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的自然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作者:王喜海  来源: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研究所  上传时间:2009-10-18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长期从事乡村儿童教育实践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系统展现了他的儿童观、教育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

一、儿童生而拥有学习能力,拥有自然的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人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儿童。如果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不可能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他指出,如果教师不了解儿童的心灵——思想、情感和意愿,就将出现这样的场面:“教师的一张讲桌会变成一堵高大的石墙,教师在墙后向他的‘敌人’——学生发起‘进攻’;但更多的情况则是讲桌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

为了不让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成为一场战斗,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师应正确地对待儿童的精神世界,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他说:“一个真正的教师不能把孩子理想化,不能妄加一些美妙特性于他,但不能不考虑到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孩子对周围现实的情绪反应和精神反应有其独特的鲜明性、细微性和天真性。”他还引述了波兰教育家亚努什·柯尔恰克在《当我返老还童之时》中的话:“谁也不知道,当学生看着黑板获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阳使向日葵随着它转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窥视窗外时所得的多。在那个时刻,什么对他有益、更重要,是压缩在教师黑板上的逻辑世界,还是游动在玻璃窗外的那个世界?不要去强迫人的心灵,要细心观察每个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体察他的特点、志向和需要。”

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比较深入地认识了儿童的学习规律。首先,儿童自出生起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发进行着学习,由此获得经验并发展自己。他指出,“人的性格、思维、语言是学龄期和学龄初期形成的。很可能,孩子从书本、从教科书、从课堂上所吸收的一切之所以被吸收,恰恰是由于除书本以外周围还存在着一个世界。小儿从出生直到他自己能打开书本阅读时为止,就在这个世界里相当艰难地向前迈步。”其次,儿童自然的学习方式非常有效。他非常赞同列夫·托尔斯泰的观点:“孩子从出生到五岁这段年龄期之内,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和性格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五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要多许多倍。”再次,儿童的学习与游戏密不可分。他说:“人们千百次讲到:学习就是劳动,不能把它变成游戏。但是不能用一道万里长城把劳动和游戏隔离开。我们注意观察一下,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特别是在学龄前时期占有什么地位,对于孩子来讲,游戏是最严肃的事情。世界在游戏中向儿童展现,儿童的创造性才能也是在游戏中显示的。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个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可见,正是因为儿童的身体发展、创造性发展、想象力发展、美感的发展都是在游戏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教师不能贸然地贬低游戏,反而要重视儿童在游戏中进行的学习。

二、关注儿童学习的转折点,为儿童的学习提供过渡期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儿童的“学”不再仅仅自发展开,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引导下进行。但不当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效率的下降。所以,入园(入学)往往成为儿童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苏霍姆林斯基不仅高度关注这个转折点,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化解这个儿童发展中的危机。

苏霍姆林斯基注意到儿童入学后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他说:“孩子们在学习的最初日子里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跨进学校门槛,怀着多么深切的信任注视着老师的眼睛!为什么往往在几个月之后,甚至在几周之后,他们眼神中的光彩便会消逝,为什么学习对某些孩子会变为苦恼?”“这是因为孩子入学之前教师对他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很少了解,而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又似乎在磨灭孩子们的差异,迫使他们向同一个标准看齐,不让那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可见,一些教师不顾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和学习方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向儿童教授知识的做法,只能使儿童变傻、变糊涂,这样做既危害其身体健康,又危害其智力发展。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结束学龄前期进入学校学习,这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大的转折。要使孩子顺利地通过这个转折,应当给孩子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渡时期,并给教师一个考察未来学生的时间。为了让小学预备班的六岁儿童快乐地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没有让他们在教室里静坐读书,而是让他们在蓝天下的“快乐学校”中——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引导其在观察蓝天、果园、村子和太阳的过程中欣赏美景;在听童话故事和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幻想,学习语言;在品尝和分享葡萄的过程中体验友爱和亲情。

综观这所具有过渡性的“快乐学校”,其具体的教育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致,不固定学习的时间表。在这里,儿童的学习没有被严格的规章和课程表所束缚。相反,在最宜勾起儿童学习兴致的时段,无论阳光灿烂的早晨、夕阳西下的黄昏,还是满天星斗的夜晚,教师都可以把他们召集起来,一起学习半小时、一小时或四小时,并在其兴致最高时结束学习,保持其学习乐趣。

