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园数学模式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张亚杰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上传时间:2012-05-21
模式能力是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模式能力主要包括模式的识别、复制、扩展和创造。[1]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NationaI COUrlciI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提出,模式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分类、组织、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2]
在我国,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就通过在数学模式活动中操作模式材料,获得一定的模式经验。幼儿园的数学模式活动一般以视觉形式为主,内容主要涉及颜色、形状、大小等基本元素。笔者通过对四所幼儿园九个班级的数学模式活动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幼儿园的数学模式活动尚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对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尚缺乏充分的认识。
一、幼儿园数学模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模式的理解比较片面
在观察中笔者发现,教师对模式的理解比较片面,只注重视觉模式,缺乏对其他形式模式的认识,因此在设计模式活动时往往局限于颜色、大小、图形等模式的识别和复制。如有的班级让儿童摆放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毛毛虫图片,儿童只需按照图片摆好毛毛虫就能完成任务;有的班级以种花的形式开展模式活动,要么是纸做的大花和小花,要么是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的图片。可见,在这样单一的模式活动中,儿童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无法加深对模式的理解。
教师在模式活动中对模式的描述也并不完全准确,常常使用比较含糊的语言,如“你认为怎样种花,小花园才漂亮?”类似这样的问题没有突出模式的重复性、规律性。在模式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儿童摆出自己预设的模式,忽视了儿童发展的多样性,以至于让儿童认为只有一种固定的排列方式。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随意增加模式活动的难度,如在种花活动中,同时涉及到多种维度,导致儿童对模式活动产生畏难情绪。
(二)投放的模式活动材料比较单一
以笔者的观察来看,教师投放的模式活动材料大致包括几类:第一类为串珠,教师会提供各种颜色的珠子、串珠线以及串珠的图片供儿童操作;第二类为种花活动中的花,这些花要么是纸做的颜色、大小、高度各不相同的花,要么是塑封的红、黄、蓝三种颜色、两种大小的花的图片;第三类为毛毛虫,即颜色、大小不同的毛毛虫玩具,或者是毛毛虫的图片;第四类为各种塑封贴片。这些模式活动材料基本上都是在颜色、大小、形状上有所差异,从材料的种类来说相对比较单一,使儿童只能进行机械性的操作,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当儿童完成了模仿图片上的任务后,基本上没有继续探索以及创造新模式的兴趣。
(三)模式活动缺乏情境性和趣味性
虽然教师在设计模式活动时也考虑到要具有情境性和趣味性,但是教师刻意营造的情境往往缺乏真实性,无法引起儿童的兴趣。如有一个班级在设计模式活动时设置了“打扮妈妈”的情境,教师在一个很大的纸板上画了一个“妈妈”,“妈妈”穿了一条大裙子,裙子上画了几条横线,最左边是教师用塑封的红花和蓝花图片贴好的模式,供儿童模仿排列,最下面的两排教师没有贴,让儿童自己发挥想象来贴。教师在模式活动中尽力创设了游戏情境,但儿童在玩了一两次后,就不愿意再玩,这说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与儿童真实的生活经验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二、提高幼儿园数学模式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一)教师对模式的理解要更充分
由于教师对模式缺乏充分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园数学模式活动对于儿童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3]要提高数学模式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对模式的理解要更充分。模式涉及到序列,是重复出现的,如有规律的图案、花样、动作、声音、事件等。模式可以是视觉的,如△√,△√,△√;也可以是听觉的,如掌声一鼓声一哨声,掌声一鼓声一哨声;还可以是身体动作的,如站一蹲一跳,站一蹲一跳……[4]
教师要认识到模式的规律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儿童去发现模式、学习模式、运用模式。教师可以设计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模式活动,通过有规律的提问,从简单的模式活动中引导儿童发现模式规律,获得基本的数学概念,培养和促进儿童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增强儿童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在同伴互助中引导儿童相互讨论、相互建议、合作和交流,在小组或者集体活动中让儿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样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模式所包含的逻辑意义。
在数学模式活动中,儿童先是重复模仿着教师提供的范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去理解和延伸模式,比较模式中基本单元之间的异同,从而发现模式内在的规律性联系,也就是通过提取和概括有关信息来预测模式。[5]因此,只有教师充分理解模式,才能带着儿童一起认识大量模式,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促进儿童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
(二)丰富儿童的模式经验
模式是一种反复出现的比较稳定而抽象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模式,如装饰的图案一般都是模式,日月更替是一种模式,甚至一日生活的早、中、晚也是一种模式。模式的学习要紧密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模式,这样才能在积累大量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模式的理解,从而自己创造出新的模式来。
模式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在区角提供几种模式活动材料,而是要发现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模式,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寻找模式”的活动,让儿童带着他们认为可以形成模式的物品到幼儿园来展示,开一个“模式展览会”。另外,在外面参观一个新地方时,也可以比一比看谁能发现更多的模式。在发现模式的过程中,儿童逐渐掌握模式的规律,从而能够灵活运用。
在“寻找模式”的活动中,儿童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模式”,教师还需要帮助儿童将模式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鼓励儿童利用随处可见的物品,如玩具、食品、水果等让儿童进行分类、排序等非正式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告诉家长,平时利用卡片、牌、硬币等多种材料,甚至是家中的家具、餐具以及日用品等,随时进行模式活动。
(三)将模式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结合起来
在教师对模式有了充分的理解后,可以将数学领域的模式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结合起来,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儿童去发现其中的模式。
在绘画活动中,可以引导儿童画一些蕴涵着简单或者复杂模式的图画,引导儿童对模式进行总结。在美工活动中,可以将儿童收集的实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在音乐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模式。儿童学习节拍时,如四二拍中的强弱,四三拍中的强弱弱等,这些都是模式的学习。同时,音乐律动也充满了规律性,一个动作可能会有几个八拍的重复等,儿童可以从律动中很直观地感受模式的规律性。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儿童发现音乐中的模式,增加儿童的模式经验。
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引导儿童发现身体动作形成的模式,如双脚跳一下,单脚跳一下,左手拍两下球,右手拍两下球等,这些都是体育活动中存在的模式。
模式的学习要与数学领域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并融入语言、音乐、美术、游戏等活动中。让儿童以模式的思维方式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到模式无处不在,规律性的东西都存在着一定的模式。可以说,当儿童善于在生活中、在自己的周围发现存在的模式时,儿童也就充分理解了模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科普利著,何雪芳、陈彦文译.儿童数学教材教法[M].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3.
[2]NCTM.Cumictf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M】.London,NCTM,1989.
[3]杨峥峥.4~5岁儿童模式与排序能力发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林泳海,周葱葱.3.5~6.5岁儿童式样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1):33—36.
[5]EeonomoPoulos,K.WhatComes Next:The Mathematics ofpattern in Kinderwarten[M].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1998.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关注每个孩子,促进活动的有效...寳寳盈阅读人气:1303
-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摇篮之醉阅读人气:1510
- 如何有效开展小班数学活动雪飞扬阅读人气:1672
- 第二学期6月:电子白板与歌唱...上官飞雪阅读人气:1061
- 涉县二幼“四措并举”探讨幼儿...蓝木木雪阅读人气:94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悠悠我心阅读人气:1500
- [园长管理]如何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mengmeng阅读人气:1224
- [园长管理]幼儿园音乐学科韵律活动教学的...chengxine阅读人气:3139
- [园长管理]语言活动如何提高问题的针对性...雪阅读人气:1498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的规...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