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教育与中国文化

作者:朱家雄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0-03-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人士对创造性教育的关注与日俱增,素质教育也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有些说法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似乎就已约定俗成,诸如中国儿童的创造力普遍低于西方儿童,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儿童创造力低下的根源;幼儿是最具创造力的,幼儿阶段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时期,自由游戏是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最佳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创造力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吗
翻阅资料,我们就会发现,不少言论都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创造力培养会造成负面影响方面,它们力图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寻找阻碍我国儿童创造性发展的文化根源,以此作为改变我国儿童创造性发展现状以及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依据。
在日常言谈中,人们通常会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多少作为衡量某国公民是否具有创造力的指标。据此推理,华人少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创造力获得的障碍自然就在中华文化。在日常言谈中,人们也经常会以GDP作为衡量某国公民是否具有创造力的指标。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人民越勤劳的国家,GDP水平越低;人民并不勤劳的国家,GDP水平却很高。换言之,勤劳不等于富裕,富裕是创造所得,而非勤劳所得,勤劳使人失却了创新和创造。由此就推断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文化崇尚勤劳,因此中国文化会阻碍人的创造性发展……
更有理论工作者从学理上进行比较、分析和推理,得出类似的结论。例如,有人认为重群体轻个体、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以儒家经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如从众思维、定势思维、对权威的敬畏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都是限制和阻碍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因素。又如,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识论在某些方面对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存在负面影响,表现为未把自然界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从而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内敛式的认识方法削弱了思维力,认识来源的局限性导致了创造所需的探索精神的缺失,对物质利益的否定导致了创造动力的缺乏,等等。
由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创造力培养造成的是负面影响吗?如果是,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改变中国文化,至少是去寻找和改变中国文化中阻碍儿童创造性培养的因素;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思考这一问题呢?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创造性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
与有些定义一样,“创造力”“创造性教育”等词也有诸多歧义和解释。
说到“创造力”,人们习惯于用一些源于西方的理论来作一番解释。例如,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三个因素。思维的流畅性指的是针对内外刺激能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指的是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则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反应的能力。这类说法大多建立在“科学主义”思维的基础上,以个体为研究对象,认定儿童创造力的获得需要给予个体以自由探究的空间、无限想象的平台和充分表现表达的机会,对于幼儿而言,就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简言之,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以“解放个性”为前提。根据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文化有益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获得,中国文化有碍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获得。
有人从其他视角来解释和演绎“创造力”“创造性教育”等词,给予人们不同的思考。例如,文化人类学家L.A.怀特指出,每种发明或发现都只不过是以往经验与当前经验在文化积累过程中的一种综合。如果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创造力”和“创造性教育”,那么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事物的把握和对价值的追求等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创造一词就会赋予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在创造性教育上都会有不同的反映。
其实,没有一种文化是反对创造的,也没有一种文化是故意扼杀创造的,反对和扼杀创造就等于毁灭民族自身。每一种文化都是追求创造的,并在某一方面显示出其创造性。换言之,在一个文化生态圈中,一种不具竞争力的文化是早晚会被淘汰的,而文化的竞争力就在于创新,包括对该文化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加以传承和光大,对该文化中不适合时空变迁的部分加以扬弃和改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文化是一种出类拔萃的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曾几何时,外来文化试图泯灭或同化中国文化,到头来,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消灭。
在创造性教育的问题上,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必需的,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损伤,只会带来对创新和创造的肤浅理解。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因素,吸取西方文化中有借鉴可能的元素,构建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创造性教育,这才是我们应该走的道路。
陈鹤琴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无论是文化或制度,在古代的中国就己经很好,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
鱼是最后一个知道水的存在的
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此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就会表现出非常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东方文化强调的是集体,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体;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需要;东方文化是建立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的,舍此就没有社会和谐与家庭和谐,而西方文化则是建立在“个体平等”基础上的,舍此就没有对个体价值和发展的认同。
文化并没有优劣之分。文化是讲究适合性的,每种文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文化影响着社会和人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包含着人的创造性发展。没有系统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可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各种元素,如对集体的强调,对勤奋、刻苦、训练的认同等,会对人的创造性发展起阻碍作用;也没有系统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可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教育不具有创造性教育的特征。据此,中国人也就不必依据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是否存在负面影响,去论证这些负面影响是如何阻碍儿童创造力发挥的;中国人更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去认真研究、分析和挖掘中国文化中对儿童创造力培养有益的各种元素,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其实,西方人有关创造性思维的许多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典籍中都能找到。例如,西方人所谓的思维的灵活性或发散性,即道家中的“顺则人,逆则仙,其中全在颠倒颠”;西方人所谓的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其深刻程度远比不上佛家所讲的“世界本有法,法有定法,渐悟为法。世界本无法,法无定法,顿悟为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理中寓法,法中寓理,要融会贯通实属不易。外国人难以理解、难以通透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人自己则不可在不甚理解的状况下受人误导,甚至去损害属于自己的文化。
“鱼是最后一个知道水的存在的”,生活在自己文化中的人们,往往忘却自身赖以生存的文化。很多中国人见到别国人之后,总觉得别国人好,总觉得自己有问题,总喜爱拿别国人做标准,其实他们忘却了自己的长处。
创造离模仿只有一步之遥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水车。大约一千年以后,一个发明家才想到运用水车抽水的原理运送固体,于是发明了传送带。
瓦特因为发明了改良的蒸汽机而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可是瓦特自己说:“我不是发明家,而是改良家。”因为若没有纽科曼制造的蒸汽机做参考,瓦特的蒸汽机的诞生便是个问题。
创造离模仿只有一步之遥。
平等与等级、自由与规范、开放与管束、自律与他律、个体与集体、逆向与顺向、求异与求同、发散与聚合、顿悟与渐悟等等,看似对立的两极,其实如若达到一定境界,都只有一步之遥。从这个意义上讲,东西方文化要对话,而不是相互排斥,才是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有益于儿童创造性培养的教育的基本思考。
编辑:cicy   
 

上一篇:游戏评价中的情感演绎

下一篇:创造的儿童教育呼唤教师的真情和智慧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