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中的记录问题
作者:刘占兰 来源:《幼儿教育》2007.11 上传时间:2007-11-19
随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近些年来教师的实践探索也更加活跃,开展探究式科学活动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记录的使用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也是困惑较多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为什么要让幼儿记录,幼儿记录的主要形式和幼儿科学记录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谈谈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记录问题。
一、为什么要让幼儿记录
进行科学记录是由科学和科学教育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的。
记录是科学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步骤
自古以来,人们不断探索绚丽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自然界,并用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宗教等多种方式进行解释。但是,科学与这些形式不同,它是人类对物质和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它以基于实证的探究为基本认识方式,力求用定量而简明朴素的语言来描述事实,表达概念和规律。科学的朴素在于它忠实地提供有关自然现象的答案和描述,容不得半点臆想和夸张。[1]因此,客观真实地记录获得的信息、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现象背后的规律,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步骤。
记录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国际科学界采取积极主动的联合行动,致力于在国际范围内推动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施。①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积极倡导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理念,新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前言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儿童正是在经历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世界的理解,并初具自己的理论,因此,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应通过为儿童提供以研究为基础、以探究为中心的经历,帮助他们构建有关科学的经验基础。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儿童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2]其中,对问题答案的推测、需要采取的实验过程及观察步骤,观察和实验获得的事实证据和信息资料,得出的结论和解释都需要记录下来,并与孩子们最初的想法/设想作比较,以改进原有的认识和想法。[3]可以说,在探究式科学活动中,记录伴随着儿童探究过程的主要阶段,为孩子们依据事实进行思考和得出解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记录有助于幼儿对自然界的认识趋于客观
众所周知,就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来说,幼儿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观性、以自我为中心和拟人化,这使得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真实地认识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鼓励他们用艺术、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甚至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为孩子们提供探究和了解事实的机会,鼓励他们在探究的重要阶段进行记录,使他们以尊重事实的方式对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客观解释。
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记录获得的信息还有助于幼儿将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比较,调整原有的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记录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获得更多的视角,了解更多的观点和不同的发现:记录还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因为在记录中孩子们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运用数学,将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自然现象及其关系。
在科学探究中,正是记录帮助孩子们用客观的视角、用基于事实的客观语言和证据,解释自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让幼儿客观描述事物,充分尊重事实,使结论建筑在事实之上,正是让幼儿进行科学记录的主要目的所在。
二、幼儿记录的主要形式
幼儿的记录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图画、符号、表格、简单的文字、照片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方式都是幼儿科学记录的适宜方式。根据记录者、记录方式与时机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幼儿的记录分成不同的形式,而不同的记录形式在幼儿的科学探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个人记录、小组记录和全班记录
幼儿的个人记录表现出幼儿个体对事物、现象及关系的理解。幼儿的个人记录不断积累就形成了幼儿的“成长记录”“发展记录”。这既是幼儿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师评估幼儿发展的依据和证据。
幼儿小组记录表现着幼儿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索发现的过程与结果。这些记录成为具有共同经历的小组同伴间经验交流和分享的内容与依据,也常常会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和讨论,引发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幼儿全班记录常常是在幼儿个人记录、小组记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以主题墙饰的形式展示出来。它呈现了全班幼儿在围绕某个主题,经历一系列的探究之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和达成的共识。
幼儿从个人记录到小组记录再到全班记录的经历,能使幼儿初步感受知识的产生和经验的获得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化和普遍性的过程。
描述性记录和统计性记录
描述性记录是幼儿科学记录常用的方式,它是用绘画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如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某天的天气状况,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当日天气的理解和认识,在他们的记录中甚至会有人物和与天气无关的背景。
