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学具使用的有效性

作者:黄红亚  来源:  上传时间:2012-05-29
自我园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立项为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研究探索,也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老师们研究的兴趣很浓,也很有收获,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质量。但是在市级一课三研活动评比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阻碍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特别是教学具的选择、使用不当对数学教学活动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
一、教、学具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教、学具的有效使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总有老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处理好教、学具的关系,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没有合理地使用。
1.教具方面
教具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用具,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教师使用教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具学具不分。有些学具比较小,老师用其进行演示,不能保证所有的幼儿都能看得到、看得清。这样小的用具应作为幼儿操作的学具而不是教师使用的教具。(2)演示方法问题。一些教师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演示教具,没有发挥教具的真正作用,即我们要向幼儿说明什么问题。如在排序演示中,老师拎一串从各个图形片中心穿过的一组演示材料,这样的看似立体的展示,其实幼儿看到的只是图形片的一个侧面,看不清形状,更不用说让他们来发现规律了。(3)教具演示材料过于丰富。如中班数学活动“打扮活动室”,主要目标是学习有规律地排序。有些老师在展示给幼儿看的材料中有八九种规律,不要说是幼儿,就是成人也看得眼花缭乱,在短短的20分钟左右的一个活动中,老师难以讲清楚问题,留给孩子操作的时间也很少。(4)作为教具的课件使用问题。有的老师对所用幻灯片不熟悉,操作出现问题;演示的时候需要回放前面的某些内容,没有使用简单实用的方法,只是一步步后退,影响活动的完整性和幼儿思维的连续性。
2.学具方面
学具是指幼儿在数学操作活动中,通过直接触摸、摆弄帮助自己获得知识、技能的用具,是幼儿在主体操作活动中一种获得认知的介质。根据活动目标,老师要准备相应的幼儿操作活动材料,即准备相应的学具。这一点老师都已达成共识,材料准备都很充分。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的选择随意、马虎。如小班数学活动“大大小小的树叶”,有的老师直接摘了树叶来上课,每人2片甚至更多。且不说摘那么多树叶的行为是否妥当,单就叶子的使用情况来看就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虽然是新鲜采摘,但是叶子摘下之后很快便会失去水分,开始卷曲、变形,不易比较大小。其次,树叶的选择问题。我们都知道树叶形状各异,但同一种叶子往往大小不明显,而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要比较大小必须注意特征明显,所以一般老师都是选择两种不同形状的树叶来比较,但是用形状不一的树叶来比较大小,如果选择不合适,树叶之间缺乏可比性,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如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不利于幼儿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等等。(2)材料不易操作。如在排序活动中,让幼儿用毛线来穿吸管、穿图形片等,本来幼儿的手部肌肉还没有发育得很好,软软的、不经加工的毛线就成了幼儿操作的障碍,很难完成任务。类似的问题还有一些,比如用各种形状的即时贴进行装饰排序,即时贴幼儿不好剥;用黄豆、绿豆来分类,细小、易滚,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用糕点、水果进行等分活动,易分散孩子注意力,影响探索的专注度等等。(3)操作材料特征不明显、层次不清。如中班用纽扣进行分类,每个孩子带过来的纽扣形状不一、颜色各异、大小不同。看起来操作材料丰富,人人都有,个个能分,却很难明确地划分标准,加上中班幼儿的分类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样的材料就有可能造成幼儿学习的障碍,影响学习效果。
二、提高数学教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具使用有效性是指完成数学教学活动和达到数学教学目的的程度。通过对影响教学具使用有效性的各种问题的分析,我们制订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教具使用策略
(1)分清教具和学具。教师所用的教具要大一些、色彩明丽一些,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并让幼儿看清。虽然有些学具不宜作为教具来使用,但是借助现代化手段有时也能解决学具变成教具的问题,比如运用实物展示仪,可以把某些学具生动、形象地放大,从而利于幼儿观察、学习。
(2)教具演示正面直观。教具的演示要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要让所有幼儿都能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师的演示。如图形排序的教具,教师可以把图形片从中心穿过的方式改成立体的双面图形演示,让每一个幼儿都能看清排列的每一个形状,更好地发现、理解排序的规律。
(3)教具使用少而精。幼儿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逐步发展的,为了适应各阶段幼儿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具就包括了完全直观教具、半直观教具和带抽象成分的教具三种类型。所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具的使用也应不同,应体现出层次性。而在某一个活动中,教具的使用要为活动目标服务,为有效训练幼儿的思维服务,不能太多太花哨。比如中班数学活动“打扮活动室”,主要目标是学习有规律地排序,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选择2~3种排序的方式,作为演示的教具。如挂门帘,用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图形片进行排序,可以分不同的难易程度,从按一种特征排,增加为按两种、三种特征排。通过观察分析让幼儿了解排序的规律,用直观的教具在幼儿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然后让幼儿自己探索、操作、创造性地完成排序的实践,用幼儿的作品来完成打扮活动室的任务。
(4)提高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选择、使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本来比较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活力,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组织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对自己选择的课件作一个分析,看看内容是否适合,是否有助于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是否有助于幼儿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是否能成为幼儿感知的强刺激。选择了适当的课件,还要进行反复操作,作一定的修改,让这个课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千万不能搞拿来主义,随意使用,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时候所用的课件只是放大的图片,并未体现多媒体的其他优势。如果说幼儿园有相应的技术条件,老师又有较熟练的制作技能,那么运用课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那也没有必要去赶这个“时髦”。
2.学具使用策略
(1)学具的实用性。学具是给幼儿操作使用的,一定要讲究实用性。如小班数学活动“大大小小的树叶”,有的老师直接摘了许多树叶来上课,我不赞成这样的做法。另外,数学活动有别于科学活动,我们不是让小朋友认识树叶,而是以树叶为载体进行数学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画一些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树叶,一片片剪下来,有条件的可以塑封好,提供给幼儿操作,这样的材料经久耐用,满足幼儿反复摆弄的需要。但是每次活动都这样做,对老师来说工作量太大,所以在准备学具的时候,也要巧花心思,寻找到适当的替代材料。就拿“比较大小”来说,我们可以找到大小不同的雪花片、大小不同的图书、大小不同的篮子、大小不同的衣服等等很多方便实用的材料和物品。
(2)学具的易操作性。“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皮亚杰的理论揭示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对客体的动作基础上,从而说明儿童作为主动学习者,数学教育必须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特点才能有效。为保证幼儿在操作学习中的目的性、方向性,并能从操作活动中发现一定的关系及规律,我们在制定相应操作规则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提供易于幼儿操作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幼儿思维的专注性、连续性的因素。比如上文提到的让幼儿用毛线来穿吸管、穿图形片等,可以用透明胶带把毛线两头紧紧地裹一裹,做成类似鞋带的样子,幼儿操作的障碍就解决了。
(3)学具的层次性。幼儿的原有水平不同,教师提供的材料就要蕴含不同的层次。如前面提到的用纽扣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科学地安排分类活动。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①按单个特征进行分类,如做好相应的颜色、形状标记,请幼儿操作。②按两种特征进行分类。如大的绿纽扣,红色的方形纽扣,小的圆形纽扣等等。当然提供给幼儿的材料我们要先进行科学的分类,按要求分配好,保证幼儿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
编辑:cicy

上一篇:是“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对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冷思考

下一篇:利用幼儿的作品开展数学活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