其二,不让儿童通过静坐听讲,而是引导儿童从欣赏大自然和玩耍游戏中学习。儿童的大脑最娇嫩、最精细、最敏感,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只有凭借直观的现实形象和描述鲜明的语言,才能进行思考,形成概念并建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模式。因此,教师要给予他们触摸、观察大自然、听讲童话故事、进行玩耍游戏的机会,使他们能有效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经验,并发展已有的学习能力。

其三,不向儿童灌输过多的概念和教条,而是引导儿童循序渐进地学习。儿童的知识经验有限,过多的词语或概念会导致儿童大脑疲劳,不能胜任。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周围世界中只向儿童揭示某一种东西,并使生活中这一部分在儿童面前显示出它的全部色彩,从而逐渐影响儿童的情感、想象和幻想,使其总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顾已经知道了的东西。

三、实施生成性教学,有效促进儿童的成长

当儿童入园(人学)以后,教师的责任在于使其感到幼儿园生活(学校生活)如同家庭生活一样愉快,爱上幼儿园(学校)并适应这里的学习。然而,许多儿童在入园(入学)后却遭遇到学习困境——无法跟随教师的步调学习,无法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对于这类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感慨到:“我已经思考过不止一年,在初入学的日子里,读和写对于孩子变成那样困难、那样无趣而又恼人,在通向知识的艰难道路上孩子又要遭遇那样多的失败,而这一切就是由于学习变成纯粹跟书本打交道的缘故。我看到孩子怎样在课堂上费力地辨别字母,这些字母怎样在他跟前跳跃,汇合成无法辨认的图案。同时我也见到过,当识字具有某些趣味,同游戏相结合,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谁也不要求孩子‘你必须记住,学不会就当心’的时候,孩子们多么容易记住字母,并且用它们拼成词。”在此,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分析了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而且也指明了一种有助于儿童学习的教学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描述了这样一件轶事:在“快乐学校”诞生之前,他带一群六岁的学前儿童到野外游玩时,发现了一只振翅欲飞的甲虫,于是就把它画了下来,并在某个儿童的要求下写了标题——“Ж Y K(俄文:甲虫)。这些儿童深感兴趣的发现“Ж”这个字母十分酷似张开翅膀的甲虫,而“Ж”的发音又与甲虫起飞时发出的声音相似。此后,当这些儿童进入小学时,有一天他去该班听课,任课教师抱怨他们有阅读困难,无法好好学习字母。但事又凑巧,这节课恰好在学字母“Ж”,使教师大惑不解的是全班儿童一反往常沮丧的神情,一个个满面笑容地发出“Ж”的声音(甲虫起飞时发出的声响),纷纷举手表示会写“Ж Y K”这个字。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才是令人欢喜的一堂课!这种教学由于契合了儿童的自然学习方式,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招收学前儿童的“快乐学校”成立之后,苏霍姆林斯基就有意采纳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如何实施呢?苏霍姆林斯基描述到:“夏天我们去参观农庄的养蜂场。养蜂老爷爷请我们吃了新鲜的蜂蜜,喝了清凉的泉水。孩子们坐在果树下欣赏了荞麦田的美景。群蜂从田地返回蜂房时在那流着清凉泉水的小溪上空盘旋着、轻声嗡嗡着。孩子们讲:‘它们在互相讲花和小树林,讲荞麦和向日葵,讲鲜艳的罂粟果球和苜蓿草的小蓝花。’”这种教学,被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到活的词语的源头——大自然所做的“旅行”,但我们今天看来,却是典型的“生成性教学”。这种教学,与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大自然、大社会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与儿童的精神世界——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交织的世界交融在一起,虽然远离书本上的逻辑世界,也不依凭任何事先拟订的方案和流程,但是却自然地促进了儿童的识字阅读,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身体,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发展了他们的智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综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在于:教师应该了解和认识儿童生而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采纳与儿童自然的学习方式相契合的教学方式,有效促进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编辑:cicy 

 

上一篇:让发展成为幼儿教育坚定的目标

下一篇:园长要以生态的观念评价教师的教育活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