统计性记录则是用各种表格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如孩子们用表格统计一周、一个月或一个季节中晴天、阴天、雨天各有几天,温度的变化状况如何,等等。又如孩子们用表格形式记录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哪种桥结实等。这种记录在中班、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究中使用较多。此外,还包括简单的柱状图和曲线图。
不同探究阶段的记录
在探究的不同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幼儿采用各种适宜的记录形式,来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
活动前的猜想记录是幼儿在活动前记录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方法以及预想的探究结果,它主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的经验水平。
活动中的记录是幼儿记录在探究(主要是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也可以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便易行的表格上记录。
活动后的记录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记录活动的结果和发现,一种是记录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活动后的记录和活动前的猜想记录设计在同一张表格上,有利于幼儿将亲身经历后的发现与活动前的猜想作比较,从而丰富、扩展和改进自己的经验。
三、幼儿科学记录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记录在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时间还不长,因此把握不好甚至出现偏差在所难免。进行科学记录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需要记录
人们虽然积极倡导幼儿的科学探究,但幼儿的年龄特点注定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多样的,探究式的科学活动不是唯一的形式。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应包括:具有较高结构的探究式科学活动,探究式技术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活动,各种区域中的科学活动,表演游戏与文学作品等。总之,孩子们更多的科学学习是在生活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的,科学教育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的科学记录主要用于具有较高结构的探究式科学活动之中,其他形式的科学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需要各种活动都记录,也不需要每个活动都记录。
记录要符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和水平
直观形象是幼儿阶段的认识特点和表征特点,因此,小、中、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要尽量符合年龄特点。在这个前提下,小班幼儿使用的记录方式应该更生动、直观、具体,有时甚至可以使用实物作为记录材料。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幼儿可以逐渐使用概括程度高一些的记录方式,教师还可以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记录方式,或者让幼儿自己确定记录方式,教师给予支持和指导。
以天气预报为例,小班幼儿的天气记录可以用黏贴、系扣的方式将布制的柔软的“太阳”“云彩”“雨滴”展示在布制的背景上,给玩具娃娃穿上合适的衣服等。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用描述性记录和简单统计的方式来记录天气状况。
总体来说,教师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采用让不同年龄幼儿看得懂的记录方式,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和学习活动。用很多的文字来记录是不可取的,“做给成人看”更是方向性的偏差。
记录要把握好时机和方式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记录的时机、内容和方式,一方面要记下活动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步骤,避免错过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要避免让记录成为幼儿的负担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有些探究活动可能只需要活动后的记录,而不需要活动前和活动中的记录;小班幼儿的记录可能更多的是在教师带领和帮助下的全班记录,而不是个人记录和小组记录。总之,记录要简单易行,能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探究活动。
如探究颜色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小班甚至中班幼儿看到颜色就会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此时,如果教师让孩子们先别操作,而先进行猜想记录是不适宜的,如果孩子们已在操作而让他们停下来更不适宜,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们的探究热情,甚至挫伤孩子们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给孩子们一段时间自由地操作,让他们充分感知材料的特性,然后关注自己是怎样配出某种颜色的,如绿色或紫色。而且,孩子们在记录时,用教师事先剪好的彩色圆点进行记录比用彩色水笔涂色记录要简便易行。
一般来说,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幼儿要尝试将记录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用适当的、简明的形式把数据、信息转化成证据,这样容易看出规律,有助于形成解释和得出结论。实际上,教师在设计记录方式时就应该考虑数据、信息向证据转化的方式,使幼儿从记录单上就能“读出”“观察到”结果、规律和结论。因此,对幼儿来说,“记录、处理信息和数据,并把它们转换成证据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一次完成的,这也使得这个过程变得简单和容易。
总之,要想提高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的质量,使幼儿的科学记录变得生动而有意义,我们仍然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从作用到时机,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以积累经验,改进策略,完善认识。
参考文献:
[1]乔治・夏尔帕.动手做.黄颖,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合理利用材料,提高幼儿科学...张楚阅读人气:1417
- 《合理利用材料,提高幼儿科学...张楚阅读人气:1504
- 记录表在幼儿科学发现活动中的...菟丝花阅读人气:1194
- 培养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的几点体...丰台三幼季娜阅读人气:1320
- “生活即教育” ----浅谈...wuhaimei1212阅读人气:1507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春季幼儿护理要注意哪些问题花语阅读人气:786
- [业务管理]幼儿喝水的环节,容易出现那些...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805
- [教师工作]去幼儿园实习要注意哪些问题?巍巍老师阅读人气:7719
- [教师工作]幼儿小班科学课如何上才能城北阳光阅读人气:1828
- [教师工作]幼儿教师面试常见的问题有什么...紫晓阅读人气:1262