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批评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周玲美  来源: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09-09-29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教师期望通过批评,帮助幼儿改正缺点和错误,塑造幼儿的行为。批评过程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是教师教育素养的表现。然而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运用批评教育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原因在于教师对批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掌握批评时的策略,从而削弱了批评的教育功能。如何运用批评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是教师应该思考的。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实践尝试。
一、批评的内涵
批评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方式,是对幼儿的错误、过失、缺点、不良的品德行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批评的三要素包括:批评者、受批评者、批评事件。批评的目的是改变幼儿的行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有效的批评既能发挥教育功能,又能让幼儿欣然接受,吸纳批评内容并内化,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批评的表现形式
在幼儿园中,教师使用的批评主要有三种:能力批评、结果批评和过程批评。具体来说,能力批评是针对幼儿的能力、个性品质作出的整体判断;结果批评是针对幼儿做事的结果进行批评,是一种结果取向的批评,它反映行为的客观结果,指向具体行为的适宜性;过程批评是一种过程取向的批评,是针对幼儿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进行反馈,指向幼儿行为的过程。
()批评过程的内容
批评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说出评价、提出要求、给出建议、拿出奖励和作出惩罚。
1.说出评价。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或危险行为时(如小班幼儿出现打人、咬人、撕书、把自己不爱吃的菜舀到同伴的碗里等行为),教师要说出评价,告诉幼儿这样做是对还是错,目的是让幼儿明白自己行为的是与非,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人或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或伤害。
2.提出要求。当幼儿表现出有违规则或不按指令要求行动时,教师在批评时就要对幼儿提出规则、要求或重复规则、要求,目的是提醒幼儿应该怎么做,让幼儿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自觉调整行为。在提出要求时,教师应当给幼儿指明改变行为的方向,这样不仅能强化幼儿符合要求的行为,而且可以纠正幼儿不合要求的行为,从而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给出建议。当幼儿与同伴有矛盾却无法解决时,或幼儿的方式不合适、有过失行为时,教师有必要给出建议,教给幼儿一些解决的方法。目的是让幼儿运用教师给予的方法去调整自己的言行,此时的建议对幼儿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拿出奖励。用奖励的方法帮助幼儿改变错误行为,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批评时告知幼儿改变行为后的奖励条件,奖励能激发幼儿改正错误的欲望。而当幼儿改变行为后,教师的奖励又起到了强化积极行为的作用,幼儿会继续保持积极的行为,避免错误行为的再次发生。
5.作出惩罚。现代教育中,赏识教育备受关注,在推崇赏识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丢弃惩罚教育,适当的惩罚教育是必要的。但惩罚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惩罚过程不能伤害到幼儿的心灵。教师可以在预知幼儿行为表现的前提下,把惩罚的结果预先告知幼儿,让幼儿在犯错后自然承担惩罚的后果,从而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
在实践中,不同的批评事件所包含的批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时批评只需要提出要求就能达到教育目的,而有时批评既要有评价又要有建议,甚至还需要惩罚和奖励。因此,教师要根据批评事件、批评对象的不同灵活调整批评的内容和方式。
二、批评方法的实践探究
在对批评有了认识后,我们认为要使批评有效,掌握一定的批评技能、方法是关键。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批评事件,进行了不同批评方法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语言告知法
※案例
