流程,即摸底登记→划分学区→公平招生→下拨名单→发放入园告知书→办理入园登记手续→建立学籍档案等,从工作环节入手做好规范学前教育的招生工作,使其更加有序和公平。
除了制定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政策,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也是招生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为确保各街镇、幼儿园规范落实招生政策,松江区在招生管理上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严格招生工作流程,采取预测调查→研定政策→社会宣传→预报统计→区级统筹→学区协调→入园公告→通知发放→信访接待→评估总结等操作流程,并由区园两级严格把关;二是加强过程监控,在客观、合理接受社会与家长监督的同时,不断完善各级招生考核机制,并依托督导评估进行监控,同时将相关评估结果纳入各园所年度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此外,在“公民办一体管理、兼顾个性”的指导思想下,松江区在做好公办幼儿园招生工作的同时,立足区域实际对民办幼儿园招生范围予以严格规定,即区民办一级幼儿园须优先满足居住于全区范围内适龄幼儿的择园需求;区民办二级幼儿园须优先满足居住于幼儿园所在街镇辖区内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区民办三级幼儿园须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满足幼儿园周边区域来本区工作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园需求。
 
着力满足非沪籍幼儿入园需求
 
近年来,来沪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大量增加,且这部分人主要聚集在城郊地区,使得这些人口导人大区中非沪籍幼儿比例逐年增高,外来人口旺盛的入园需求给当地政府带来了持续的入园压力。如何满足这部分幼儿的入园需求,成为这些区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自2011年起,闵行区就针对区内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题,开展了“非沪籍人士子女实行积分制入园”的探索。目前,“积分制入园”已经在该区华漕镇、颛桥镇、浦江镇、虹桥镇、马桥镇、江川路街道和莘庄工业区等7个街镇试点,5000多名非沪籍幼儿通过积分制渠道进入幼儿园学习。经历了两年多的探索和尝试,“积分制入园”项目在构建学前教育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缓解“入园难”矛盾以及体现学前教育公平性与普惠性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今年,闵行区还将在区域内全面推行“积分制入园”。
奉贤区为了进一步规范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就学管理,2013年开始在公办幼儿园试行《来沪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公办幼儿园积分统一管理办法》,为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合理设置接受公共教育服务的梯度,从而解决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入园的矛盾和问题。奉贤区制订的“积分制入园”管理标准与闵行区有异曲同工之处,主要参考指标有:幼儿户籍情况,居住情况,父母在沪工作年限,父母缴纳社会保险情况,父母及幼儿居住证办理类型情况,父母学历、职称、获奖情况及社会责任,是否独生子女等。
为化解入园矛盾,杨浦区针对原来非沪籍人口报名标准难以统一的情况,自2012年起开始尝试“非沪籍人口集中登记、区域统筹就近安排”的方式。具体做法和实施流程为:①前期根据入园需求和资源配置的情况,将区域内12个街道划分为四个地段;②通过居委会提前向家长发放告知单,做好宣传工作,让家长了解报名条件和所需材料,提前准备;③四个地段分阶段错时集中报名登记,实现人口分流;④审核材料与信息录入。
集中登记一方面使非沪籍人口的入园标准得到统一,打破了地段对口的概念,减轻了集中地段的入园压力。另一方面,家长事先对报名工作有了了解,报名更有针对性,且同一地段内实现同步报名,更彰显公平。
 
深入挖掘,盘活各类教育资源
 
受出生高峰及外来人员流入高峰“双峰叠加”效应的影响,仅仅通过统一调配当前有限的教育资源,已难以破解当前的入园难题。对此,各区县积极开动脑筋,尝试通过挖掘渠道增加供给,确保适龄幼儿入园、看护全覆盖。
浦东新区人口变化大,早年建造的公建配套幼儿园与现有人口不匹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此,区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挤出土地资源,在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的金杨及三林板块,新建了多所幼儿园,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学位。在入园矛盾较为突出的川沙、洋泾等地区,区教育局改变原校办工业公司办公室、中学宿舍等5处房舍的功能,将其改建成幼儿园,增加学位上千个。此外,浦东新区还积极挖掘公办幼儿园潜力,如通过暂时停办公办幼儿园托班、适量扩大班额数、改建教室等方式,扩大公办幼儿园的容量,增加学位万余个。
面对来沪人员随迁子女集聚、现有学前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浦东新区还积极探索设置学前儿童看护点,解决来沪人员随迁子女看护难题。目前,浦东新区学前儿童看护点有3000多个,在读幼儿数近4万人。
近年来,政府向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也成为上海部分区县化解“入园难”矛盾的重要举措。杨浦区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政府购买学额”的政策,实施三年多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老百姓就近入园的需求,今年杨浦区在前期实施的基础上,又加大了“政府购买学额”的力度,新一轮政策的导向与特点为:进一步扩大地段生范围与条件;进一步增加政府购买学额的补贴;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地段生招生的补贴;进一步加强政策实施的管理,确保地段生享受与非地段生同等的待遇。杨浦区教育局通过招生公示、资质审核和确认、不定期检查等方式,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总之,本市各区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入园难”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运筹,想老百姓所想,为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办好普惠公平的学前教育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编辑:cicy

上一篇:同伴交往,新入园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通关牌

下一篇:幼儿园每日活动中13个安全隐患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