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例谈数学活动生活化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偏离

作者:魏妍  来源:镇江市丁岗镇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10-30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从“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在活动中努力探讨设计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生活活动,建构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的模式,促进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成为当前幼儿教师追求的潮流。但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发现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形似而神离,在课堂教学中成了“花架子”。
      偏离现象一:情境创设不能帮助幼儿实现“问题解决”
      新课程特别强调幼儿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倡导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幼儿感兴趣的现实环境中学习数学。但有些教师显然曲解了新课程的用意,忽视了情境创设的数学学习通道功能,费尽周折、牵强附会地创设了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化”情境,但却未把握住数学学习的主线。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大班数学“认识钟表”时,为了让幼儿意识到认识钟表的重要性,激发幼儿认识钟表的内在需要与兴趣,在导入部分采用了故事导人法,讲了一个大耳朵图图迟到的故事。故事讲得十分生动有趣,大耳朵图图的形象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但活动中通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我们发现幼儿更多关注的是图图是不是聪明的问题,对于认识钟表则没有多少探究的兴趣。
      倘若一开始,教师就开门见山地出示一组有不同空缺的钟面,上面数字1—12、指针各不齐全,让幼儿猜猜它们是什么。并带着“钟面上少了什么”的问题进入到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饶有兴致地完成钟面结构的探究活动。
      由此可见,兴趣的激发只是“生活化”情境创设的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创设的关键是情境是否能起到帮助幼儿实现“问题解决”的作用,千万不可为了创设而创设。
      现象二:情境创设偏离数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可否认,作为沟通幼儿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创设在“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有意义地理解数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大量色彩鲜艳、情节动人的情境在使幼儿兴奋不已、流连忘返的同时,也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或喧宾夺主,偏离了预定的目标;或乱花迷眼,迷失了数学的方向……
      比如在中班数学“认识序数”活动中,课件中美丽的大草原,绿草萋萋,流水潺潺,鲜花盛开……配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更是让幼儿身临其境,兴奋不已。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青青草原走一趟,你们看草原上有什么呀?
      幼:好漂亮的草原啊!有青青的草,美丽的花,还有小河。
      幼:有聪明的喜羊羊。
      幼:有美丽的关羊羊。
      幼:还有可恶的灰太狼,凶恶的红太狼……
      师:今天,青青草原上要举行一次跑步比赛,猜猜看谁会赢。
      幼:肯定是喜羊羊,它跑得最快。
      幼:不一定,灰太狼跑得也快的。
      幼:是呀,灰太狼最狡猾,它肯定要设计谋害喜羊羊的。
      幼:说不定是沸羊羊,它特别有劲。
      幼:我最喜欢美羊羊了,一定是它跑第一。
      师:我知道每位小朋友心目中都有支持的对象,那就举起它的照片,大声给它喊加油吧!
      生:加油!加油!……
      这时课堂被热烈的气氛笼罩着,幼儿的情绪相当高涨,但是纵观这耗时5分钟的新课导入,其实只是一幅供幼儿欣赏的美丽画面,一个供幼儿听的故事而已,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数学活动情境创设。过多的无关信息,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就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我们知道,数学的发展,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现象三:情境创设缺乏生活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本身对生活观察不够细致,采取凭空臆造的方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例如在教学“比轻重”时,教师创设了四个动物比轻重的动画情境,答案是老虎第一、大象第二、小猫第三、小兔第四。结果许多孩子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大象个头大,应该第一,对于小猫和小兔的名次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解释,时间浪费在了不该关注的争论上。
      “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基本的生活逻辑。大象怎么可能没有老虎重?小猫和小兔孰轻孰重一时还真难分辨,如果将其中的一个换成小老鼠,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争执。教师只有留心生活、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智力因素和幼儿的思维基础,充分利用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才能服务于数学教学。
      总之,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我们不能“削足适履”,但若要更好地“量体裁衣”,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用一颗智慧的心去纠正过分追求“生活化”而忽视数学实质的倾向,努力追求数学教学的返璞归真和务本求实,真正把数学教学生活化落到实处。
编辑:cicy
 

上一篇:从中班数学活动“拼正六边形”看幼儿空间分合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学习行为作出回应——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