小班幼儿入园第二天,教师引导幼儿用拉小火车的方式排成一队,离开教室走向操场。走着走着,小雨松开了小手,走到了队伍的外面。教师示意小火车停了下来,看着小雨说:“小雨,伸出小手,抓住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小雨顺从地拉住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又回到了队伍中间。
语言告知法是教师用语言表述的方式表现批评的过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用了过程批评的方式教育小雨。教师没有对小雨离开队伍的行为作出直接评价,而是用语言对小雨提出要求。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不是笼统的“跟牢队伍”之类的话,所以教师的要求能对小雨的行为起到调节作用。当小雨在接收了教师的语言信息后,马上就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教师的要求使得小雨的错误行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终止,有效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动作提示法
※案例
一次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讲故事,幼儿听得津津有味,牛牛却时不时地转身去看坐在后面的听课教师。教师看到了,边讲述故事边走到牛牛面前,轻轻地用手摸了摸牛牛的头,笑眯眯地看着牛牛,同时继续讲述着故事。牛牛回过头来,缩了缩脖子笑了。紧接着,教师下蹲、双手放在腿上,做了个“坐端正”的姿势。牛牛见了,马上把小手放到腿上,挺直了腰板,努力保持着端正的坐姿。教师马上向牛牛竖起大拇指。
动作提示法是教师用身体动作对幼儿的错误行为作出暗示、提醒,从而改变幼儿的错误行为。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动作暗示法进行批评,既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又能使教学活动不被批评事件所干扰,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整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现了牛牛的转身动作后,并没有直接告知评价或提醒,而是通过不断地用动作提示的方法改变了牛牛的行为。如果此时教师中断故事的讲述,直接批评牛牛,那么在同伴和听课教师的面前,可能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而教师中断故事讲述的举动也会给其他幼儿带来无效的等待,继而影响集体教学的组织节奏和效果。教师对着牛牛做“坐端正”的动作提示,可以看做是一种无声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幼儿更愿意接受。
()表情神态暗示法
※案例
音乐活动时,教师弹琴,幼儿围着教师演唱歌曲。苗苗显然对身边墙面上的手工作品产生了兴趣,伸出小手触摸作品,并尝试着想把作品从墙上拉下来。教师看见了,就睁大眼睛看着苗苗,并嘟起了嘴巴,一脸的严肃,同时轻轻地摇了摇头。苗苗马上停止拉作品的动作,保持了站立的姿势,眼睛看着教师,和大家一起开始演唱歌曲。
表情神态暗示法是指在批评过程中教师利用自己的表情、神态对幼儿的错误或不当行为做出反应,暗示幼儿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不恰当,但没有对人或物造成影响时,可以较多地使用表情神态暗示法,在使用表情神态暗示法时也可以结合动作提示法。
面对苗苗的不专注行为,教师用严肃的表情回应,向苗苗传递了对其行为的不认可。苗苗在接收了教师的表情回应后调整了自己的行为。用表情神态暗示法进行批评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与幼儿之间要达成一定的默契。这样的默契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幼儿能观察、了解教师的表情神态所传达的意思。这样的批评方式适合年龄大一点的幼儿。
()榜样肯定激励法
※案例
下午的点心是枣泥糕,教师提醒大家要把枣泥糕的包装纸放到垃圾桶中。过了一会儿,教师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把包装纸放进了垃圾桶,而三分之二的小朋友将包装纸留在了桌上、地面上。
教师对大家说:“我要表扬几位小朋友,因为他们把枣泥糕的包装纸放进了垃圾桶,这样我们的教室就能保持干净了。他们是谁呢?他们是小雨、毛毛、非非……”教师一边叫着小朋友的名字,一边观察着没有把包装纸放进垃圾桶的小朋友。发现有两个幼儿开始捡起包装纸,放进垃圾桶,随后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教师,教师马上表扬了这两位小朋友。慢慢地,把包装纸放进垃圾桶的小朋友越来越多……
在集体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的行为需要纠正时,通过表扬、肯定其他幼儿的行为,从而创设一种积极的正强化的氛围,利用幼儿希望被肯定、被关注的心理需求,激励幼儿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达到让幼儿自觉调整行为的目的。
当看到部分幼儿没有按要求把包装纸放入垃圾桶时,教师没有直接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评价或给出建议,而是表扬部分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的榜样肯定看似与受批评者无关,但却让受批评者自觉自愿地接受了批评。受批评的幼儿也表现出来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在改正行为后也体验到了被肯定的成功感。可见,教师运用榜样肯定激励法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惩罚教育法
※案例
“小司机”游戏中。按照规则,“红灯”亮时,小汽车要及时刹车停止开动。但是,每次红灯亮起,牛牛驾驶的小汽车都不停下来。尽管教师用语言提醒,但第二次游戏时牛牛依然我行我素。教师走到牛牛的面前,双手抓住了牛牛的方向盘:“哎呀,这辆小汽车的刹车一定出问题了,红灯亮起来了怎么还没刹住车呀,得送到修理厂去修一修了。”教师带着牛牛来到了操场的一角,告诉牛牛要等待修理。教师说完就开始组织其他小朋友做第三次游戏。
过了一会儿,教师来到牛牛的面前,开始“修理”汽车。修理后,教师问牛牛:“现在你的小汽车的刹车一定很灵了吧,看到红灯一定能刹住了,是吗?”牛牛点点头。教师又对着大家说:“小汽车行驶时刹车一定要灵哦,要是刹车坏了,就要送到修理厂等待修理了!”在后面的游戏中,牛牛再也没有出现“闯红灯”的现象了。
在批评的过程中,适当恰当的惩罚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不能让幼儿的心理受到伤害,惩罚要巧妙,要让幼儿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当牛牛第一次表现出违反游戏规则时,教师用语言告知法控制了牛牛的行为。面对牛牛第二次的“闯红灯”现象,教师判断牛牛是故意违反游戏规则,所以教师就用了惩罚的方法批评牛牛。但教师的惩罚不是简单地告知牛牛,而是随机设置了“刹车坏了要修理”的情境,巧妙而自然地利用了游戏情节对牛牛作出惩罚,控制了牛牛不守规则的行为发生。教师对大家说“刹车坏了要修车”,目的是把惩罚的结果先告知给幼儿,用事先预告的方法控制其他幼儿的违规行为的发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有效批评的策略
针对影响批评有效的因素,我们认为教师们在对批评有了正确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批评方法后,要使批评更为有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调整心态,多包容少指责
作为教师,应有广博的胸襟来包容幼儿的一切,有着发自内心地对幼儿的理解和关爱,有着让幼儿拥有一种真善美精神的力量。在面对幼儿的错误时,教师应该学会宽容,多从幼儿的角度去看问题,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多理解幼儿的行为,少一些指责。但宽容不是放纵,不等同于放弃教育的原则、放弃评判事情的标准。
()控制情绪,多温柔少粗暴
当教师预测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时,不妨用深呼吸或暂时离开的方式,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对幼儿进行批评。不妨试试笑着对幼儿进行批评,在批评中体现对幼儿的关爱和尊重,这样就不会产生粗暴批评带来的负面效应,批评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据观察,幼儿对教育者的批评所引起的反应,通常取决于批评者批评时所表现的声调和表情。当教师把批评的信息传达给幼儿时,声调、语气的控制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比较和缓入耳,这样的句式,幼儿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反问句和祈使句在批评中尽量不要使用,而威胁、讽刺、挖苦的话语更要不得。因为亲切的表情、柔和的语调,不会让幼儿感到难过和害怕,幼儿能专注接受批评。
()科学判断,多分析少随性
在面对幼儿的错误行为时,教师需要对幼儿的行为做科学的分析判断,不要只看到行为的表面现象就做出评价,要多了解、分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思考改变幼儿行为的策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多角度看待幼儿的言行,深入分析行为前后的原因,用适时适当的方式进行有效引导。
()合理期待,多等待少急躁
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很困惑:为什么有的幼儿只要教师批评一次就能改正错误,而有的幼儿批评教育了很多次,却不见有所改变。面对“屡教不改”的幼儿,教师难免会着急。幼儿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纠错的过程,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后,教师要给幼儿一个转变的过程,允许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时间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不能期望每一位幼儿在批评后马上有改变。批评技巧的运用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施教。教师要运用智慧,最大限度地缩小批评的期望值与实效值之间的距离,真正使批评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总之,教师在实践中发挥教育机智,善用批评、用好批评,使之真正成为塑造幼儿行为的方法。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爱心培养方法摭谈

下一篇:教学方法: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语言训练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